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初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我有幸聆听了重庆师范大学黄翔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培训。
  在培训中,黄翔教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方法有哪些呢?在这方面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指的是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提问要具备以下几种特点:(1)它能产生更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效果;(2)它能清楚的描述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问什么;(3)所提的问题使学生能明确地、创造性地做出回应;(4)这些问题是一种恳请式的,而不是威胁式的,令学生坦然说出他们最好的想法;(5)它要求学生发表自己观点之后感到愉悦有成就感;(6)它要求学生呈现出自己怎样从条件中推导问题的。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精备教材是有效提问的基石
  斯霞老师说:“我们如果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备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谓至关重要。但是,能否真正做到“精备”,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我认为,对教材的研究,就一定要达到“懂、精、通”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精”,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了解教材的本质。“通”,就是我们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关注学生是有效提问的起点
  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可能引发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对教学内容作较准确的分析。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问题的提出准备多个教学预案,以备课堂教学中的不测。如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就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与教学设计思路吻合的,学生能直接回答的;一种是学生不能直接回答,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的;一种是学生的回答超越了问题本身。另一方面,教师既要重视预设,也要重视灵活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只有科学预设和灵活应对有机结合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会是充满魅力的有效的课堂。因此我们不仅要精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从学生出发是提出有效问题的起点。
  (三)巧设问题是有效提问的源泉
  1、问题要源于学生生活实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使学生能忘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
  2、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问题设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暗示与铺垫。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和探索能力,只要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定能发现规律,自主获取数学知识。教师要学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4、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在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疑问,自主发掘问题,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
  【作者单位: 邢台市桥西区李村学区 河北】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教与学的交叉点就是小学英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教师控制教学活动、检查教学成果的手段。高效的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和消化在课上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作业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检验老师教学的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掌握基础技能、基础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感觉作业无聊枯燥并且很讨厌做作业,还会出现抄作业的现象。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小时候,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就会涌起对那些辛勤耕耘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老师们无比的敬畏和尊重。如今,踏上这三尺讲台已10多个年头了,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常常这样想和这样做: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怀揣这样的思考,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有了自己的收获。  一、细心呵护,入境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
洛阳市吉利区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始终把切实加强人大宣传工作作为推动整个人大工作的突破口,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完善《吉利区人大常委会会刊》的编辑工作制度。
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当中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包括学生实际能力的训练,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新课改以来一直很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当中这部分内容的特点,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概念的含义,提出在现阶段开展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方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80岁)脂溢性角化病(sK)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征、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4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高龄SK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资料、误诊情况、治疗方法
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帮助小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可见学好汉语拼音是十分重要的。可是,汉语拼音它是一种既枯燥又抽象的表音符号,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学习起来不仅困难而且不具有吸引力。语文教学实践中,又要求孩子们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要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并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学会这些,非常有
材料力学作为工科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及其他后续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对材料力学课程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
期刊
叶圣陶先生对于“习惯”这一词的理解可谓是非常独到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叶圣陶先生的“习惯”两字出现不下二十种。《辞海》对习惯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联系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的联系或者重复才能养成。叶圣陶说:“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是有好坏之分的,一旦形成,习惯也就跟随
水力学实验课的质量、效益,以其实验设备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实验设备存在规模大、启动不易、费用高、噪音大、基建成本高、效益差等不足,必须进行改进.台式化、小型化
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是指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使用怎样的语体就是由语境来支配的.一般来说,影响语言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参加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