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h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生态课堂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三环六步”课堂结构为主要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
  一、“三环六步”教学模式流程
  “三环”,即“导学—互动—达标”。每一环辅助两个教学步骤,合起来为“六步”,即“激趣导入—自学指导—组内互助—组间展示—整理提升—达标拓展”。三个环节层层推进,探究深度层层递进。“三环”既是整体的构架,又是每个问题环节的落实。学校根据学科特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三环六步”生态课堂在模式融合、流程再造、方法变革三个维度创新,让“真学习”发生,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的学习变单调为丰富,变记忆为探究,变静态为动态,变单一为多维;借助信息化手段,让每名学生都能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迁移运用的过程,实现由“教为主”到“学为主”的转变。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情境驱动自学。教师课前或课堂上精心设计情境问题链,推送整理好的课时资源包,包括学科教材学习指南、课时学习指南、微课资源、自学检测试题、拓展学习资料。学生获得资源包后,按照课时学习问题链开展自主学习,完成教师下发的数字教材阅读、微视频学习、微文章阅读等任务,并通过检测试题进行自我诊断。
  第二步:分层自学检测。教学系统自动评测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情况,智能生成学情分析报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预设教学重点。借助自学测结果,教师可对学生的自学状况进行正面引导与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听课情况,如时间、态度、形式等进行评分,然后将过程评价汇总到每个班级评价中。
  第三步:新授精讲。授课内容是由“自学检测”结果提示的,通过PPT集体分享来自教师电脑屏幕的教学信息。45分钟的课堂中,一般有25分钟的新授环节。25分钟不一定是连贯的,可以分开讲解各个知识点,讲解以后与学生互动,根据互动结果决定接下来是着重讲解已学知识点,还是跳到下一个知识点。
  第四步:师生互动检测。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会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当堂检测,同时,组内分发相关的训练题,班级系统可以实时呈现每个学生的评测结果,以此指导教师动态调整新授课内容的。此外,运用信息技术功能,在每个小组内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互动过程能够让每个学生、每个小组感受到被关注。
  第五步:整理檢测。课堂总结一般根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运用协同教学系统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情,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第六步:答疑辅导。学生做完分层作业以后,通过信息技术系统形成作业分析报告,由教师或小组长进行针对性帮扶。如果班级有10名学生没有掌握某一知识点,教师就针对这10名学生进行小组分类辅导、答疑。针对薄弱环节,教师还可以推送相关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完微课后再做补充检测练习,加深学生对阶段性学习的印象。
  二、生态课堂管理“五大原则”
  一是情境驱动原则。生态课堂模式用情境链、问题链、活动链驱动学习活动,使教学任务落地生根。二是操作简便原则。生态课堂以导学案为教学支架,提供“工具箱、资源包、脚手架”,在问题驱动下开展导、学、评,操作非常简便。三是即时反馈原则。学校采用即时反馈评量系统,如提供师生之间教学、学习、评量、反馈的电子白板等。四是互动交流原则。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注重情感互动;教师运用对比与类比、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强调思维互动。五是协同管理。其一,坚持自主管理;其二,坚持“和谐竞争,协同发展”。
  三、生态课堂的实施策略
  1.建构完成核心任务的整体策略
  学校结合生态课堂实际,开发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案例,创设整合性、真实的现实情境或主题,优化以问题驱动为特征的深度学习环节。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师设计主题任务,用一条情境线串联起被一节节课分割的一个个知识点,使一节节课的教学成为有情节甚至有故事的“连续剧”,从而成为一个学习单元。如学生学习“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后,教师不断变换情境和条件,使学生的探究层层深入,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如此情境下的练习有了衍生性,它不再是单纯的练习,还发生了新的学习。
  以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创设为条件,以核心主题为教学内容,使情境、任务、生活相结合,使知识能力结构化、学习内容任务化,最终实现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的提升。
  2.综合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三环”设计注重“目标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学校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让评价不仅针对目标的达成,还针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学校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足量的数据分析,结合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形成精准化的教学设计,实施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
  依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分析和调整,从而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3.多维互动,共生过程情景化
  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全新形态:一是将学生自我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相结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个过程简称“生本共生”;二是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交流沟通,这个过程简称“生生共生”;三是教师在“生本共生”“生生共生”的基础上,与学生深度对话,巧妙引领,适时点拨,这个过程简称“师生共生”。为了达到个人与小组、班级共生成长的目标,学校从课程内容设计入手,聚焦内容设计与开发,让内容成为有价值的载体,让学生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把握各学科的本质,进从而掌握规律,提高认知与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的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一方面能够为学生进一步高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生活化的内容,通过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对于其教学实践展开探索,为小学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是获取一个国家地理国情的重要途径,而测绘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理国情监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以及测绘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应用的意义,其次分析了测绘技术在地理国情中的具体应用举措,最后做出总结。
公安县向群中学坐落在公安县古镇南平。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六军在南平会师,红二军团就诞生在这里。1998年波澜壮阔的抗洪抢险斗争,全军十大英模之一李向群用19岁的宝贵生命,在这片沃土又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1999年3月,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同年8月,学校更名为公安县向群中学。学校担当着弘扬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
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这样的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形成这样一个共识:“每个普通学生都具有创造潜力。”每个教师都要树立“为创造而教”的信念。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解决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怎样从起点到达终点的问题。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使用教材的基本策略。本文以统编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以思政课一体化为背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着眼于真实学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为更好地使用统编新教材提供有益的指导。
“王阿姨从A地开车用了4个小时到达B地,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从A地到B地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此题是笔者任教学校数学期末水平测试中的一道题。对于这道题是否需要估算,有两种观点。坚持“估算”的一方:题中出现了“大约”,所以需要估算。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类估算题的解法,往往告诉学生要找题目中的“大约”“够不够”“能不能”等关键词。坚持“精算”的一方:题中的“大约”只是为了让题目更加严谨。在实际生活中,小车的速度不可能正好是65千米/时,这是一个统计量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实际的数学水平与教材结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调整教学模式,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认真去观察、去发现,总会能够捕捉到数学这个有趣的影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学校要营造“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帮助教师建构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形成专业伙伴关系,在团体中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价值感。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基础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目标是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新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学校应基于保障每名教师不断走向成熟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念,帮助教师建构学习共同体,探索专业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