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司法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来源 :南亚研究季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部门是当今印度政府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古代印度自阿育王倡导正法,设置正法官之后,依托婆罗门教法和伊斯兰教法两大法学体系,发展出了以君王为最高权威,以教法学家为核心队伍的、 带有宗教色彩的司法制度.英国殖民者通过吸纳本土司法传统、 移植英国司法实践,在印度建立了殖民色彩鲜明的英印司法制度.独立后,印度在继承既有制度的同时也对其从保障国家主权、 确保公民基本权利等角度出发进行了调整,建立起了统一的司法制度.通过长时段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独立后的司法制度在司法专业主义和金字塔式的法院体系两方面受到了历史传统的影响,而司法部门由司法克制转向司法能动主义,并为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推行多数主义政治背书则是独立后的新现象.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将教育法视为行政法的子部门,理论界则将这种观点称为隶属说.在区分主要规范和次要规范后,从主要规范的视角来看,隶属说能够成立.因此,未来的教育法典应当纳入行政法典分则.为减少争议和工作量,编纂教育法典应当以教育类法律和部分教育类行政法规为基础.在结构上,教育法典可以由通则、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国防教育以及学校工作等分编组成.通则相当于教育法典的总则,其他各分编相当于分则.教育法典通则分编的内容以教育法和教师法为基础,但立法目的 条款、管理体制条
作为环境法体系的新兴领域,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需求与路径有待明确.目前,生态区域保护法作为自然生态保护法的体系定位日益清晰,具有调整目标的生态性、调整对象的区域性与调整方式的综合性,正在逐渐形成“一般生态区域法+特殊生态区域法”的基本构造.生态区域保护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尚存差距,亟需立法完善,但目前的分散性立法模式难以克服立法碎片化问题,需要转向法典编纂模式来获取内容全面性、逻辑自洽性、价值一致性等方面的体系化效益.为了充分实现法典编纂的体系化效益,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需要合理确定应纳入的法律规范内容
法典总则是人类法典编纂技术的伟大进步,其作用体现在从一般到特殊的编纂逻辑、更好地统摄法典的全部内容以及能够避免重复性规定,保持法典内容简洁性.教育法典总则编必须确立方法论前提,宜选择体系式编纂模式,采取“序总合一”的体例设计,并将法律关系作为编纂的逻辑主线.在立法技术层面,教育法典总则编应选择相对成熟且符合总分结构要求的提取公因式方法.提取公因式要求总则编从现行教育法和其他教育单行法中发现并提取公因式元素.在章节编排上,我国教育法典总则依次包括教育法基本规定、教育主体概括规定、受教育权与教育权、教育类型、
我国劳动法典化研究始于劳动基本法欠缺时代,随劳动法的制定而沉寂,重提于劳动纠纷激增之际,再兴起于民法典编纂之时.虽然文献数量有限,但仍然能从中看出一条主线:劳动关系调整的需要和劳动关系失衡的现实是劳动法典化研究的触发器.制定劳动法典的思路应当是编纂劳动法典与完善单行法同步进行.我国迄今欠缺一部在效力位阶和制度设计上都能统摄各类单行劳动法律法规的一般法.劳动法典的制定应当遵循权利全面法定化原则和权利全面实有化原则,通过劳动法典的制定实现劳动执法体制机制的管制化转型,从而促进劳动权利的实有化,其意义甚于权利法
1979年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确立了我国刑诉法的基本架构,体例上基本完备,已经是初步意义上的部门法典.但囿于当时的立法条件,其在制度和规范密度上存在着某种先天不足,实务中不得不出台大量司法解释予以补充.虽然历经三次修订,但由于法典编纂程序的缺位和立法技术的停滞不前,仍未能有效整合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解决刑诉法内部的规范冲突,法典的权威统一性与体系逻辑性受到冲击.因此,要推动刑诉法的法典化,应当强调法典编纂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法典编纂整合司法解释,转化为长期有效的立法,同时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典
行政法体系化的最高表现是法典化.法典化需要具备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条件,目前我国行政法的法典化难以实现.行政法的体系化不限于法典化,国家可以推行以行政法总则为基本法律,以行政行为类型化法律为重要组成部分,以众多特别行政法为基础的分层分级行政法体系.行政法总则包括以实体法为主的总则和以程序法为主的总则.行政实体法总则已经止步,主要原因在于行政实体法内容难以统一,国际上并无先例,行政组织法尚未制定,以及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行政法的体系化只有以程序法为主的行政法总则即“行政程序法”一个选项.它既是行政程序的共同规则,
我国是世界上少见的同时使用著作权、作者权与版权的国家.并且,由于著作权法存在“著作权即版权”的规定,以及我国学界将著作权视为作者权,这使得这三个概念在我国具有同一性.然而,这种认知存在错误,有待厘清.追溯历史,作者权与版权最先产生,并具有同源性,但二者在19世纪发生分化,之后二者虽然又在国际与区域公约的介入下发生融合,但仍有差异留存,作者权并不等同于版权.同时,著作权也不等同于作者权与版权,其融合了作者权与版权两大体系的精髓,但是,此种融合下,也使得著作权既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权,也不完全对应于版权,具有相对
“人民性”是衡量国家制度和政策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和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人民性”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改善党的领导、民主法治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坚持践行“人民性”原则,特别是2015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要求.新时代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是要通过从严治党、改善党的领导来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通过推进政府一体化建设,构建“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来优化政府治理体系;通过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构建基层数字治理体系,推进基
一国政府在面临由外交困境引发的国内政治压力时,有可能会选择以指责其他国家的方式来转移视线、 推卸责任.莫迪政府于2016年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未果后对中国的指责,就是这类现象中的一个案例.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发掘,理解莫迪政府在面临外交困境时选择指责中国的政治逻辑、 采取的话语策略及其政治结果.莫迪政府在阐述为何未能成功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时,既有通过指责中国来推卸责任的需求,又有意避免激烈指责中国的姿态,但其无法阻止印媒和鹰派学者以激进的姿态批评中国.其结果是,在媒体和学者的鼓动之下,印度国内对华民族
当前,南亚地区区域权力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非传统安全挑战威胁地区安全,区域合作机制进展缓慢.地区风险的提升带来区域秩序的不确定性并形成多层级结构,激发了斯里兰卡外交战略中的对冲形态.有效控制地区风险影响下的脆弱性增加,是斯里兰卡外交战略的主要关切,也决定了其对冲行为逻辑与具体政策选择.斯里兰卡正在同时使用包括间接制衡和拒绝支配在内的“风险抵消”策略,与包括经济实用主义和约束性接触在内的“收益最大化”策略进行风险应对.地区风险为斯里兰卡的战略对冲提供了机会,其未来将呈现出更加务实与灵活的外交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