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arr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25日神州七号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中国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回首解放时,我国还是一穷二白,在短短60年内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伟大的成功原因之一是我国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共举行了八次课改。最新的第八次课改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的,并确定要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发展”,特别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激光测距仪、磁悬浮列车、哈勃望远镜、巨型反射式望远镜、光纤通信、同步卫星、纳米技术、以及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七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探索科学的愿望。
  在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时,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介绍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利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原理,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磁悬浮列车速度高,最高可达500 km/h~600km/h。让学生感受磁悬浮列车像一只穿梭于城市之间的“飞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极大的便利,给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快捷和便利。
  我国新能源领域主要有核能,我国有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工程,利用核能发电。除核能作为新能源之外,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现在美国用大量的玉米做生物质能,大大节约了能源。但是中国人多地少,发展生物质还不完善。生物质能的利用依然停留在垃圾焚烧发电、农林废弃物(如秸秆)发电、生物质液体化(如生物柴油)、生物质燃料等方面。此外我国正在积极对潮汐能、地热等其他新能源进行研究。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与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尽情领略物理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提高对这些的兴趣,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的应用,人类正面临着温室效应、能源枯竭、核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威胁。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学生调查家里、学校或社区水域的污染情况,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做有责任感的公民。北京奥运会广泛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北京射击馆、秦皇岛体育场等部门奥运场馆的LED照明产品比普通灯具照明节电百分之六十到七十。让节能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工程技术悄然崛起,其中纳米金属粉末对电磁波有特殊的吸收作用,可作为军用高性能毫米波隐形材料、可见光、红外线隐形材料和结构式隐形材料、手机辐射屏蔽材料。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机电系统的初步研制成功,为军事科技工作者研制纳米武器奠定了物质基础。学生亲身感受到新材料的开发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一切学科对于人类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科学似乎与人性离得很远,但他们总是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使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环保的意识,献身科技的理想,以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逐渐发现,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能形成宽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关怀,促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共振,真正实现心灵与心灵的交汇、智慧与智慧的撞击、情感与情感的沟通。  1 精彩纷呈的引入,让暂时兴趣变为永久兴趣不
物理试卷讲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有许多物理教师不重视试卷讲评课,甚至将试卷讲评理解为“对答案”,使“讲者无力,听者乏味”。实际上,好的试卷讲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物理反思能力,是对平时教学的升华。那么,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物理试卷讲评效果呢?笔者谈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本“奇妙的物理现象”一节中有这样的一个活动: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该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体会到认真观察对学习物理
初二物理中水的沸腾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这个实验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我们观察的现象很多,如果不认真,有些现象可能观察不到,因此实验前必须明确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哪些现象。由于学生平时对此现象的观察大多属无意注意,因而虽然自我感觉熟悉,但对其实质却不胜了解。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因势利导的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水被加热至沸腾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进行认真观察,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用语言准确的表
在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电学中出现了不少联系实际的题目,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类试题大多以科学、技术、社会(简称STS)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1 设计思想  创设丰富的声音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声现象的浓厚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朱熹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此语一语中的:问题是学习的动因,问题是学习的工具,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毋庸置疑,问题化教学是新课程课
能量概念是物理学中一个极为普遍、极为重要的概念,势能作为能量存在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首先接触到的势能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和理解更应具有基础性.教学实践表明,初学者对势能概念,对和势能相对应的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势能的系统性以及势能的零位置选择等问题的学习和理解并不感到容易,相对而言,学习弹性势能的过程感受更为明显.笔者想
本研究是针对我国中学英语达到的终点语言水平而进行的实证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找到准确的立足点,研究的根据是1985年以来国内三次中学英语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意识到的疑难境况,激起学生的疑惑、矛盾、好奇、激动或探索,以一个现象、一个事例、一副图画、一个故事、一条谚语、一个实验或让学生模拟表演及多媒体课件手段等情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现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