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两种相悖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辨析中碰撞,在碰撞中选择,既拓展文本学习深度,又促使学生自主建构主流价值观,获得了别样的教学效果。
【课前花絮】
《伯牙绝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习得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是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古文不足百字,其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故事结果之所在,知音文化之所在,文本主流价值之所在。但在多元解读的视野里,学生心中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取向:一是肯定伯牙的艺术情怀,对知音的诉求;二是认为伯牙这样做是心理不健康的做法,效而仿之危害甚大,应该批判。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把握?以往,我认为本文的主旨很明确,语文需要简简单单地教,学生感受到知音文化就完美了,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到吟诵与言语感受上。于是,我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上做文章。让学生凭借后面的描述去感受如何善鼓如何善听,从而让学生在领悟音乐魅力的同时,体会知音难得。最后的摔琴,总是以印证、点燃情感为目的,以读出“不舍”“悲怆”为成功。直到有一次,学生临近课末提出“伯牙摔琴有点犯傻,不值”的意见时,我才突然一惊:从他本节课的学习状态看他不是没“入境”,也不是在作轻率的另类发言。他的言语告诉我,他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老师意图明显的诱导。意图明确的教学就像一个大家都知道原委的魔术,表演人与观众却为着某种原因都拼命装作不知道玄机而兴致盎然……这实在是一件恶心的事。我敢说,那些赞誉伯牙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心里可能想着或者想过“琴该不该摔”这样的问题。没有冲突的思维是低效的浅思维,顺利的牵引是无效的伪进步。面对文本,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而引导他们进行深刻有效的学习。而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仅是学生有独特体验时的积极肯定与处理,更应是科学激活与运用,以服务于感悟深度的推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反思我以前的做法,一是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认识的肤浅;二是源于语文教学观的偏激。我过分看重“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为像《伯牙绝弦》这样偏重“情”的文本,其学习就是影响,就是感染,就是在一定学习场里的潜移默化。实践后才知道,语文缺少情感是不能的,但情感也不是万能的。即使情感型文本也是如此。体验、感悟、思辨……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不可偏废。
【实践叙事】
本次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凭借文本语言,在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善鼓”与“善听”的世界,充分感受何为知音,了解知音的难得。之后,我没有停步,而是激活批判思维,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利用困惑(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来强化体验。
首先,我顺应课堂已经形成的认同伯牙行为的氛围设问:千古知音最难觅,同学们,此时此刻,说心里话,你喜欢不奏妙曲给石壁,高山流水候知音的伯牙吗?你喜欢为子期而终身不复鼓的伯牙吗?……我这样做,是在继续渲染既有氛围,是在把学生进一步引向主流价值方向,是在有意识地暂时压抑学生的多元解读,以为下一步“打开另一扇窗”创造落差,营造感受深刻、体验强烈的心灵碰撞场景,力使文本感悟、情绪体验、思维辨析等语文活动变得不同寻常。
果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喜欢”伯牙(其实,即使此时有学生有另类意见,我也会让他先不说出来,我需要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一场思维之旅,辨析与抉择之旅)。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我轻叹一声:唉,只是有点可惜啊,绝代大师,绝代琴声,世人再无福欣赏了。(学生若有所思,沉默。良久,我继续感慨)一个学琴的人,要成为伯牙这样的大师,要吃多少苦,要费多少精力。不再弹琴的伯牙的人生,实在是一种缺憾一种损失啊!(学生很安静。但能感觉有一种与课堂前35分钟不同的味道悄悄蔓延开来。沉静,积极,内省思辨多于急切表达)等了一会儿,我轻问:伯牙的弦该绝吗?请想好了的同学再多想20秒钟,然后告诉我你的意见你的理由。
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教师意向所左右。但他们进入内省思考、与自我对话的状态时,人格就会独立起来,见解的个性化也会更加纯粹。此时,拥有真正自主精神的他们,也才算真正开始学习。教室里依然一片安静。我能想象学生一定沉浸在两种观点的冲突中,内心一定进行着激烈的争辩,这种争辩越充分,越投入,与其他同学的思维碰撞也会越有效。
开始发言了。果然,学生没有因为教师意向的变化而出现师云亦云地讨伐伯牙的现象,而是争相表达不同见解。有的孩子替伯牙寻找更好的解决事情的途径;有的孩子认为看事情看主流,伯牙摔琴摔出了的知音之美、肝胆之气;更有孩子很难得地认识到:伯牙绝弦并不是教导我们失去知音后该怎么做,而是让我们懂得人生拥有知音是一件很难得很美好的事情;伯牙不摔琴是音乐美,摔琴是人情美、人格美……
面对孩子们的感悟,我或点头,或言简意赅地肯定,没有过多干扰他们的陈述和争论。他们交流的过程,仍是体验的重要部分,先前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的体验,是一种积累感受与认识的过程。此时,与更多的智慧交锋,获得真知习得能力的深度体验刚刚开始。此时的我努力做着一个组织者、倾听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着生命拔节成长的快乐。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指导者与引领者,是不需要全程地喋喋不休的。作好必要的铺垫之后,他应该退到幕后,在不动声色中把对象推向自主发展的前台,推上成长的原生态平台。因为,对于生活和生命机遇里的许多问题,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学会从同伴的观点里去辨析、判断、吸纳、创新,去解决问题,进而与自我对话,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
在此次教学中,我没有满足于以往孩子们对知音的嘘唏怀想,没有满足于对古文简单的摇头晃脑。我不愿意学生失去一个基于当下感受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失去一个惊心动魄的思维格斗过程,失去一次更贴近知音文化内蕴的机会。“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希望孩子们通过《伯牙绝弦》这道门,不带一丝困惑,自己走进一个魅力四射的古文化世界。实践证明,当孩子们爱上一种文字,爱上一种人生,爱上一类文化之后,他们回头再读古文,对文言文的美,对古代人物的古典情怀,会把握得更有深度。回头看看学习过程,“开窗放入大江来”,学生体验过,思考过,他们在心里自主搭建的文本主流价值,与教师矫情的感染而获得,意义与效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课前花絮】
《伯牙绝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习得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是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古文不足百字,其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故事结果之所在,知音文化之所在,文本主流价值之所在。但在多元解读的视野里,学生心中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取向:一是肯定伯牙的艺术情怀,对知音的诉求;二是认为伯牙这样做是心理不健康的做法,效而仿之危害甚大,应该批判。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把握?以往,我认为本文的主旨很明确,语文需要简简单单地教,学生感受到知音文化就完美了,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到吟诵与言语感受上。于是,我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上做文章。让学生凭借后面的描述去感受如何善鼓如何善听,从而让学生在领悟音乐魅力的同时,体会知音难得。最后的摔琴,总是以印证、点燃情感为目的,以读出“不舍”“悲怆”为成功。直到有一次,学生临近课末提出“伯牙摔琴有点犯傻,不值”的意见时,我才突然一惊:从他本节课的学习状态看他不是没“入境”,也不是在作轻率的另类发言。他的言语告诉我,他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老师意图明显的诱导。意图明确的教学就像一个大家都知道原委的魔术,表演人与观众却为着某种原因都拼命装作不知道玄机而兴致盎然……这实在是一件恶心的事。我敢说,那些赞誉伯牙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心里可能想着或者想过“琴该不该摔”这样的问题。没有冲突的思维是低效的浅思维,顺利的牵引是无效的伪进步。面对文本,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而引导他们进行深刻有效的学习。而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仅是学生有独特体验时的积极肯定与处理,更应是科学激活与运用,以服务于感悟深度的推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反思我以前的做法,一是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认识的肤浅;二是源于语文教学观的偏激。我过分看重“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为像《伯牙绝弦》这样偏重“情”的文本,其学习就是影响,就是感染,就是在一定学习场里的潜移默化。实践后才知道,语文缺少情感是不能的,但情感也不是万能的。即使情感型文本也是如此。体验、感悟、思辨……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不可偏废。
【实践叙事】
本次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凭借文本语言,在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善鼓”与“善听”的世界,充分感受何为知音,了解知音的难得。之后,我没有停步,而是激活批判思维,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利用困惑(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来强化体验。
首先,我顺应课堂已经形成的认同伯牙行为的氛围设问:千古知音最难觅,同学们,此时此刻,说心里话,你喜欢不奏妙曲给石壁,高山流水候知音的伯牙吗?你喜欢为子期而终身不复鼓的伯牙吗?……我这样做,是在继续渲染既有氛围,是在把学生进一步引向主流价值方向,是在有意识地暂时压抑学生的多元解读,以为下一步“打开另一扇窗”创造落差,营造感受深刻、体验强烈的心灵碰撞场景,力使文本感悟、情绪体验、思维辨析等语文活动变得不同寻常。
果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喜欢”伯牙(其实,即使此时有学生有另类意见,我也会让他先不说出来,我需要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一场思维之旅,辨析与抉择之旅)。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我轻叹一声:唉,只是有点可惜啊,绝代大师,绝代琴声,世人再无福欣赏了。(学生若有所思,沉默。良久,我继续感慨)一个学琴的人,要成为伯牙这样的大师,要吃多少苦,要费多少精力。不再弹琴的伯牙的人生,实在是一种缺憾一种损失啊!(学生很安静。但能感觉有一种与课堂前35分钟不同的味道悄悄蔓延开来。沉静,积极,内省思辨多于急切表达)等了一会儿,我轻问:伯牙的弦该绝吗?请想好了的同学再多想20秒钟,然后告诉我你的意见你的理由。
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教师意向所左右。但他们进入内省思考、与自我对话的状态时,人格就会独立起来,见解的个性化也会更加纯粹。此时,拥有真正自主精神的他们,也才算真正开始学习。教室里依然一片安静。我能想象学生一定沉浸在两种观点的冲突中,内心一定进行着激烈的争辩,这种争辩越充分,越投入,与其他同学的思维碰撞也会越有效。
开始发言了。果然,学生没有因为教师意向的变化而出现师云亦云地讨伐伯牙的现象,而是争相表达不同见解。有的孩子替伯牙寻找更好的解决事情的途径;有的孩子认为看事情看主流,伯牙摔琴摔出了的知音之美、肝胆之气;更有孩子很难得地认识到:伯牙绝弦并不是教导我们失去知音后该怎么做,而是让我们懂得人生拥有知音是一件很难得很美好的事情;伯牙不摔琴是音乐美,摔琴是人情美、人格美……
面对孩子们的感悟,我或点头,或言简意赅地肯定,没有过多干扰他们的陈述和争论。他们交流的过程,仍是体验的重要部分,先前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的体验,是一种积累感受与认识的过程。此时,与更多的智慧交锋,获得真知习得能力的深度体验刚刚开始。此时的我努力做着一个组织者、倾听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着生命拔节成长的快乐。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指导者与引领者,是不需要全程地喋喋不休的。作好必要的铺垫之后,他应该退到幕后,在不动声色中把对象推向自主发展的前台,推上成长的原生态平台。因为,对于生活和生命机遇里的许多问题,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学会从同伴的观点里去辨析、判断、吸纳、创新,去解决问题,进而与自我对话,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
在此次教学中,我没有满足于以往孩子们对知音的嘘唏怀想,没有满足于对古文简单的摇头晃脑。我不愿意学生失去一个基于当下感受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失去一个惊心动魄的思维格斗过程,失去一次更贴近知音文化内蕴的机会。“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希望孩子们通过《伯牙绝弦》这道门,不带一丝困惑,自己走进一个魅力四射的古文化世界。实践证明,当孩子们爱上一种文字,爱上一种人生,爱上一类文化之后,他们回头再读古文,对文言文的美,对古代人物的古典情怀,会把握得更有深度。回头看看学习过程,“开窗放入大江来”,学生体验过,思考过,他们在心里自主搭建的文本主流价值,与教师矫情的感染而获得,意义与效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