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穆的治史之道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er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了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后,深深体会他的治学思想。这些治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尚古斥洋的治史思想;具有辩证思想的治史方法;以人为中心的治史思想。
  [关键词]钱穆治学方法治史精神
  [中图分类号]I21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89
  《中国史学名著》实为钱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讲堂实录。因为是讲堂实录,因而文章中所讲的前后有重复,“并有一意反复申明,词繁不杀”的原样。然而由于此讲稿是给博士班学生开设的,钱穆大都从大处讲,而且跨度大,所涉及知识面广,因而读起来并非易事,还得慢慢去体会。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必定能从中受益。从整体上来看,钱穆的治学方法贯穿整本书,与其说他在《中国史学名著》中讲古人的治史方法,还不如说是他治中国史学名著的方法。下面就谈谈钱穆的治学方法。
  一、尚古斥洋的治史精神
  在《中国史学名著》中,钱穆是一位非常崇尚古人的学者,特别是古人的思想。他认为古人的思想经历的时间长,而且后人又不断去更新它,因此中国古人的观念是很伟大的。在讲到中国古人思想的源头时,他不主张只从老子、孔子讲起,他认为至少要追溯到西周,从周公、召公讲起,其实也就是把中国古人思想的源头又追溯到了更古的时候,大概要早几百年,这样中国古人思想的历史就更源远流长了,我们后人更有必要去向古人学习。所以在看待古人方面,钱穆认为后一代的年轻人要懂得向前人学习,不要以为自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可以把自己看得比前人要高,看得比前人重要。为此,钱穆提出“前人所创造的,后人应奉为常识”。此外,他还要求后人不要随便去批评古人。
  钱穆在崇尚古人的同时,也在排斥西洋的史学。在中国史学与西洋史学之间,钱穆认为中国的学问有中国的一套,西洋也有西洋的来历,而且中国的要比西洋的先进,所以他以为在治史时不能只想一意地去学西洋,假如“都尽想望西洋的新史学,而忽视了中国的旧历史,那么中国的历史亡了,中国的史学又在何处栽根!”从这里看出钱穆是站在中国历史长远发展的高度,担忧中国史学的根基和发展。他痛心的是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丢掉自己的历史根基。为此他提出:“我们将来所需要的新史学,应该在这些地方,对国家,对民族,对整个文化传统,要有一个宽大的胸襟,要有一番恳挚的感情。”钱穆崇尚古人不单单是中国古人思想之伟大在深深影响着他,更为甚是他对古人传统思想传承的担忧和那一份责任;他排斥西洋史学也不是盲目的,而是要扭转年青一代对中国古人传统思想的看法,重新确立中国历史原有的地位。这些无不体现了钱穆的良苦用心,也表现出他尚古斥洋治史精神的思想。
  二、体现辩证思想的治史精神
  在钱穆的治史方法中,不少都体现了辩证思想。在辨析史料时,他认为史料中有许多真伪是要辨的,但辨伪不能过分。因为辨伪工夫中寓有甚深义理,不能轻易妄肆疑辨。其实也就是要在治史辨伪时把握一个“度”,如果“度”不注意,就会从一个死角走到另外一个死角,许多原本说不通的就更加说不通了。把握住“度”这一点,钱穆在谈到论史的时候,也提出了应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说在批评古人的时候,要有新的意见,但不能一味抹杀古人的历史,比如五四运动以来的信口批评,“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就是一棒子打死人或是一味的崇尚西方国家。此外,钱穆还提出做学问要上升到整个的大的文化传统和国家社会,不能太单调,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和领域。这从中体现了钱穆是从一个大整体和大范围的角度来看待学问的,也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充分说明了他那体现辩证思维的治学思想。
  三、以“人”为中心的治史精神
  钱穆在文中所惯用的治史方法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要注重强调“人”。“人”一指的是书中的人,也就是史书中之人;二指的是书后的人,也就是书的作者。在谈到史书的体裁时,钱老说,中国历史有三种体裁,一是记事的,二是记年代的,三是记人的,而历史应该以人物为中心,他认为历史上一切动力发生在人,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的主流,没有人怎么会有历史?历史记载的是人事,人的事应以人为主,事为副,事情只是由人所表演出来的。而且他认为以人为中心是东西方学术上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为什么钱老如此注重人物,特别是注重书背后的人?在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的序中有这么一句话:文,典籍也;献,贤者也。钱老认为“文”,指的是书本,“献”指的是人物,也就是识大者的贤人。对于书本和贤人,钱老认为如果只看重书本,不能看重贤人,那就是读死书,死读书,但如果你得到贤人的指点,就会明白这书本中精深的含义。所以钱老得出:做学问,书本固然重要,人物也不例外,而且人物或许比书本更重要的治学方法。
  钱穆的治史思想虽然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的,但从今天看来,还是有值得学习的一面。现今我们要发扬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还需不断向古人学习,前人有许多优秀的方法还须我们进一步学习继承。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2011年的政治高考试题总体偏难,学生得分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学教师和学生该如何应对呢?笔者从以下五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来带动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作为教书育人的现代政治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本学科边缘知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政治教师应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知识杂家,要多阅读报刊,多收看新闻,关心国内
八旗兵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产生了八旗兵,最初是狩猎组织,后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1601年初创时只有四部,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为世袭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选。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还满足了女真生产的发展。  清军入关后,
“设疑、对话、延伸”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设疑。设疑就是设置问题,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精妙设疑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解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二是对话。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借助历史语言的形式进行平等的有意义的交流,它是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学生能否提升解疑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三是
一、导入  读完本文有什么感觉?  证据,是用来证明什么的?(证明、说明有些不知道的东西)文章有个动词贯穿全文你能注意到吗?(“知道”这个词贯穿全文)那么你能发现作者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吗?关于知道和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请看幻灯片(哪个动词频率最高)。  问过同学初读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感受,有同学说是作者的故乡消失了,他回想起他的故乡。也有同学说读不大懂。我想除了对消失的故乡的回
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地理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部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综观湘教版的地理教材,不难发现与以往教材相比,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许多“活动”,它更多地要求学生自主去进行探索、求证、总结和运用。为此,新课程的地理活动教学要紧扣
当前忽视历史地图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笔者认为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的最好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恰当使用它能够显著地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这是由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点就是“过去性”,如何让学生把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而又陌生的历史变为熟悉的、易懂的学习对象呢?历史地图册中丰富的图片和史料可以让学生
笔者前段时间参加了平生第一次公开课比赛。结果虽令人满意,但过程却很艰辛。现结合自身参赛经历,谈一谈本次公开课比赛给笔者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学会“抉择”  参赛与否或者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参加,对体育教师来说,都是一种选择。面对抉择,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不参加  有些执教多年、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交流活动名额有限,只好“忍痛割爱”,把学习、交流的机会留给年轻教师;有些教师因为吃不了苦,
[摘要]“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本文以作者在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书局版)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以叙事理论为依据,以人物、情节、场景三要素为中心组织教学。  [关键词]叙事本位历史事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97  “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例如《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受到后世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用的思品教材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思品课程教学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课堂实践也已经证明:思品课程教学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地讲教材的内容,充当教材的传声筒,课堂便失去了生机,学生失去了激情——因为学生已经阅读过,没有了新鲜东西,学生自然就没有多大兴趣。尤其是初三年级的教材,讲述国情、介绍国策等,语言简练,大多只是
新课程规定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语文也不例外。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有所区别。《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下面笔者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