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没有情感的课堂是呆板僵硬的,尤其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情感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做事品格的关注和教育。新课标改革后,也把对初中生的情感教育目标摆在三维目标的首位。因此在知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知识的学习才能活起来,具有感人的力量,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给予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人格品质的教育,达到思想品德课育人的目的。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发挥好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细微处着手:
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多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如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情况、倾听他们的烦恼,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给予他们热心的帮助等。通过这些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尊重、理解、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掘学生内心体验、积极探究问题,唤起、升华学生情感,促使知识内化,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取得学生的敬爱,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光有渊博的知识,在台上成为他们的良师还不够,还要在台下成为学生的益友。教师要时时处处,以严导其行,不能表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如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自己私下却乱扔垃圾,当然就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不能给予学生情感世界以正面的引导。
三、备好课,把握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七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九年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备好课,熟悉教材,对教材灵活处理,多收集材料,将教材的情感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出来。在授课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避免知识的空洞,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在讲授《知识助我成长》一课中的“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时,为了加深教育对个人成长作用的理解,教材有这么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谈谈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理解。这个问题处理的好,是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引发奋发向上的情感共鸣。备课的时候,我就注意搜集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让他们近距离的体会知识的力量,我就给他们简单讲述了我们级的一个老师在学生时代是如何勤奋好学,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了贫苦落后无知的境况,成为现在桃李满园备受学生爱戴的成功老师。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哪个小组有成员能联系自己身边的事例,最先发表自己看法的将给予加分,然后评选出学习积极小组。同学们都非常的踊跃,充分的调动了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理论知识的乐趣,又让他们接受了一次情感的教育,思想的洗礼,对于正处在逆境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深受鼓舞,备受激励,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光是理论的说教,照本宣科,就变得枯燥,学生容易产生疲乏心里,出现理论知识与生活脱节的想象,学生也很难在情感上有所共鸣。
四、创设情景,以境唤情。
学生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创设情景的方法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如用实物展示、小品表演、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描述、录音录像材料等,都可以创设情景,使教材、老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例如在讲到《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人的人格尊严不可侮辱,我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个子不高的同学被同学们取消挖苦、并被称呼为“侏儒小人”,如果是你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感性材料的描述,让学生“触景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的人格尊严不可辱。通过这种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能更自觉地的在日常与人的交往中尊重他人。
五、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情绪
人的情绪具有感染性、共通性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以满腔热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的话,学生的激情也会被激发,能更好的进行思想上、心灵上的交流互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借用语言、体态等向学生传递自己饱满的情绪。
1、发挥语言的优势,用言传情。思想品德课有教多的学科术语,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哲学性,若是用平淡的语言阐述理论,学生也许会觉得乏味。但如果注入了饱满的激情,就会让理论也充满感染的力量,牵动学生的神经。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让语言活起来。例如,讲究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起伏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再配合奕奕的眼神,声情并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政治语言的魅力。
2、善用体态语,无声传情。体态语是无声的语言,但是运用恰当的话,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开启学生心扉的作用。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面部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有时一个眼神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使学生专注认真,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当我们看到学生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用一些恰当的体态语去暗示,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而言之,忽视情感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政治课不仅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智育课程,也是一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提高学生心里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教育,做到“寓情于教”,使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取得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没有情感的课堂是呆板僵硬的,尤其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情感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做事品格的关注和教育。新课标改革后,也把对初中生的情感教育目标摆在三维目标的首位。因此在知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知识的学习才能活起来,具有感人的力量,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给予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人格品质的教育,达到思想品德课育人的目的。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发挥好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细微处着手:
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多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如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情况、倾听他们的烦恼,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给予他们热心的帮助等。通过这些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尊重、理解、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掘学生内心体验、积极探究问题,唤起、升华学生情感,促使知识内化,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取得学生的敬爱,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光有渊博的知识,在台上成为他们的良师还不够,还要在台下成为学生的益友。教师要时时处处,以严导其行,不能表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如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自己私下却乱扔垃圾,当然就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不能给予学生情感世界以正面的引导。
三、备好课,把握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七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九年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备好课,熟悉教材,对教材灵活处理,多收集材料,将教材的情感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出来。在授课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避免知识的空洞,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在讲授《知识助我成长》一课中的“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时,为了加深教育对个人成长作用的理解,教材有这么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谈谈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理解。这个问题处理的好,是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引发奋发向上的情感共鸣。备课的时候,我就注意搜集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让他们近距离的体会知识的力量,我就给他们简单讲述了我们级的一个老师在学生时代是如何勤奋好学,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了贫苦落后无知的境况,成为现在桃李满园备受学生爱戴的成功老师。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哪个小组有成员能联系自己身边的事例,最先发表自己看法的将给予加分,然后评选出学习积极小组。同学们都非常的踊跃,充分的调动了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理论知识的乐趣,又让他们接受了一次情感的教育,思想的洗礼,对于正处在逆境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深受鼓舞,备受激励,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光是理论的说教,照本宣科,就变得枯燥,学生容易产生疲乏心里,出现理论知识与生活脱节的想象,学生也很难在情感上有所共鸣。
四、创设情景,以境唤情。
学生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创设情景的方法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如用实物展示、小品表演、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描述、录音录像材料等,都可以创设情景,使教材、老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例如在讲到《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人的人格尊严不可侮辱,我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个子不高的同学被同学们取消挖苦、并被称呼为“侏儒小人”,如果是你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感性材料的描述,让学生“触景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的人格尊严不可辱。通过这种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能更自觉地的在日常与人的交往中尊重他人。
五、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情绪
人的情绪具有感染性、共通性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以满腔热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的话,学生的激情也会被激发,能更好的进行思想上、心灵上的交流互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借用语言、体态等向学生传递自己饱满的情绪。
1、发挥语言的优势,用言传情。思想品德课有教多的学科术语,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哲学性,若是用平淡的语言阐述理论,学生也许会觉得乏味。但如果注入了饱满的激情,就会让理论也充满感染的力量,牵动学生的神经。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让语言活起来。例如,讲究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起伏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再配合奕奕的眼神,声情并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政治语言的魅力。
2、善用体态语,无声传情。体态语是无声的语言,但是运用恰当的话,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开启学生心扉的作用。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面部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有时一个眼神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使学生专注认真,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当我们看到学生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用一些恰当的体态语去暗示,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而言之,忽视情感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政治课不仅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智育课程,也是一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提高学生心里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教育,做到“寓情于教”,使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取得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