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从常态课中汲取营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被称为教学改革中的“概念车”,是具观赏价值的理想化课堂教学. 试问,孩子们的知识能力从哪儿来?是廖廖无几的公开课,还是天天上的常态课?就像孩子的“营养从哪里来?”答案是确定的,营养从家常饭中来. 偶尔的大餐毕竟是少数,天天吃婚宴、节庆大餐也就腻了,何况肠胃也受不了. 譬如小学数学课,一周5节、一学期100节、一年就是200节、六年就是1200节,这1200节数学课就成就了学生小学六年的数学素养. 成功的展示课是以扎实的、富有教育机制的常态课为基础的,所以我认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常态课. 下面我以课堂纪实形式,谈谈对常态课的理解和认识.
  在一次考察学习时,我们走进了长春某小学,在教导主任的引导下,我们进了三年级五班教室,见到了今天要上课的马老师,三两句交流才知道马老师是早上刚接到上课任务的通知,至于是什么人来听就不晓得了. 听到这些我们有些不太相信,这毕竟是对外展示的课啊,怎么会不做精心准备就来上呢?同时也为这位马老师捏把汗. 正在这时,马老师上前与我小声交流:“老师,麻烦您配合一下,与孩子们做个课前交流,这节课要讲‘推理’内容,所以我想能让孩子向您提几个问题,然后推测一下您是从哪儿来的?”我点头答应的同时,心想,好机智的老师啊!交流开始了:
  生:老师,您会骑马吗?
  王:老师还没学会骑马呢.
  生:那看来您不是蒙古人.
  马:老师不会骑马就一定不是蒙古人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纠正)
  生:应该是有可能不是蒙古人. (老师满意地笑了)
  生:老师,请问您最喜欢吃什么呢?
  王:(稍作思索:水果?蔬菜?海鲜?)老师最喜欢吃海鲜啦!(自认为回答还满意)
  生:宁波吧,我去过宁波,那有海鲜.
  马:老师喜欢吃海鲜,说明老师有可能住在……
  生:对,对,有可能住在沿海城市. (有了收获,非常开心)
  生:请问老师,您在哪所学校工作啊?
  王:(好问题!怎么办,决不能轻易告诉他们我是来自青岛啊)老师来自崂山区张村河小学.
  生:哎,哎,是崂山的!(没有接茬的)
  马:崂山是哪座城市的啊?(老师引导及时)
  生:青岛吧. 老师你一定是青岛来的. (猜到的同学从座位上跳跃起来).
  马: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好,我们在对某个结果作出推断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有效信息,向目标一步步推进.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来学习——推理. 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一定不是老师提前预设的,而老师有机的捕捉到了很有价值的导入素材,在有效交流过程中,使孩子达成对“推理”含义和“推理”方法的理解. 同时,这一小小环节体现出的教师机智、学生思维的活跃及课堂民主是日常的积累,我断定这将是一节真实而精彩的课堂,心中充满期待.
  带着新的期待进入了正课.
  一、探究一
  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淘、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淘喜欢航模,你知道他们可能是哪个小组的?
  这算是一个稍有难度的探究问题,大多老师的处理办法是直接让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 该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我很认同. 合作讨论一定要在学生个体对问题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个体的认识与思考,合作讨论是无效的.
  二、师生交流
  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请先说你是怎么想的,再确定结果.
  生:按自己的思维谈想法.
  在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非常民主、热烈,但绝不仅仅是热闹,因为教师不时提醒大家:先认真听完这名同学的想法,再发表你的建议. 因为有人倾听,孩子们能在宽松的环境自信的表达,这种表达是有意义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推理过程很有逻辑. 但因为过程稍复杂,我们需要将刚才的推理清楚的列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稍作讨论). 展示表格法.
  师:用表格表示有什么好处呢?
  生:前面推出的结果可以随时做记录,不会忘记,便于后面继续推理.
  师:那怎样在表格内记录呢?
  生:用我们学过的符号√和?菖.
  师:可以的. 根据题目告诉我们的信息,我们只知道三条确定信息,你怎样借助符号进行推理呢?
  生:交流方法.
  ……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经历用表格法帮助完成推理的过程,使推理过程更清楚,更便于思维的前后过渡衔接. 交流过程中,孩子们思维也是异常活跃,回答活跃起来,习惯性地走到大屏幕前,拿起小教鞭,边指边说,表达清楚流利. 在这里学生不是简单的对口令,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能用完整地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话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其中的身份是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报幕员. 另外,教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引导非常到位,一方面会不断让孩子说说“为什么?”,以体会其中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通过事件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到只通过记录符号就能做结果判断,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更直接、更高层次的推理.
  在后面的练习环节中,教师不断进行变式推理,甚至有的孩子还能自己设计推理性题目,我想这就是王小英教授讲到的课堂教学的第三种境界“悟其渔识”吧,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见识,并能运用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听课过程中,我一直注意师生的动作、神态、提问、作答,这里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很民主,很惬意. 当然这节课也是精彩的,浑然天成,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在行云流水之中彰显教师的功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推理》一课让我对常态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主阵地就是常态课课堂,我们的育人价值更多的应该在常态课中体现,我们应该把营养寓于每一节常态课中,它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而非温室,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反例的概念,其次论述了反例在微积分中的作用,反例对于明确概念、掌握定理及搞清同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十分重要,最后列举了微积分中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中连续、可导与可微之间关系的常见的典型反例.  【关键词】反例;微积分;函数  一、反例的概念和作用  反例在微积分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在发现和认识数学理论,强化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多层建筑的基础形式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有时一个设计方案在某个工程中应用时,从各项评定指标来看都是最优方案,可应用在另一个地质条件不同的工程中
将命题lim n→∞(a<sub>1</sub><sup>n</sup>+a<sub>2</sub><sup>n</sup>+…+a<sub>m</sub><sup>n</sup>)<sup>1/n</sup>=max{a<sub>1</sub>,a<sub>2</sub>,…,a<su
以吉林省速滑馆人工挖孔桩基为例,对该桩基的设计、抗拔静载试验进行论述,对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到了适合该场地的抗拔承载力经验公式,为该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取
【摘要】本文通过典例分析,剖析三角函数中角的过失性错误根源,提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对教与学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角函数;策略;过失;反思  三角函数是重要的初等函数之一,其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几乎触及高中数学的各章节,公式多样且变形多具技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对三角函数中角的认识、理解和分析中存在诸多过失,这些错误有普遍性又极具典型性,现撷取部分案例,以飨读者.
所有的多维空间数(合数)都实存在一维空间上,自然数(素数与合数的并集)都是一维空间数(素数)的拓扑,因此所有的多维空间数都能在一维空间上一一映射或一一等值区分(完全重合).这就是不相邻原理.其公式是:
从4月1日起,生产经销ISO实验砂将暂时执行新规定。国家建材局行业管理司日前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材主管部门,各标准砂定点经销单位,各企事业用户单位,中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