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也容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n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对语文的人文性内涵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也增加了相应的文学作品。对于语文的文学教学,我们立足生本,挖掘文本,本文分别从区别文体,梳理特点;知人论世,确定情感;联系语境,品味词句;立足文本,分析技巧;巧用试题,领悟读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文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区别文体 知人论世 联系语境 立足文本
  
  现在很多语文专家针对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其实就是文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笔者认为,文学教育是一个大难题,文学知识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粘附性、个性化、独创性等特点,现行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知识范围和知识层级,教材未按照课标整体规划。以上所说的种种不确定性,是否要求我们淡化中学的文学教学呢?当然不是,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范畴内的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文学的一般属性应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实例”和训练语文能力的“情境”。只要我们立足生本,挖掘文本,文学教学内容的很多不确定性也会趋同,文学教学的目的也会更关注生命形态。
  一、区别文体梳理特点
  体裁表示一门艺术内部分类的概念。在每一种体裁中都可以看到内容的某种共同性(生活联系和关系的特殊性)以及方向性、生活现象取舍及其艺术体现、思想和审美评价、感染作用特点的某种共同性。每一种体裁都有一整套相对稳定的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就是这体裁的独特辨认标志。体裁的艺术形象结构的各个方面同主题、情节和布局相关,它在整体上体现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量体裁衣。如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为主线的,详细而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读小说就要抓“三要素”、重视情节的梳理、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等。如《香菱学诗》的阅读定位失当,原因之一,就在于无视体裁特点。《香菱学诗》是小说,香菱和黛玉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应该是阅读的重点,如果仅把它作为古诗写作的学习材料,那它和文章做法之类的文章又有何异?《愚公移山》允许批评愚公不环保等无限度拓展,也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体裁特点。作为寓言,关键是要读出它的“所寄何寓”,至于寄寓之言,只是手段而已,就像我们不能把质疑《伊索寓言》中动物怎么会说话作为阅读目的一样。
  二、知人论世确定情感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主题的确定,我们要走进文本,知人论文,在确定“正主题”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一篇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通过它去认识复杂的世界;但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现象、现实不能够都成为它的主题。主题,必须是作者在写作时给我们确定的那个作品的“灵魂”。把作品内容和时代精神、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在把握作品主题时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们都叫“哈姆雷特”。
  三、联系语境品味词句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文本中的语言是文本整体结构中的有机构件,在特定的文本中有特定的构功能,有其特定的意味。品味语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这是在品味语言层面上对于文学本性的明智尊重和利用。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这一点。要切实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味语言,首先要摒除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教法,少用时髦的“寻找最喜欢的词语句段”的做法。其次在文本阅读的各个阶段品味语言的着重点可有所不同。语言品味是一个微妙的累积过程,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在感知文本阶段,对语言咀嚼的着眼点可在于语言“说了些什么”,至于语言“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妙处”最好放在阅读的最后阶段,在把握了文本意蕴的基础上进行。如对孙梨小说《荷花淀》中的开头自然环境的理解,就可以允许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它的理解越多,对小说就理解得越深;反之亦然,对小说理解有多深,就对它理解有多深。再次,语言环境的范围可大可小,联系多大的语言环境要看具体词语、语段在文本中的能量辐射范围。“文眼”要涉及全篇,一般的词语可联系局部的语言环境。如《故乡》里的“飞出了七岁的侄儿宏儿”中的“飞”,主要是活写出孩子的神态,功能辐射范围较小,而文末的“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要联系全文,才能理解鲁迅写这话的深意。同样,正确品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下得‘紧’”有利于我们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
  四、立足文本分析技巧
  文本是文学的唯一静态存在方式,也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唯一起点和中心,对文本世界的整体把握和对文学语言的体味是中学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路径,回归文本是中学文学作品阅读竭尽本分的关键。文学之为文学,在于“文章之美”,在于其文本特性。文学的审美性、虚构性和语言艺术性使其在具体文本中的篇章结构的个性表现、对语言的领悟和采用至关重要也备受关注。文学文本的意义注定只能在其形式内获得理解和再生产,它不可能用其他语言来转译和表达。”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形式为内容服务。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它是在文章语言、结构、材料等方面所采用的一些积极手段,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体现。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五、巧用试题领悟读法
  就文学鉴赏过程而言,审美的态度还是对文本真诚的尊重,专注的心灵投注,借助语言文字对文本的整体感受、体验、品味、领悟和审美评价,并始终伴随着读者的想象、再创造和情感。文学读解作为一个精神操作过程,就是要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和理解,把作品文本中的空白进行填补,把未定点加以确定化,把蕴含的各种意义潜能加以现实化,从而使作品文本这种图式化框架由物的形式变成读者实际感受到的有生命的鲜活东西。但是,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缺失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阅读。语文考试中的文学作品阅读,讲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适应,追求体现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注重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注意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要求,具有新颖灵活,富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重视语文试题的解题技巧的训练,无疑是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我们把握文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当我们明确了文学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后,学生的知识的体验、能力的提高、心灵的和谐,情感的熏陶也能通过考试试题的训练方式来获得。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细读文本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运用教学案例,对文本细读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细读文本,于“平凡”处呈现个性;细读文本,于“语境”中见真情;细读文本,于“无理”处见心灵。  【关键词】文本细读 个性 真情 心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
【摘 要】《锦瑟》是李商隐用一生一世的冷落和辛酸写成的,这是落魄、潦倒、饱受压抑的文人对生活的一种直觉:迷惘和忧伤。《锦瑟》的感伤情思、哀婉情调与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  【关键词】《锦瑟》 李商隐 人生经历 迷惘 忧伤    “好的诗歌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来对诗进行欣赏上的再创造。  李商隐的一首《锦瑟》诗因其具有太多的郁积,千百年来揣测纷纷,莫
【摘 要】《论语》留下了一个真实的孔子的剪影。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圣人、伟人,更是一个普通人、平平凡凡的人。了解了这一点,反过来有助于更精确地解读《论语》。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形象 解读    中学时期接触到孔子,老师介绍说他是个大思想家、圣人。大学时期读到诸子百家,了解到孔子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似乎不是一个常人,的确是一个神人,他什么都懂。之后工作中教过《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
摘 要:作为欧洲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波兰,地处欧亚大陆十字路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沟通中欧的重要枢纽。近年来,中波双方在经济层面加强合作的同时,也持续推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在“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年度国家排行榜中,波兰名列前茅。文章通过梳理波兰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分析中波在“一带一路”倡议
无论就人类历史还是地球历史而言,我们均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之前的伊拉克战争到热带雨林的毁灭战,从全球市场动荡到全球变暖——显然,我们必须学会以敬畏生命的可持续方式生活。  然而,我们还在继续更彻底、更快速地攫取地球资源。据有关估算,人类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超越了地球的生态负载能力(biocapacity),而如今全球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总和已经超过一个
【摘 要】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学还是一种生命现象。综观沈从文的小说,在奇思妙想之后,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对人性的执著探求,是沈从文小说的基点和纲要,沈从文以此来构筑属于他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 生命意识 乡土 人性 非理性 悲观    生命意识,意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呈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作自觉的沉思与探索,它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所作
【摘 要】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特色,这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于作文教学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个性化作文的意义、要求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化 教学方法    一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性格的发展史。”这说明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可是,遍观现今高中学生,富有个性的作文又有几个呢?  从孩子一进入小学学写作文,我们就
【摘 要】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历来为人们广为传诵。该诗作视角独特,手法高妙。本文对该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鉴赏。  【关键词】孟浩然 《春晓》 赏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百花争艳,万物复苏,大地充满勃勃生机。春天美好的景物很容易诱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春是传统题材;古人
【摘 要】由于应试的急功近利,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语文的特性,渐渐纠结于呆板的知识教学,导致本应优雅而美的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的低效成了不争的事实;应还语文一个灵性生动的课堂,让美充盈着语文课堂,让语文浪漫依旧。  【关键词】语文课堂 灵性 生动 有效教学    一、回归本真,审美的课堂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审美的课堂
【摘要】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笔者以为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关键词】鲁迅作品 教学 人物 心态 乐趣    凡是读过中学的人,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鲁迅作品中的影像不会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