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14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和起点,教学中很有必要把科学探究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问题情境.然而问题情境的创设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而是要达到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使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从而很自然地产生出问题情境.科学探究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满足生活实际的需要.
  1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记得大学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名好的物理教师应该是懂得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设置问题容易,但想取得相应的效果却很难.”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总之,教师应该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问题情景.
  例如,《超重与失重》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实验入手,让学生观察站在磅秤上不动时磅秤的示数和站在磅秤上突然下蹲或突然起立时磅秤示数的变化,让学生寻找几次实验磅秤读数不同的原因.经过实验,学生很快提出“在突然下蹲时,磅秤读数跟在太空中称体重有点象”,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在平常在生活或故事中所说的“失重”的概念,把课堂教学带入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学生也因此能很清楚的知道本课的重点在于分析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在于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要分清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关键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牛顿定律来解决此类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是为了知识构建的需要而设计问题,而不能仅仅为了问学生而提出问题,更不能单纯地为了“制造”课堂气氛而问学生问题,应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考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需求,问题应生动直观,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学生只有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番体验后,才能有所发现,并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1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沉浮”时,关于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好多同学往往只考虑浮沉物体的密度,很容易忽视液体密度对浮沉物体的影响.为了引起学生对不同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同的注意,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将一个鸡蛋放入清水中,发现鸡蛋沉到底部;然后慢慢向水中加盐,并伴有轻微的搅拌,发现鸡蛋竟然奇迹般地浮了起来;随着盐量的增加,最后鸡蛋竟能浮出盐水表面.当学生都感觉很奇妙时,教师可以再次向盐水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鸡蛋又开始下沉,当鸡蛋刚好悬浮在盐水中时,停止加水.在此情境下,学生会主动发问:为什么向水中加盐导致了鸡蛋上浮、下沉和悬浮呢?
  这样的问题情境所含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必然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探究教学自然而然的展开,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生成.
  2.2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难度要适中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地“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比如,给初中学生讲解大气压强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周围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采用覆杯实验,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这种问题情境处在初中阶段学生最佳教学区,可以达到很好的探究效果.然而,如果同样的问题情境放在高中生面前则显然是不合适的,高中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样的概念,对此问题不会有认知冲突,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
  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困境但又有解决疑难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例如,在学习杠杆之前,学生对力的知识、力的平衡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多年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几乎目瞪口呆.对于学生已有知识显然不能准确地解释这种说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对杠杆进行学习.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对杠杆的了解已经迫不及待.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不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而且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思维难度,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努力学习才能解决的问题.
  3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满足贴近生活实际的需要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讲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平时从井中提水,在水桶完全浸没在水中到浮出水面的过程,绳子拉力的变化情况?设置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爱思考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各种手段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资源和技术相结合,打造了“课前-课堂-课后”的全景教学模式,是未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法律心理学”课程为例,探讨其在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针对“法律心理学”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内容,主要从课前导学、课堂研讨、课后巩固及建构多维考评体系对课程进行改革与设计,以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国家培养复合型法学应用人
[摘 要] 资助育人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实践育人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体现。其中,“勤工助学”作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困难学生经济难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怎样提高资助育人的效果,是我们做学生工作时考虑的重点。学院是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基层单位,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为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措施和育人过程展开论述,从物质资助转化为多维度的物
[摘 要] 过渡语是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语言,是一种过渡语错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可以得到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因而,教学中如何有效处理和对待语言错误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对待错误的观念和态度展开调查,目的是发现现有教学中师生在对待语言错误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
[摘 要] 以贵州师范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开展了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期望能对一流专业建设有一定的引领作用。通过项目组前期构建的“学科特点—高校的软硬件条件—本科生兴趣”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导师制培养体系进行四年的实践。实践表明:该培养体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业、保研等方面作用明显,其成果为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导师制培养体系实践过程中存在
[摘 要] “电路分析”课程作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新理念,针对“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主线式模块化理论教学、仿真和实体一体化实验教学、工程项目群主导的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理论基础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研究能力。  [关键词] 电路分析;
[摘 要] 为实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研究生课程“先进陶瓷材料”的实际教学,以教学发展为内涵,结合当代育人新思路,探索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完善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核心价值观。结合“先进陶瓷材料”课程的讲授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和德育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来实现课堂主渠道
[摘 要]文化自信的路径构建,是建立在文化主客体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现实回答之上,自省是其内生动力。文章从自省角度,借由分析文化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华文化特有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基金项目]2019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XJEDU20199Y013)  [作者简介]张 成(1979—),男,
[摘 要]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针对“水处理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实际问题,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标准为指引,紧跟学科前沿与行业发展,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地位,打造实验室安全文化,融入实际案例和科研成果,开发新型数字化教学素材,线上线下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层层递进串联整合实验内容,开展项目式综合创新实验,凸显“水处理”专业特征,搭建多层次教学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应用能
[摘 要] 与文科课程相比,理工科课程知识点的分析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不易理解和掌握。这种现象使得理工科教学课堂普遍较为沉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知识的传授效果。针对这一教学实际,以信息学科中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为例,利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尝试通过迁移学习方法,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剖析,深入浅出地进行知识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改善知识传授
[摘 要] 我国正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层次工程领军人才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所以,针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势在必行。以文献调查为基础,对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招生简章和培养计划进行了比较,对工程博士的培养现状和特点进行了重点分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针对性的完善培养措施,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石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