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我个人认为,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学习情境。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另外,还要看是否能引导学生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但是,我们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填鸭式”学习,学习兴趣几乎完全丧失,交流合作积极性严重被戳伤。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融入情境,它很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重视情感培养,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是符合现代地理教学改革的教育理念的。“情境”之“境”不但包括课堂中的教学小环境,还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无形大环境。本文仅涉及地理教学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的课堂小环境中的“情境”,或者延伸到课堂外实验操作活动所处的具体小环境。因此,本文的“情境”可以概括为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的与教学场景。通过优化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师生互动。情境教学法本质是创设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核心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它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基本着眼点始终是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使用工具主要可分为图像类、实验类、语言类、游戏类、角色类等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带有目的性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的意义建构。以下根据情境运用的类型来浅谈其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第一图像类。包括地图、地理照片、地图照片、录像、图表、实物模型等。在组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利用图像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用地理图片过渡转折,自然带趣。再用图片突破教材重难点,清晰易懂。用图做课堂总结,形象生动。如学习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这一模块,将气温、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世界气候类型世界陆地自然带等几种分布图,一一展示,并画龙点睛地阐明彼此之间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理解,培养分析能力,促进智能发展。
第二是实验类。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各种动手实验。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抽象难懂又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如黄赤角的形成这一部分,学生缺乏现实经验,很难理解,利用幻灯片形式动画演示其形成过程及造成的影响,一目了然。
第三是语言类。包括地理故事、地理诗歌、歌曲谜语等。这一切都需要语言来表达,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能使课堂轻松、活跃。例如在讲区域地理中“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时可以设计一次从中国大陆最南端海南岛到东北漠河的陆上旅行,沿途自然风光五彩缤纷,人文风情各具特色,可以在介绍这些景观时使用艺术性描述语言,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世界中激发学习情趣,并在特定地方标注序号设疑,为进一步讲解中国南北地理差异作铺垫。
第四游戏类。包括打擂台、扑克、跳棋、击鼓传花、地名接龙、地图找矿比赛等。爱玩是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出于创设游戏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学习情绪,渲染课堂气氛,有助于对地理知识潜移默化。
第五角色类。这是一种由师生角色扮演的地理学习活动情境,可以直接投入地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需要。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公转时,让学生扮演地球、太阳等角色,运用教材内容提示,模拟地球运动过程,提高学生兴奋度,加深学生印象,促进情感激发。再比如,学习工业区位选择这一课时,先给出不同导向型的企業或工厂,让学生自主挑选角色,并以分组的形式寻找企业伙伴,组建公司,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各种企业或工厂选址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并找出工厂选址的最主要的因素,从而过渡到五种导向型工业的探究。同时引导学生作为不同决策者(企业家和政府) ,因考虑角度不同进而承转到工业区位选择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情境的类型远不止以上几种,从不同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在此不再详述。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很好达到课堂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如何实现理想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创设有针对性、形象性、高效性、教育性的课堂情境?结合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例,课堂即兴创设的情景效果更有效。
随时随地创设情境。一次,在学习“环境保护问题”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学生应怎样保护环境?”,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讨论得十分热烈。我在教室里来回地转着、听着,等到学生们讨论得差不多了,我让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他们讲的很多,但都有一点,就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时,我眼前一亮,来了灵感,发现教室走道上有一片纸屑,没人去捡,我走到那片纸屑跟前用手指了一下,啥话也没说,有好几位学生抢着捡起了纸屑。我看着学生们身体力行的举动,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啊!”几位捡纸屑的学生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全班学生也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实践证明利用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胜过喋喋不休的说教。
“问题”创设情境。高中中学生还缺乏深刻思维性和创造性,学习中不善于发现问题。教学过程中及时设置疑点,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心理上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比如学生对光照和热量两个概念总是混淆,因此我提出多个问题让他们比较:字面意义比较;冬天晴天和夏天阴天时,光照和热量有什么特点?如果一个地方都是晴天,光照长短对热量有什么影响?这样通过对比研究,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分光照和热量。
总之,在课堂上融入情境,高效优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同时还把学生学习情绪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有利于促进师生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师生教学互长。
但是,我们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填鸭式”学习,学习兴趣几乎完全丧失,交流合作积极性严重被戳伤。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融入情境,它很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重视情感培养,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是符合现代地理教学改革的教育理念的。“情境”之“境”不但包括课堂中的教学小环境,还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无形大环境。本文仅涉及地理教学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的课堂小环境中的“情境”,或者延伸到课堂外实验操作活动所处的具体小环境。因此,本文的“情境”可以概括为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的与教学场景。通过优化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师生互动。情境教学法本质是创设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核心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它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基本着眼点始终是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使用工具主要可分为图像类、实验类、语言类、游戏类、角色类等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带有目的性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的意义建构。以下根据情境运用的类型来浅谈其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第一图像类。包括地图、地理照片、地图照片、录像、图表、实物模型等。在组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利用图像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用地理图片过渡转折,自然带趣。再用图片突破教材重难点,清晰易懂。用图做课堂总结,形象生动。如学习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这一模块,将气温、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世界气候类型世界陆地自然带等几种分布图,一一展示,并画龙点睛地阐明彼此之间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理解,培养分析能力,促进智能发展。
第二是实验类。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各种动手实验。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抽象难懂又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如黄赤角的形成这一部分,学生缺乏现实经验,很难理解,利用幻灯片形式动画演示其形成过程及造成的影响,一目了然。
第三是语言类。包括地理故事、地理诗歌、歌曲谜语等。这一切都需要语言来表达,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能使课堂轻松、活跃。例如在讲区域地理中“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时可以设计一次从中国大陆最南端海南岛到东北漠河的陆上旅行,沿途自然风光五彩缤纷,人文风情各具特色,可以在介绍这些景观时使用艺术性描述语言,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世界中激发学习情趣,并在特定地方标注序号设疑,为进一步讲解中国南北地理差异作铺垫。
第四游戏类。包括打擂台、扑克、跳棋、击鼓传花、地名接龙、地图找矿比赛等。爱玩是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出于创设游戏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学习情绪,渲染课堂气氛,有助于对地理知识潜移默化。
第五角色类。这是一种由师生角色扮演的地理学习活动情境,可以直接投入地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需要。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公转时,让学生扮演地球、太阳等角色,运用教材内容提示,模拟地球运动过程,提高学生兴奋度,加深学生印象,促进情感激发。再比如,学习工业区位选择这一课时,先给出不同导向型的企業或工厂,让学生自主挑选角色,并以分组的形式寻找企业伙伴,组建公司,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各种企业或工厂选址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并找出工厂选址的最主要的因素,从而过渡到五种导向型工业的探究。同时引导学生作为不同决策者(企业家和政府) ,因考虑角度不同进而承转到工业区位选择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情境的类型远不止以上几种,从不同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在此不再详述。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很好达到课堂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如何实现理想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创设有针对性、形象性、高效性、教育性的课堂情境?结合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例,课堂即兴创设的情景效果更有效。
随时随地创设情境。一次,在学习“环境保护问题”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学生应怎样保护环境?”,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讨论得十分热烈。我在教室里来回地转着、听着,等到学生们讨论得差不多了,我让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他们讲的很多,但都有一点,就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时,我眼前一亮,来了灵感,发现教室走道上有一片纸屑,没人去捡,我走到那片纸屑跟前用手指了一下,啥话也没说,有好几位学生抢着捡起了纸屑。我看着学生们身体力行的举动,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啊!”几位捡纸屑的学生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全班学生也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实践证明利用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胜过喋喋不休的说教。
“问题”创设情境。高中中学生还缺乏深刻思维性和创造性,学习中不善于发现问题。教学过程中及时设置疑点,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心理上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比如学生对光照和热量两个概念总是混淆,因此我提出多个问题让他们比较:字面意义比较;冬天晴天和夏天阴天时,光照和热量有什么特点?如果一个地方都是晴天,光照长短对热量有什么影响?这样通过对比研究,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分光照和热量。
总之,在课堂上融入情境,高效优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同时还把学生学习情绪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有利于促进师生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师生教学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