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高效练笔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形式,在教材中选择一两个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巧妙设计,就可积累学生练笔的理想素材,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静态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动语言。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方式的简便易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免也存在着设计随意、目标指向不明、训练过度、为练而练等弊病。笔者认为要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练笔的有效性。那么这个“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教材中“不同学段的语言表达特点”“不同文体的独有表述特点”以及“单元训练的重点及课后思考练习特点”等方面去引导。
  一、抓语言发展规律,思学段差异,分段定制练笔形式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进行语言实践的范例。每个学段由于学生语言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都配有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形式。练笔点的选择,就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量身设计定制。低年级教材文质兼美,内容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和形象思维特点,通常情况下,一篇课文中的几个段落句式大体都是相同的。如二年级下册《泉水》中: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结构类似的句子有好几句。其中“大口大口地喝水”“很甜很甜”“更大更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也符合低段学生语言口语化、形象化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学龄段的语言学习需求,敏锐发现这一语言现象,设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泉水会怎么说”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好此类型的句子。第二学段侧重段落教学,语言的训练重点落在说好、写好一段话上。在段落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总分、并列等构段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效,适当安排随文练笔。第三学段侧重篇章教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主题布局谋篇的方法,如选材、前后呼应等写作方法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需求,教材安排了各有侧重训练点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梯度,循序渐进。
  二、抓文体表述特点,品语言魅力,按需选择练笔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记叙文条理清晰,说明文逻辑严谨,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诗歌语言凝练、朗朗上口……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特点。让学生在练笔中体会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对于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感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促进表述能力的全面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借助科普类文章,提高学生语言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常见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为训练的目的。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需求,我们依然可以在说明文的严密结构内,加入一些专属于语文的柔性因素,带领孩子领略由语文的文本内涵和写作手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的不同呈现。如教《鲸》一文时,在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可让学生迁移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手法,任选其一完成:(1)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2)以某一种类的鲸的口吻作一个自我介绍。(3)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练笔时要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手法。
  学生在此篇说明文的撰写过程中,首先需要搜索资料,在阅读中理解吸收,然后组织语句将所学在写作中迁移运用,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此类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训炼学生很好地结合课本知识,运用现在已经储备的词汇和语段表达能力,对所想表达的内容加以解释、探索、整理和运用。这篇说明文可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旁观者的身份解说,或者是第一人称述说。在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中,语言训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体现在人称主体变化上。因此表达时,表述的视角和用词的选择就要根据身份合理选择,需要关注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所获得的不只是对一个物体描述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他所学会的是面对一类物体,学会有所取舍,选择最能表现对象特点、特色的词汇、句段、表达方式来整体描述。定期采用这样的训练方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将会有长足进步。
  2.借助记叙类文章,使学生的语言有条理和表达更清晰
  记事文章条理清楚、表达清晰、语言生动。此类文章有写人的,也有记事的。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写开国领袖毛泽东,就是通过对毛泽东同志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的,展现了一代领袖的伟人风采、凡人情怀。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读这些语句和语段,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通过语言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人文情韵的同时,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品味语言的精妙、表达的清晰,认识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规律,使阅读为表达服务。
  3.借助童话类文章,促进学生语言的形象性和表达的多元性
  童话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四年级上册一单元童话故事《小木偶奇遇记》课后有个小练笔: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来接着编下去……这一组课文后面的口语交际习作也安排了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学生编写小木偶又碰到了小红狐、熊警察、小兔子等,但结局却不一样,有的写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有的写小红狐再次被骗,同学们写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语言活泼丰富,结局又是多元的,真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表达的多元性。
  三、抓单元导读根本,围绕训练重点,多元设计练笔形式
  教材大都以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内容,每一单元中,都采用了导语的形式来明确地指出主题或语言训练的重点。教师要能合理地选择语言的训练形式,落实课堂中的语言训练要求。
  例如,在低年级的单元导读中,整组课文指向的是内容或主题。所选的课文有配套的图画,语言表达用词恰当,语意明确,因此针对性采用的语言训练就可以选择连词成句、扩句、看图连线、看图说话等口头表述形式,以使学生达到说完整话的目的。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训练主题落实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这一主题上,教师就可结合这一主题,采用“说说我家的绿色植物”“用‘那么……那么……’的句式来说说将来这里松树成林的样子”“画出松树林将来的样子”等听、说、议、画训练方式,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针对性的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中年级的单元导语落在内容、主题上,可以借助学习内容,训练学生表达贴切、语句简洁的能力。高年级的导语不仅有内容、主题上的要求,更有语言上的要求,对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点可以落在能合乎规范,表述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上。了解了单元训练重点的目标指向后,教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材选形式,真正设计出符合学生语言能力发展阶段所需要的练习形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对语言文字的认同与喜爱之情,从而达到使学生灵活自如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目的。
其他文献
7月22日,我们仰望天空。我们经历了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伟大的天象,不会因为人间的阴晴风雨而改变,也不会因为云层和阴雨的阻隔,而失去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很少划过我们心中的美丽感觉。我们心中的感觉所以美丽,是因为伟大的天象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伟大的天象所有的,只是无从置疑的淡然,和周而复始的安详。  几天前,我们的文化天空,也出现了相似的天象。季羡林和任继愈相继去世。他们去世的那一刻,和日全食一样。那
修改是创作优秀作品的环节之一。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有别人改,也有自己改,但最重要的是自改。我国古人就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唐代诗人贾岛骑驴因“推”“敲”二字而误撞韩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经过多次修改后而定的。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离开了修改,作文犹如玉石未经雕琢,终究难成佳品。修改是使文章渐趋精美,写作能力日渐提高的有效途径。离开了修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难以实现。
近日,笔者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作了精彩点评。王老师认为,这一课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普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他对这个基本范式、典式作了概括说明。笔者就王老师的点评,结合自己这一课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四步曲”。  第一步:读通  在上课时,老师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顿。边读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生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爱好读书,博览群书的学生。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阅读都制定了目标要求,不仅对课内阅读教学进行
作为写人记事类文本究竟需要教什么?  《郑成功》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与荷兰侵略者进行战斗,并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事。文本赞颂了郑成功的爱国情结与充满民族精神的品格。全文没有一处写到人物的外貌,所以人物形象的初始化印象并不能感知。但作为写人的文章,我们又确实需要凸显人物形象,这形象从何处来,形象的根源最终回归到人物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上来,社会人的本质是什么?那
人需要一个丰腴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片能让心灵得以慰藉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失落的生命就犹如漂泊不定的浮萍,这样的生命是暗淡的、乏味的、浅薄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到哪里去寻回那一片失落的精神家园?唯有读书,可以说只有用书香浸润的生命才是有光彩的,才是美丽的、厚重的。埃及著名作家阿巴斯·阿卡德在《我为什么喜欢读书》一文中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两种相悖
“拎读”是研读文章(教师研读和学生解读)的起点,是学生真正会读书的前提和条件。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减少阅读头绪,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使阅读过程更优化。如何拎读呢?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你去研读,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案例】在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堂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孩子们遨游在《神奇的水》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在亲历中尽情地寻求着满足,享受着快乐……  “水”对孩子们来说天天朝夕相伴不仅不陌生,相反倍感亲切。但对认识水的某些性质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编排成一个真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问题艺术——提领一顿 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