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和起点,教学中很有必要把科学探究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问题情境.然而问题情境的创设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而是要达到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使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从而很自然地产生出问题情境.科学探究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满足生活实际的需要.
1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记得大学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名好的物理教师应该是懂得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设置问题容易,但想取得相应的效果却很难.”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总之,教师应该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问题情景.
例如,《超重与失重》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实验入手,让学生观察站在磅秤上不动时磅秤的示数和站在磅秤上突然下蹲或突然起立时磅秤示数的变化,让学生寻找几次实验磅秤读数不同的原因.经过实验,学生很快提出“在突然下蹲时,磅秤读数跟在太空中称体重有点象”,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在平常在生活或故事中所说的“失重”的概念,把课堂教学带入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学生也因此能很清楚的知道本课的重点在于分析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在于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要分清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关键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牛顿定律来解决此类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是为了知识构建的需要而设计问题,而不能仅仅为了问学生而提出问题,更不能单纯地为了“制造”课堂气氛而问学生问题,应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考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需求,问题应生动直观,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学生只有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番体验后,才能有所发现,并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1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沉浮”时,关于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好多同学往往只考虑浮沉物体的密度,很容易忽视液体密度对浮沉物体的影响.为了引起学生对不同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同的注意,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将一个鸡蛋放入清水中,发现鸡蛋沉到底部;然后慢慢向水中加盐,并伴有轻微的搅拌,发现鸡蛋竟然奇迹般地浮了起来;随着盐量的增加,最后鸡蛋竟能浮出盐水表面.当学生都感觉很奇妙时,教师可以再次向盐水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鸡蛋又开始下沉,当鸡蛋刚好悬浮在盐水中时,停止加水.在此情境下,学生会主动发问:为什么向水中加盐导致了鸡蛋上浮、下沉和悬浮呢?
这样的问题情境所含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必然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探究教学自然而然的展开,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生成.
2.2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难度要适中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地“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比如,给初中学生讲解大气压强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周围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采用覆杯实验,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这种问题情境处在初中阶段学生最佳教学区,可以达到很好的探究效果.然而,如果同样的问题情境放在高中生面前则显然是不合适的,高中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样的概念,对此问题不会有认知冲突,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
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困境但又有解决疑难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例如,在学习杠杆之前,学生对力的知识、力的平衡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多年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几乎目瞪口呆.对于学生已有知识显然不能准确地解释这种说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对杠杆进行学习.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对杠杆的了解已经迫不及待.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不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而且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思维难度,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努力学习才能解决的问题.
3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满足贴近生活实际的需要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讲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平时从井中提水,在水桶完全浸没在水中到浮出水面的过程,绳子拉力的变化情况?设置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爱思考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各种手段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1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记得大学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名好的物理教师应该是懂得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设置问题容易,但想取得相应的效果却很难.”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总之,教师应该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问题情景.
例如,《超重与失重》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实验入手,让学生观察站在磅秤上不动时磅秤的示数和站在磅秤上突然下蹲或突然起立时磅秤示数的变化,让学生寻找几次实验磅秤读数不同的原因.经过实验,学生很快提出“在突然下蹲时,磅秤读数跟在太空中称体重有点象”,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在平常在生活或故事中所说的“失重”的概念,把课堂教学带入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学生也因此能很清楚的知道本课的重点在于分析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在于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要分清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关键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牛顿定律来解决此类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是为了知识构建的需要而设计问题,而不能仅仅为了问学生而提出问题,更不能单纯地为了“制造”课堂气氛而问学生问题,应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考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需求,问题应生动直观,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学生只有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番体验后,才能有所发现,并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1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沉浮”时,关于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好多同学往往只考虑浮沉物体的密度,很容易忽视液体密度对浮沉物体的影响.为了引起学生对不同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同的注意,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将一个鸡蛋放入清水中,发现鸡蛋沉到底部;然后慢慢向水中加盐,并伴有轻微的搅拌,发现鸡蛋竟然奇迹般地浮了起来;随着盐量的增加,最后鸡蛋竟能浮出盐水表面.当学生都感觉很奇妙时,教师可以再次向盐水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鸡蛋又开始下沉,当鸡蛋刚好悬浮在盐水中时,停止加水.在此情境下,学生会主动发问:为什么向水中加盐导致了鸡蛋上浮、下沉和悬浮呢?
这样的问题情境所含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必然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探究教学自然而然的展开,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生成.
2.2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难度要适中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地“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比如,给初中学生讲解大气压强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周围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采用覆杯实验,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这种问题情境处在初中阶段学生最佳教学区,可以达到很好的探究效果.然而,如果同样的问题情境放在高中生面前则显然是不合适的,高中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样的概念,对此问题不会有认知冲突,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
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困境但又有解决疑难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例如,在学习杠杆之前,学生对力的知识、力的平衡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多年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几乎目瞪口呆.对于学生已有知识显然不能准确地解释这种说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对杠杆进行学习.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对杠杆的了解已经迫不及待.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不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而且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思维难度,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努力学习才能解决的问题.
3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满足贴近生活实际的需要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讲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平时从井中提水,在水桶完全浸没在水中到浮出水面的过程,绳子拉力的变化情况?设置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爱思考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各种手段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