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字词句篇,还是语修逻文里都包含着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我们从用民族语言书写的作品感受到传统与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从而接过文化传承的衣钵;我们从别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中感悟到生活与人生,从而影响我们自己的人生表达。人类的阅读也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发性的一个审美过程。如同人不会生来就会阅读,人的审美也不是天生的。深厚的审美素养是建立在情感的熏陶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基础之上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理解、感受、体验,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
  一、审美与审丑
  到底是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在语文教学中,美是否仅仅就是散文中的美景或者是抒情文章中作者的强烈情感?审美是否仅仅只是朗诵那些优美的语言和感受教科书上所写的主人公的崇高思想品质?朱光潜在《谈美》里说道,园里的那颗古松,植物学家、木商和画家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要看到古松的美,就应该如同画家一般抱着美感的态度,丢弃木商的实用态度和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可见美既不是实用的,也与科学无关。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本来是一篇很好的审美启蒙作品,却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一方面,有学生对《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发出异议,认为父亲在文中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会造成恶劣影响的。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认识美的问题,交通规则的遵守与否,是属于实用价值方面,用实用价值的标准去否定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不合理的也是错误的。因为实用和美本就是不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正是因为实用理性和情感之美之间的错位越大,我们所能体会到的美感也就越深刻。在《背影》一文中,父亲为儿子去买橘子,如果从实用角度来讲的话,让年轻的儿子去买更加方便,可是文中的父亲执意要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超出他对自身的关注。另一方面,有学生认为文中对父亲爬上月台的描写不够潇洒,这段文字作为背影中最为经典也是最为动人的场景,先不说现实中朱自清的父亲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而且身体有些肥胖,文中那样的描述比较真实,重点在于这样一段十分令人感动的文字,为什么有学生在读完之后会觉得“不够潇洒”。这就关乎到另外一种美,也就是审丑。这里的丑不是单纯对于外表的美丑的视觉判断,而是用一种丑的描写去表达美的情感。这在美学上是“化丑为美”,在体会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不单能够审美,还能审丑。
  美育的第一步,就是抱以美感的态度去欣赏作品,这种美感的态度是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在欣赏美的同时,我们也要能体会到那些丑带来的美。美是一种情感价值,对学生美育的过程就是找到学生情感开启的密码,与学生一同进行生命的体验。
  二、直观美到理性美
  审美活动的初级阶段是审美感知,同一个景物,情境和性格的差异会影响到人的感受与判断。因此在老师和学生共同去欣赏一篇作品的时候,学生的体验和老师的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近几年一直强调文本解读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但是实际上,这种多元感悟越来越偏离审美的轨道。一个原因是文本并不能承受无限制的多元解读,它是有它深層的意脉和文体的审美规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是不能完全抛弃文本和作者而放任自我。在尊重不同人的审美体验和尊重文本内在意脉之间看似存在着矛盾,但是实际上两者是一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就是要在文本和读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引领学生正确地感受文本之美。
  因为教师比学生更具有认识美和感受美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的最开始,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目标纳入课的内容之中,而不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意发挥。例如郦道元的《三峡》一直被认为是写自然之美的佳作,最普通的讲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作者描写三峡的文字进行赏析,体会三峡之美。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套语:“这篇文章从正面描写了……侧面描写了……通过对比衬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这一类大而化之的赞赏,而没有具体分析,感受不到美在哪里。在郦道元《水经注》里“三峡”的注文中还提到袁山松的《宜都记》和盛弘之的《荆州记》,三者对于三峡的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单单郦道元的《三峡》能够成为写三峡之美的经典作品呢?如果老师事先对于文本有足够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郦道元的三峡之美而下足功夫,就可以将三者对于三峡的描述进行对比,感受郦道元的版本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从而真正感受到文字之美和文本之美。
  因为学生审美经验的不丰富,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美并不一定能够顺利到达心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被作品中的美感染,并不需要通过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反复作用,而仅仅是一种直觉在刹那间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美。这种浮光掠影的审美体验是浮于表面的,单单只知道美,却不知道怎么个美法。因此,在这种直觉性的审美之后我们还需要向理智情境提升,在审美对象的分辨和评价过程中,深层次地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趣。《诗经》的反压迫追求自由,《离骚》的忧国家爱人民,《白杨礼赞》对民族脊梁的讴歌,这都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发掘其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升华。钱理群曾经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批评过一种分析作品的线性思维模式:“时代是苦闷的,作家必定时时处处陷入单一的苦闷之中,他写的每一部作品必然充满单一的苦闷感。这种分析不能说一定是错的,但是它武断的根据时代背景限制了文章的美学价值。郁达夫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及姿态充满了悲凉、雅趣和俗趣的交织美,诗人沉浸在悲凉的秋中,并不是什么自身悲苦的表现,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是对秋的衰败和死亡的享受,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
  三、审美的再创造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之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把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所积累下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转化成自己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从读到写的整个过程,本身就是由欣赏、鉴赏到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设计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一堂好的课也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课堂结构之美与教学语言之美。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美的认识和创造首先是模仿和尝试性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作为最高的目标,让学生成为创造美的主体,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创造美。例如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平凡人民所焕发出的人性光辉,仅仅靠历史或者书本中的人物,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洗礼是有限的。然而在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人物,他们也真切的存在现实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将书本与实践结合,历史与时代结合,真正的吸取到精神美的养料,从而使自身的思想品质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这也是创造美的一个过程。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这也是美育的目的。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实施美育的最好途径,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这就是诗意地生活的基础。
  [作者通联: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对79例乳腺囊性增生病人应用中药+维生素E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笔者在研究整理大千风味菜肴中,看出大千风味菜肴的特色表现主要有三: 其一是独特的“口味”。 大千风味的“味”确是不同凡响。以大千鸡块为例,虽然使用的有辣椒、胡椒、花
四川何立新发来《随笔如何表现生活滋味》,近30页面.洋洋3万余言,系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刘勇写作教学专题,嘱我为之作一评述。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但是今人在教读时,却"小学而大遗",不带领学生去领会韩愈透露出来的情怀,未能从情感入手去把握文章的神髓。
目的:优选金柴感冒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金丝桃素含量、橙皮苷含量和醇浸出物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贯叶金丝桃、柴胡、陈皮醇提取工艺;以黄芩苷含量、总多糖含量和水
如果你不是陕西人的话,恐怕对“饺团”就十分的陌生,说不定你还以为是饺子的陕西俗称呢。那你就错了。
肩关节骨折后,由于周围组织损伤和长时间的固定而导致肩关节不同程度的僵硬、肌肉萎缩、功能受限。如果治疗不及时,常可引起肩关节活动障碍,使患者肩关节的功能下降而影响患者生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往今来,当家者皆与这七件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般人眼里,这七个字平平淡淡,干枯无味,然而不少文人墨客却以自己的感受、灵感和智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转眼间,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已经有21个年头了。这些日子里,平凡已化做生命中的一个基本元素,默默耕耘已成了工作的常态。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岗位,因为它有金
脆皮豆腐与百乐豆腐煲是河北省邯郸市百事乐酒家牛国强师傅去年冬天创制的两款新菜,颇受食客青睐。现想借贵刊一角给广大读者介绍一下。 一、脆皮豆腐 原料:豆腐250克,猪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