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名师教神话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tos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用神奇的想象将客观世界幻化为浪漫的超现实世界,给儿童带来天马行空的愉悦,极大地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如何正确把握神话这种非写实性故事文体,避免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选择哪些简易适切的教学策略,最大化地实现神话的教学价值?仔细研读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读读想想,还原神话情境
  学习神话故事,要抓住故事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读书中感受画面的神奇。特级教师张祖庆在《盘古开天地》教学中,就充分运用了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盘古开天
  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师:(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
  师:好,睁开眼睛,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盘古拿起
  斧头向黑暗猛劈过去。
  师:谁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盘古睡在一
  个小小的地方,然后他睁开眼睛,他就拿了一把大斧劈了下去。这个小小的地方就变大了。
  师: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儿请同学读一读。
  师: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一幅又一幅神奇的画面活起来?
  生: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
  师:你这是混沌一小团,宇宙是一大团混沌,混沌一片啊。你再读。
  生: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语气稍微平淡)……
  师:(示范)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强调“一直”和“十万八千”,教师用虚声来读,效果很好。)
  生: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来,我们一起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读得很有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师:谁接着往下读,把我们领进这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经典的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张祖庆老师在此教学中就采用最朴素的教学方式——读读想想,把静止的文字读出画面,把一段又一段的文字变成连环画。张老师在范读课文中适时加入了音效,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了神话的氛围之中。学生的想象被激活,盘古成为鲜活的神的形象,课文中的动词也还原成了动作。朗读指导最好的方式就是“跟我读”,教师用虚声示范,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朗读的问题,还把盘古睡在混沌之中的样子和时间之长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讲,是神话故事得以口口相
  传的最朴素的方式。它虽没有图片、视频等现代方式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但其强调读和听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师生互动读书,是创造性地还原神话口耳相传,一代又一代流传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语言特点,读出了节奏和变化,能帮助学生复述故事,并为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朗读为突破口,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主动读书,在朗读中理解感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对比感悟,重塑英雄形象
  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发现故事中形成对立的文字或情节,运用对比的教学方式,让画面鲜活,进而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普罗米修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了比较教学法。
  师: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这是神话故事的开头。而就在这个开头里面,它向我们陈述了两个完全不同、完全相反的画面。找一找,千万不要让这两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你可以做两件事:第一,把这两个完全相反、完全不同的画面用波浪线画下来。第二,想一想,读到这两个画面时,你心里涌起的最大感受又是什么。
  ……
  师:这两个画面完全相反,完全对立,完全不同。那是因为第一个画面集中写了什么?
  生:第一个画面写了没有火的话人类会怎么样。
  师:没错,集中写了没有火。而第二个画面集中写了什么?
  生:第二个画面集中写了有火。
  师:是的,有了火。让我们注视第一个画面,想象一下,没有火,对人类意味着什么。现在你面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吃这些生的东西,非常难受,吃不下去,但是不吃不行,因为人们会饿肚子的。
  师:好,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人类捕获到猎物,直接放到嘴里吃。人们很难受,人们喝生的水,吃生的食物,就会得病。得病后没有药,就会死亡。
  师:这样的生活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茹毛饮血。
  王崧舟老师深谙神话教学的法门,他先让学生聚焦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找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场面,想一想心里涌起的最大感受,然后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潜心会文。让学生感受:有没有火,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經验,与文本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列举了有火和无火的各种现象,再现了那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场景。同时,人们心情的前后变化也自然流淌在学生的朗读和发言中。这种一咏三叹式的举象和造境,如波浪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自然渐入高潮。在这种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去认识和触摸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神话中的人物都有神秘的力量,他们千变万化、点石成金,似乎无所不能,帮助人类脱离苦海也似乎易如反掌。但如果学生也是这样认为,就有所偏颇。神性背后人性的光辉,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感性学习的要求就是还原画面和意象,读出语言文字的画面和文字背后的画面。学生的情感和英雄人物的情感和谐共振,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体验的过程。人的情感是非常容易受到感染的,以画传神,以情融情,让学生亲近大英雄普罗米修斯。层层铺垫后,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英雄的形象渐渐丰满,变得有血有肉。
  三、兼顾言意,提升学生素养
  同一个故事,古人和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现代文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而古文却简洁凝练、合辙押韵。特级教师孙双金在《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言语形式的表达效果。
  师:我给你们一个带有挑战性的练习,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现在让你们把现代的白话文改写成古文,尝试写古文。“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写成四个字的古文。古文的特点就是凝练,浓缩、浓缩、再浓缩,谁来改古文?
  生:气成风云。
  师:气成风云,给她掌声。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气化风云。
  师:气化风云,给她掌声。把“成”字改成了“化”字。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气变风云。
  师:气变风云,你看,三个人,一个“成”,一个“化”,一个“变”。第一句改写出来了。第二句:“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你来改写。
  生:声为雷霆。
  师:你来写。
  生:声成雷霆。
  师:第三句有点难,“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四个字——
  生:眼化旭日。
  师:眼化旭日,把太阳浓缩成日,好。但是这里的眼是左眼还是右眼呢?没有出来。
  生:左眼成日。
  生:左眼化日。
  生:左眼变日。
  生:左眼为日。
  师:第四句“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生:右眼为月。
  师:厉害呀!你们四年级能够像高中生那样写古文了。我们继续来。“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把它改写成古文,四个字或者五个字。
  生:肌肉成山。
  师:有不一样的吗?
  生:隆肌化山。
  生:肌肉成山岳。
  生:肌肉為山岳。
  师:下面“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谁来改?
  生:血成江河。
  生:血液为江河。
  师:五个字也可以。“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怎么改写?
  生:筋成大道。
  生:筋脉成大道。
  师: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
  生:肤成良田。
  师: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生:汗化甘霖。
  同一个神话故事,从古到今,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孙双金老师教学时,巧妙地引入古文版的神话故事。古文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的凝练之美,现代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白话文和古文的特点,就能加深对不同文本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言语形式的秘密。
  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化生万物”的呢?在师生相互配合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课文的形象生动,也慢慢记住了故事动人的情节,为讲述神话故事做了铺垫。再一次变化形式,比较散文与诗歌的表述,发现有规律的语言形式更有利于记忆。背诵课文在课堂上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可能。由具体到浓缩,这既是概括能力的尝试与挑战,也是白话文到文言文的转换。最后再一次出示古文的后半部分,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感受到神话的神奇。
  一篇课文就是一扇窗户。推开一扇窗,引入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可以把课文与西方的创世神话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当然也可以异中求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思辨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银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基于卫星的远距离安全通信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
哲学家周国平在其《阅读真正的好书,能使你发生这样的改变》一文中提到:“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然而,对于“什么样的书是最好的书”却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理由很简单,所有的阅读都是基于个人的,建立在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甚至功能指向上的阅读。  因此,对于经典文学作品共性基因的探索,其实依然是建立在个体阅读的
摘 要: 谈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世人无不称赞他中、晚期作品具有非凡的创作力,而对于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Op.18)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大抵是因为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过于“古典”,没有突破古典主义的规则。然而,作曲家晚期成熟的创作手法总是源于早期探索性的创作,因此,文章从规则内的创新这一视角探析作曲家在古典规则之内进行了哪些突破与创新,恰恰是这些创新性萌芽的产生,才使得贝多芬成为横跨
摘 要: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发展其地理思维能力。本文以初中地理第一个实验“制作地球仪”为例,结合课标、课本内容和初中学生实际,从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开展地理实验。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实验教学 地球仪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制作、地理观测等实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图,每幅图里都藏着一个故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请看第一幅图,这是谁呢?  生:嫦娥。  师:你知道她的故事吗?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她竟然可以飞到月亮上,真是神了。谁再来说说这幅图的故事?  生:女娲补天。  师:女娲真厉害,居然可以把天补起来。下面老师可要增加难度了。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第三幅图中的故事。  生:我知道,这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
神话是儿童最好的陪伴。  神话是属于儿童的。“神话·语文课”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放飞儿童的想象,旨在让儿童、神话故事与语文课形成共振,融为一体,课堂上所讲述的就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  一、神话故事·语文课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故事人文主题为主线(见表1),并融合诸多语文要素于其中,把读神话故事、写神话故事、讲神话故事打通,连成一片,架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神话故事课
摘 要: 菲利普·福瑞诺(1752—1832)是美国独立革命后最杰出的诗人。在独立战争期间,弗瑞诺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激情书写了很多具有革命性的篇章,获得了美国革命诗人的称号。弗瑞诺的几首自然诗多被国内不同版本的美国文学史教材引列,包括《野金银花》《卡地提颂》和《印第安人的墓地》。对这些自然诗,有研究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有研究者分析其中蕴含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有研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与感悟,明白小动物和植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3. 感知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色,通过想象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师课件展示学生习字册)  师: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也认认真真写了习字册,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写字的成
时辰早过去了,我还是保持着那个姿势:双手支着脚,屁股翘得高高的。   我穿的依然着那件黑色的袍子。我喜欢这件袍子,因为它染有我的鲜血,还有,它能严实实的护着我的下身。   良久,我的背上才有一种久违的一震,我知道吾皇已踩着我的背蹬上了马鞍。我正要起身,却隐约听到皇上说了一句话。我不由一愣,我的身子一下子僵住了。   傅大人,陛下已出了午门。周公公怕是以为我没听见,又轻轻地唤了一声我的名字,介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课标对四个学段的朗读尤其重视,在阅读部分中率先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朗读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是语文“教”与“学”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合理使用评价是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网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