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完善、建立和应用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7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众人的力量
  1.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下,物体就要静止,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1)伽利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越来越大,而向上滚动时,它的速度越来越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是不变的,实际上球滚动的越来越慢,伽利略认为是由于摩擦力的缘故.他推断,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2)伽利略通过研究理想斜面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恰恰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笛卡儿的完善.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保持在匀速直线上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该定律称为牛顿第一定律.也成惯性定律.物理教学中应进行情感教学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虽然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相差较远,有明显的错误,我们也不能批判伽利略,因为没有伽利略的基础性研究,惯性定律的出现可能将会延迟.任何定律定律的出现都不能一蹴而就,都是要经过众人的努力,不断失败,不断验证,不断完善得来的,验证任何事情,都不能凭空设想,要经过像伽利略这样的实验,才有可能得出结论,牛顿的总结,也不能说他是掠夺前人的努力,没有他的总结,这一定律或许不能如此快的被人们所知道,他是占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向为这一定律做出任何贡献的前人学习,向他们致敬.
  一、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其他文献
“2007年春晚,你最想听到什么样的新歌?你想站在舞台上唱歌吗?”力求更加贴近民众的央视春晚剧组,目前已从社会上征集到语言类节目200多个、歌舞类节目3000多个,以及几十万条
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想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就结合几个具体例子谈谈合情推理在解答题中的应用.  一、在函数问题中应用合情推理  例1若f (x)=113x3+112ax2+x+b在[-1,2]上单调增,求a的取值
在高三数学复习中,不少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却收效甚微,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只注重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统观历年各地高考试卷,可以发现“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中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够综合地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较为困难的或综合性的问题”.所以,在
如何解高中数学选择题是很多学生关注的,选择题做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的分数,但如果花的时间过长,即使正确率较高,试卷想拿高分也很难.因此对这种答案就在选项中的题型,在考
题目:已知关于x的方程|x-k|=212kx在区间[k-1,k+1]上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本题以方程为依托,将绝对值、无理式、根的分布有机结合,编拟出一道含绝对值的无理方程根的分布问题,全面检测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是各类赛题和高考试题的热点,同时由于该类试题的综合性强、复杂程度大,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不能很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而也成为难点.本文将从
两个基本原理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几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一、赋值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例1 (2009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第12题)已知函数f (x)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不恒为零的偶函数,且对任意的实数x都有xf (x+1)=(1+x)f (x),则f (f (512))的值是( )  (A) 0(B) 112(C) 1 (D) 512  解:(A).可得f (0)=f (112)=0.  当x≠0时,得f (x+1)=1+x1xf (x),所以f
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解二面角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善思多想,常常会找到多种不同的求解方法,这对于提高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非常有益的.下面举例分析,相信同学们定会从中受益.  题目 如图1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且AB = a,AD=PA = 2a.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解法1:如图1,过D作DE⊥P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科学,实验能力是高考的考查要求,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高考的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在经历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实验的基本素养,在规定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拓展与变式,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力.因此我们的高三实验复习应在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变式与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梳理回顾,二
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至于是“出现”还是“不出现”,需视具体问题而定.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情况.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是物理中的常见题型,同学们在刚刚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