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谨斟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nh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笔者以为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关键词】鲁迅作品 教学 人物 心态 乐趣
  
  凡是读过中学的人,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鲁迅作品中的影像不会陌生。谈到鲁迅就是那种不卑不亢的韧性力量,就是以一己之力对于民族命运的现实担忧与孤独呐喊;就是横眉冷对与觅向刀丛的彷徨与无奈。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以他的伟大作品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动。
  鲁迅是写社会人生的,中学生已经对社会人生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但这种感受和了解还是初步的。鲁迅作品所描写的人生和事件、所议论的那些问题,人们是可以感觉到、感受到的,但它们所能够暗示的内容却是无限的,是鲁迅自己也不一定全部意识到的。它们需要我们用一生的经历不断地去补充、去挖掘,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是供教师和学生不断感受、思考、体悟、探索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鲁迅作品都适宜于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和欣赏。鲁迅到了三十年代,还说很少有人懂得他的《阿Q正传》。但阅读、欣赏、接受语言作品的基础不是“懂”,而是可感受性。可感就能接受,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笔者以为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如《祝福》中对祥林嫂有三个片段的描述。作品仅仅捕捉了祥林嫂一生中的三种形象,就表现了她一生悲剧性的遭遇和变故后的轨迹,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抓取这类特征性细节,既有助于对课文人物形象的丰满性把握,又有助于学生作文题材的丰富性积累。如果我们在讲析鲁迅作品时,能引导学生从细节去理解作品,那么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深得多。
  一、三味书屋中的“乐趣”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生活反衬百草园的无穷乐趣让人怀念。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自不必说。然而在三味书屋中读书就没有一点儿童追慕的“乐趣”吗?我看有,而且不少。
  乐趣一:在书屋后面的园里,“我”和“同窗们“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多么繁忙有趣的游戏啊!“爬”“折”“寻”“捉”“喂”这些动词同百草园中的翻断砖、按斑蝥的脊梁、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中的“翻”“按”“拔”“摘”等遥相呼应,勾画出儿童所独有的心性。
  乐趣二:孩子们在观察先生时寻找乐趣。由于长期观察,知道先生见到众多的人一拥而进书房很可能发怒,便“小心翼翼”的“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瞒骗一下先生,成功的喜悦自不用说。观察先生“念书”,用象声符号写出先生念书时大声的连绵不断的声态,同时,写先生念书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如果不是觉得有趣,怎么会观察得如此仔细?
  乐趣三:课内做小动作。乘着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便偷偷做起有趣的小动作——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描小说的绣像画儿,甚至还做“小生意”卖画儿呢!读着这些内容,我们不难想见“我”那时蒙骗先生偷得几分乐趣的情境。只不过,在百草园,是痛痛快快地恣情取乐,而在三味书屋则是不得不用些“瞒”“骗”“偷”的小点子。因此,“我”对百草园的时光也就更加眷念了。
  二、《故乡》中的“母亲”
  《故乡》中的“母亲”,她虽然不是重要人物,却是个必不可少的人物,从某种意义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作为“我”的思想性格的补充而出现。“我”这次“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去”目的就在交割房产,搬“母亲”到谋食的异地去,如果没有“母亲”的存在根本就没有返乡的必要了,也就没有这部作品。
  另外她在作品的情节结构上又起着重要的串连作用,在作品中,闰土的名字是她先提出来的,以引出”我“对儿时与闰土交往的美好回忆;杨二嫂是她介绍出来的,以引起“我”对杨二嫂过去的追述;与闰土见面后,当闰土称“老爷”,母亲连忙制止,让其照旧称呼,对闰土的现状母亲是了解的,她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母亲对贫苦劳动者不轻视。也是由母亲安排着宏儿和水生结交的,这样为后文“我”把希望寄托在宏儿和水生这一代身上埋下伏笔,最后又是由于她的追忆,揭示闰土和杨二嫂之间的矛盾(杨二嫂说闰土偷碗碟)。由于母亲,使两个没有正面叙述和描写中没有见面的人物撮合起来,从而展现“我”、闰土、杨二嫂之间的关系,小说情节在结构上也更显得完整和谐,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祝福》中“我”之心态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同情祥林嫂的遭遇,想帮助她又无力帮助;既与以鲁老爷为代表的实力格格不入,也对摧残祥林嫂的封建礼教极度不满。如果我们剖析了“我”心态,实际上也就是找到了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
  从文中“我”对祥林嫂关于灵魂的有无、有没有地狱以及死去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的三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体味到“我”对祥林嫂的同情,想帮助她又无力帮助她的无奈进而转为内疚、自责的心态。
  因为“这里的人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所以“为她起见,不知说有罢”。从“我”的这个思维过程来看,正是表现了“我”同情祥林嫂,想帮助她的心情。“我”对于有没有地狱的有无是既“希望其有,有希望其无”,所以只能这样含糊的回答。在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时候,作者插入了几句自我批评的话来进一步解释“我”的心态,“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两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此时“我”已明白自己是无力帮助祥林嫂的了,于是转为内疚、自责,于是用“说不清”完全推翻了先前的话。
  “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这是“我”在遇见祥林嫂之后的第一段文字,从字面看好像在赞美一种吃食,或表达一种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但放在祥林嫂对“我”的逼问之后,联系它后面紧接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就可以体会到它实际上表达了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种极力想摆脱困惑苦恼又终于摆脱不了以及由此带来的烦扰。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这段文字是在听到祥林嫂的死讯之后,从字面看来好像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然而联系小说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从后文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从对她的勤快能干的极力赞美以及对她命运的转折的一贯关注来看,“我”对祥林嫂的同情是显而易见的。之所以听到祥林嫂的死讯后“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是因为“我”骨子里是不相信有灵魂,祥林嫂是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总之,《祝福》中的“我”是个尴尬的人物,又是个关键的人物。说他尴尬是因为他的为人正如他自己说的有点“说不清”;说他关键,是因为他是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见证人,自始至终他是个较为清醒的旁观者。感悟了“我”的这种矛盾心态,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散文阅读的拆分、整合,就是对课文单元或单篇进行分解、拆卸后再拼合。具体地说,要从文章局部的角度(段落)入手研究,将课文内容拆分成语言零件后,精心挑选并重新组合。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从课文整体的角度不易发现的精彩,从而组成新的内容板块,形成新的思路,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实用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关键词】散文阅读 板块式 语言积累 拆分 整合    一、背景  每个教师恐怕都碰到过这种情
【摘 要】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细读文本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运用教学案例,对文本细读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细读文本,于“平凡”处呈现个性;细读文本,于“语境”中见真情;细读文本,于“无理”处见心灵。  【关键词】文本细读 个性 真情 心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
【摘 要】《锦瑟》是李商隐用一生一世的冷落和辛酸写成的,这是落魄、潦倒、饱受压抑的文人对生活的一种直觉:迷惘和忧伤。《锦瑟》的感伤情思、哀婉情调与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  【关键词】《锦瑟》 李商隐 人生经历 迷惘 忧伤    “好的诗歌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来对诗进行欣赏上的再创造。  李商隐的一首《锦瑟》诗因其具有太多的郁积,千百年来揣测纷纷,莫
【摘 要】《论语》留下了一个真实的孔子的剪影。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圣人、伟人,更是一个普通人、平平凡凡的人。了解了这一点,反过来有助于更精确地解读《论语》。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形象 解读    中学时期接触到孔子,老师介绍说他是个大思想家、圣人。大学时期读到诸子百家,了解到孔子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似乎不是一个常人,的确是一个神人,他什么都懂。之后工作中教过《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
摘 要:作为欧洲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波兰,地处欧亚大陆十字路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沟通中欧的重要枢纽。近年来,中波双方在经济层面加强合作的同时,也持续推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在“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年度国家排行榜中,波兰名列前茅。文章通过梳理波兰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分析中波在“一带一路”倡议
无论就人类历史还是地球历史而言,我们均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之前的伊拉克战争到热带雨林的毁灭战,从全球市场动荡到全球变暖——显然,我们必须学会以敬畏生命的可持续方式生活。  然而,我们还在继续更彻底、更快速地攫取地球资源。据有关估算,人类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超越了地球的生态负载能力(biocapacity),而如今全球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总和已经超过一个
【摘 要】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学还是一种生命现象。综观沈从文的小说,在奇思妙想之后,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对人性的执著探求,是沈从文小说的基点和纲要,沈从文以此来构筑属于他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 生命意识 乡土 人性 非理性 悲观    生命意识,意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呈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作自觉的沉思与探索,它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所作
【摘 要】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特色,这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于作文教学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个性化作文的意义、要求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化 教学方法    一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性格的发展史。”这说明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可是,遍观现今高中学生,富有个性的作文又有几个呢?  从孩子一进入小学学写作文,我们就
【摘 要】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历来为人们广为传诵。该诗作视角独特,手法高妙。本文对该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鉴赏。  【关键词】孟浩然 《春晓》 赏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百花争艳,万物复苏,大地充满勃勃生机。春天美好的景物很容易诱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春是传统题材;古人
【摘 要】由于应试的急功近利,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语文的特性,渐渐纠结于呆板的知识教学,导致本应优雅而美的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的低效成了不争的事实;应还语文一个灵性生动的课堂,让美充盈着语文课堂,让语文浪漫依旧。  【关键词】语文课堂 灵性 生动 有效教学    一、回归本真,审美的课堂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审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