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oy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交互过程,技术进步不仅会影响产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发展空间,同时技术进步也对我国整体就业增长产生深远影响。技术进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大量的人员失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重点关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改变对我国整体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业;影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理论上讲,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会刺激新的市场需求,提高厂商利润水平,为技术进步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但是技术进步也会带来企业的人员冗余问题。罗斯托的发展理论认为,经济成长总是由一个主导部门采用新技术开始,新的产品和技术扩大了市场和利润,增加了企业积累,进而扩大对其他部门的产品需求,从而带动企业部门的发展。钱纳里(1970)、库兹涅茨(1971)、赛斯奎因(1989)等利用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证实,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转型大国而言,由于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技术进步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化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就业影响可能远大于一般理论预期。
  
  


  二、技术进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动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技术进步是指在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技术满足社会需要的作用不断提高,组织和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会刺激新的市场需求,提高厂商利润水平,为技术进步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但是技术进步也会带来人员的失业问题。
  1.技术进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动。首先,技术进步使分工更加细化,加深了生产的专业化,过去许多的中间产品都分离出来,成为新的单独的产品生产产业。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和享受,这也促进了一些服务业,教育业,娱乐业等产业部门的出现和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和产品需求的变化都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相关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2. 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结业结构发生改变。就业结构是指劳动者在各种行业和职业上的分布情况。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就业结构随之改变,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1)技术进步使企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这将使劳动力由非技能的体力劳动者向技能脑力劳动者转移。从而社会呈现出就业结构转变的态势。(2)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素质水平、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会更加注重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劳动者必须不断的学习以适应这种结构变化。
  
  三、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1.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技术进步使传统行业的机器设备更新加快,机器操作更加简单,生产技术、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加速,生产手段更加现代化,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导致原有岗位所需就业人数的减少。因此,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进步表现排挤就业的一面。
  2.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又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就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但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有一定的“补充效应”。首先,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即表现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时间逐步减少,这有助于降低本行业商品的价格,从而增加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也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拓宽了产品的销路。需求的增加和产品销路的拓宽促使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即技术进步又是有利于就业增长的。再次,技术进步促生了新的产业的出现。近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引起了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业、广告、现代通讯、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这些部门又会吸收大量在传统产业中相对过剩的人员,促进我国就业增长。
  
  四、配第—克拉克定理对劳动力分配的解释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又称为配第—克拉克趋势。总的结构变动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少,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它说出了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结合图1和图2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985-2006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8.4%下降到11.7%,第一产业在就业中的比重由62.4%下降到42.6%;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增长幅度较小,相对较为稳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由28.7%上升到39.4%,就业比重则由16.8%上升到32.3%(图1、图2)。就变动趋势来看,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正向“三、二、一”的次序转变,但产值与就业结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偏离, 2005年,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5.7%,就业比重为23.8%,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0%,而就业比重仅为31.4%。尽管随着产出的增长,我国各产业就业数量均有所提高。
  第三产业份额的提升对我国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由于我国巨大人口所带来的服务业需求,零售、餐饮和生活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仍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容纳力,胡鞍钢等(2002)从我国就业形势和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中发现,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最大,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农业将进一步减少就业机会,而工业则因为投资过度的问题,需要相当时间致力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因而不太可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现阶段第三产业已经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近3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并不具有就业促进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由于物质资本相对匮乏、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我国走了一条劳动扩大型的技术进步路径,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将食品、纺织等轻工业确定为主导产业,这些产业技术要求低并且劳动密集度高,因而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产值与就业总量呈现“双增”势头,就业弹性系数达到0.34,处于高位水平。而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重工业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农业、轻工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使得这一阶段我国的技术路径呈现资本深化的特征,弱化了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并不能相应地带来较高的产业劳动力需求,平均就业弹性下降到0.11。
  
  五、结论
  
  本文探讨了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整体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有负面的影响,也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使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扩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积极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技术进步的进程并不能因其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而放缓或停滞。因为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的停滞会导致经济发展的放缓,从而造成未来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国家应继续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出效益,扩大生产规模,为吸纳更多的就业提供产业基础,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积极扶植和发展有扩大就业潜能的新兴产业。
  其次,在促进新兴产业的同时,适度发展就业吸纳力强的传统服务业。我国传统的餐饮、批发零售、生活服务、交通运输的服务部门都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因此要充分挖掘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就业潜力,尽可能发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偿效应”。
  再次,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在现有体制下,这类失业对我国整体就业乃至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非常显著。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强化职业培训以及就业中介,提高就业匹配率,消除制度性壁垒,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就业制度的创新,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以及再就业服务体系,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尽可能减少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少杰.我国就业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问.
  [2]赵江泰.服务业的扩大对景气变动的影响[J].调查统计月报(韩国), 2002, (9): 132-156.
  [3]张晓旭:《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考量》[J],《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4期。
  [4]蒲艳萍:《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7期。
  [5]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 1985。
  [6]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0期。
  [7]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
  [8]冯泰文、孙林岩、何哲:《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
  [9]何平、骞金昌:《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年第9期。
  [10]叶仁荪、王光栋、王雷:《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基于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11]冉光和、曹跃群:《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促进》[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作者通讯地址: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AR),基于我国29个省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对知识在我国省域间的主要溢出机制进行了综合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知识借助FDI对我国省域技术创新的溢出结果并不显著。国际贸易渠道的知识溢出对省域创新产生了负面影响。产学合作可以显著促进创新知识的溢出,而产研合作的知识溢出短期内并不明显。在影响知识溢出的因素中,知识吸收能力
期刊
摘 要: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最初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可能使绝对产量减少。本文就这一现象讨论了边际效益递减定律在国防费支出与国防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边际效益递减;国防费  一、边际效益递减定律  边际效益递减定律,经济学名词,意思是:人在持续享用某一种东西
期刊
摘 要:新时期审计环境的变化对武警审计增添了许多困难,从而改进武警审计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武警部队实际情况,分别对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监督、审计编制、审计对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武警审计;风险;防范  武警部队审计风险是指武警部队审计部门或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做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不正确或不恰当,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某种
期刊
摘 要: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情景为依托,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可以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训练方法,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可以改善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及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和各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培训工作也不断向深度发展。围绕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培训投入也不断加大,培训范围拓广,培训的针对性加强。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培训;制度;体系;形式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培训工作也不断向深度发展。围绕着市场
期刊
摘 要:现实中的企业信息管理往往局限于微观普通视角,而忽视整个人类社会的宏观视角。本文尝试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探讨企业信息管理,希望通过社会系统这一新的视角,解决企业信息管理微观、短视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统信息观;知识管理  当今,是人类社会完成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伟大时代。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系统专业日趋成熟,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信息管理也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资金不足、征缴困难是制约地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长期瓶颈,在国库TIPS系统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通过该系统实现直缴入库,将会显著改善这种不利状况。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TIPS系统  一、背景情况  在海南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就业保障金”)按照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由海南省残疾人联合会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衡阳市3所地方高校为例,在分析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主要模式及其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对策。  关键词:衡阳市;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湖南省衡阳市高校实行工学结合办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年前,自1997年起,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率先开展工学结合,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石油天然气企业建设用地的特征出发,对建设用地应遵循的政策及目前石油天然气企业建设用地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措施作一探讨。  关键词:土地管理;建设用地;方法措施  近年以来,土地安全问题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温家宝总理针对土地管理指出“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保护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为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国家在法律上确立了众多保护土地资源的条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期刊
摘 要:目标管理方法是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目前,目标管理方法是企业管理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其实其在学校管理中也可以很好的应用。鉴于此,本文从各个方面深入探讨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的应用。  关键词:目标管理;教育;管理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源于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他在1954年出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