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价值,可以这样去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we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两种相悖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辨析中碰撞,在碰撞中选择,既拓展文本学习深度,又促使学生自主建构主流价值观,获得了别样的教学效果。
  
  【课前花絮】
  《伯牙绝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习得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是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古文不足百字,其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故事结果之所在,知音文化之所在,文本主流价值之所在。但在多元解读的视野里,学生心中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取向:一是肯定伯牙的艺术情怀,对知音的诉求;二是认为伯牙这样做是心理不健康的做法,效而仿之危害甚大,应该批判。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把握?以往,我认为本文的主旨很明确,语文需要简简单单地教,学生感受到知音文化就完美了,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到吟诵与言语感受上。于是,我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上做文章。让学生凭借后面的描述去感受如何善鼓如何善听,从而让学生在领悟音乐魅力的同时,体会知音难得。最后的摔琴,总是以印证、点燃情感为目的,以读出“不舍”“悲怆”为成功。直到有一次,学生临近课末提出“伯牙摔琴有点犯傻,不值”的意见时,我才突然一惊:从他本节课的学习状态看他不是没“入境”,也不是在作轻率的另类发言。他的言语告诉我,他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老师意图明显的诱导。意图明确的教学就像一个大家都知道原委的魔术,表演人与观众却为着某种原因都拼命装作不知道玄机而兴致盎然……这实在是一件恶心的事。我敢说,那些赞誉伯牙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心里可能想着或者想过“琴该不该摔”这样的问题。没有冲突的思维是低效的浅思维,顺利的牵引是无效的伪进步。面对文本,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而引导他们进行深刻有效的学习。而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仅是学生有独特体验时的积极肯定与处理,更应是科学激活与运用,以服务于感悟深度的推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反思我以前的做法,一是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认识的肤浅;二是源于语文教学观的偏激。我过分看重“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为像《伯牙绝弦》这样偏重“情”的文本,其学习就是影响,就是感染,就是在一定学习场里的潜移默化。实践后才知道,语文缺少情感是不能的,但情感也不是万能的。即使情感型文本也是如此。体验、感悟、思辨……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不可偏废。
  
  【实践叙事】
  本次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凭借文本语言,在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善鼓”与“善听”的世界,充分感受何为知音,了解知音的难得。之后,我没有停步,而是激活批判思维,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利用困惑(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来强化体验。
  首先,我顺应课堂已经形成的认同伯牙行为的氛围设问:千古知音最难觅,同学们,此时此刻,说心里话,你喜欢不奏妙曲给石壁,高山流水候知音的伯牙吗?你喜欢为子期而终身不复鼓的伯牙吗?……我这样做,是在继续渲染既有氛围,是在把学生进一步引向主流价值方向,是在有意识地暂时压抑学生的多元解读,以为下一步“打开另一扇窗”创造落差,营造感受深刻、体验强烈的心灵碰撞场景,力使文本感悟、情绪体验、思维辨析等语文活动变得不同寻常。
  果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喜欢”伯牙(其实,即使此时有学生有另类意见,我也会让他先不说出来,我需要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一场思维之旅,辨析与抉择之旅)。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我轻叹一声:唉,只是有点可惜啊,绝代大师,绝代琴声,世人再无福欣赏了。(学生若有所思,沉默。良久,我继续感慨)一个学琴的人,要成为伯牙这样的大师,要吃多少苦,要费多少精力。不再弹琴的伯牙的人生,实在是一种缺憾一种损失啊!(学生很安静。但能感觉有一种与课堂前35分钟不同的味道悄悄蔓延开来。沉静,积极,内省思辨多于急切表达)等了一会儿,我轻问:伯牙的弦该绝吗?请想好了的同学再多想20秒钟,然后告诉我你的意见你的理由。
  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教师意向所左右。但他们进入内省思考、与自我对话的状态时,人格就会独立起来,见解的个性化也会更加纯粹。此时,拥有真正自主精神的他们,也才算真正开始学习。教室里依然一片安静。我能想象学生一定沉浸在两种观点的冲突中,内心一定进行着激烈的争辩,这种争辩越充分,越投入,与其他同学的思维碰撞也会越有效。
  开始发言了。果然,学生没有因为教师意向的变化而出现师云亦云地讨伐伯牙的现象,而是争相表达不同见解。有的孩子替伯牙寻找更好的解决事情的途径;有的孩子认为看事情看主流,伯牙摔琴摔出了的知音之美、肝胆之气;更有孩子很难得地认识到:伯牙绝弦并不是教导我们失去知音后该怎么做,而是让我们懂得人生拥有知音是一件很难得很美好的事情;伯牙不摔琴是音乐美,摔琴是人情美、人格美……
  面对孩子们的感悟,我或点头,或言简意赅地肯定,没有过多干扰他们的陈述和争论。他们交流的过程,仍是体验的重要部分,先前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的体验,是一种积累感受与认识的过程。此时,与更多的智慧交锋,获得真知习得能力的深度体验刚刚开始。此时的我努力做着一个组织者、倾听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着生命拔节成长的快乐。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指导者与引领者,是不需要全程地喋喋不休的。作好必要的铺垫之后,他应该退到幕后,在不动声色中把对象推向自主发展的前台,推上成长的原生态平台。因为,对于生活和生命机遇里的许多问题,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学会从同伴的观点里去辨析、判断、吸纳、创新,去解决问题,进而与自我对话,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
  在此次教学中,我没有满足于以往孩子们对知音的嘘唏怀想,没有满足于对古文简单的摇头晃脑。我不愿意学生失去一个基于当下感受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失去一个惊心动魄的思维格斗过程,失去一次更贴近知音文化内蕴的机会。“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希望孩子们通过《伯牙绝弦》这道门,不带一丝困惑,自己走进一个魅力四射的古文化世界。实践证明,当孩子们爱上一种文字,爱上一种人生,爱上一类文化之后,他们回头再读古文,对文言文的美,对古代人物的古典情怀,会把握得更有深度。回头看看学习过程,“开窗放入大江来”,学生体验过,思考过,他们在心里自主搭建的文本主流价值,与教师矫情的感染而获得,意义与效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他文献
“互联网 ”给产业带来的变革将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新技术、新业态,而且技术以及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的迭代速度会明显加快,一些产业的格局会发生频繁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界面也会更加模糊。创新会更多地发生在产业交叉和融合的领域,发生在传统产业最落后、最容易被突破的环节或痛点。相应地,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政府如何调整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互联网 ”能走多远会产生关键性影响。  
思考  “计算经过时间”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共出现了两次。首次出现是三年级上册,其所要计算的经过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小时。第二次出现在三年级下册,所要计算的经过时间相当长,涉及从上午到下午的经过时间计算和第一天到第二天的经过时间计算。三年级上册的经过时间计算相对较为简单,而三年级下册教学的问题由于跨时较长,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错误很多。多数教师均有同样的感受:太难,不知道该怎么教,也不知
医学超声由于其价位低廉、实时成像、无损伤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影像诊断技术。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和重大疾病早期诊疗的紧迫需求,促进医学超声与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目前医学超声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成像速度更快,分辨率更高;除了形态信息,发掘更多定量的功能信息;成像诊断—给药—治疗的诊疗一体化。  那么,医学超声的这些发展趋势需要解决哪些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重庆高新区”)位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核心区、两江半岛中心地带、成渝经济区重庆门户,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首批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2016年,重庆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2019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做出打造重庆高新区发展升级版的重大决策部署,
7月22日,我们仰望天空。我们经历了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伟大的天象,不会因为人间的阴晴风雨而改变,也不会因为云层和阴雨的阻隔,而失去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很少划过我们心中的美丽感觉。我们心中的感觉所以美丽,是因为伟大的天象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伟大的天象所有的,只是无从置疑的淡然,和周而复始的安详。  几天前,我们的文化天空,也出现了相似的天象。季羡林和任继愈相继去世。他们去世的那一刻,和日全食一样。那
修改是创作优秀作品的环节之一。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有别人改,也有自己改,但最重要的是自改。我国古人就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唐代诗人贾岛骑驴因“推”“敲”二字而误撞韩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经过多次修改后而定的。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离开了修改,作文犹如玉石未经雕琢,终究难成佳品。修改是使文章渐趋精美,写作能力日渐提高的有效途径。离开了修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难以实现。
近日,笔者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作了精彩点评。王老师认为,这一课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普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他对这个基本范式、典式作了概括说明。笔者就王老师的点评,结合自己这一课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四步曲”。  第一步:读通  在上课时,老师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顿。边读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生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爱好读书,博览群书的学生。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阅读都制定了目标要求,不仅对课内阅读教学进行
作为写人记事类文本究竟需要教什么?  《郑成功》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与荷兰侵略者进行战斗,并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事。文本赞颂了郑成功的爱国情结与充满民族精神的品格。全文没有一处写到人物的外貌,所以人物形象的初始化印象并不能感知。但作为写人的文章,我们又确实需要凸显人物形象,这形象从何处来,形象的根源最终回归到人物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上来,社会人的本质是什么?那
人需要一个丰腴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片能让心灵得以慰藉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失落的生命就犹如漂泊不定的浮萍,这样的生命是暗淡的、乏味的、浅薄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到哪里去寻回那一片失落的精神家园?唯有读书,可以说只有用书香浸润的生命才是有光彩的,才是美丽的、厚重的。埃及著名作家阿巴斯·阿卡德在《我为什么喜欢读书》一文中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