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有些同学善于联想,思路灵活,在学习效果上常常是事半功倍,而一些同学想像力差,思考问题片面、呆板、包括对物理公式及知识的应用死搬硬套,学得吃力费劲,在学习效果上恰恰是事倍功半.本文就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1 运用想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可以说它们是物理学的最基本的语言,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但是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对物理概念觉得抽象、难记、难懂,这主要是因为对概念缺少想像所致.例如:在讲解“固体的形变”这节时,对“拉伸形变”的讲解,指导学生进行联想:拉→一对方向相反的拉力→〔造成〕→伸→伸长→纵向变长,横向变细,使学生重点联想拉、伸两字,这样学生对此形变理解透彻并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此对以下的: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大家都能用自己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实际上在物理中有许多概念都可以用“顾名思义”的方法来领悟,如“发光强度”、“反冲运动”、等等.
  2 想像物体在极致状态下的发展,认识物理规律
  许多物理学家在进行定律推导过程中都采用想像把过程推想到极端,从而设想进入理想状态,得出结论,然后再从理想到一般情况总结出规律.例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断都是采用了这样的推想.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极端想像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和钻研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的延升理解能力,使学生尝试到了想像的甜头,交给了学生一种极致思维的学习方法.
  3 运用相似想像,使学生学过的知识连化
  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设想:让学生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重力势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它们的共性并且着重比较它们的异性,这样使大家在学完知识后对势能概念更加理解,从而使“重力”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而最基本的重力势能是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这样每当用到势能,在头脑中就会有一系列的联想,并且是在重力势能基础上的相似联想.这样学生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就可以相似设想出一系列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书 [LL]读薄,把知识浓缩,我们在教学中也就自然提高了效率;这样就体现在我们有的老师常常是孜孜不倦的备课、勤勤勉勉的上课、甚至到了下课时间也经常要牺牲学生的课余10分钟休息时间,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好,而有的老师就是通过触类旁通的教学方式不但降低了自身的工作强度,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能力,也便于学生树立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 运用逆向想像和反向思维,帮助解题
  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解题时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往往一筹莫展,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换一个方向,从另一个角度去联想则是很容易解决的.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在如图1所示中,眼睛在哪个区域才能从平面镜MN中看到物体AB完整的像?用作图法画出这个区域.学生在进行思考时多半都是正向联想:找出AB两点发出光线通过平面镜边缘的反射光所围成的共同范围即是能观察AB完整的范围,思路是正确的.但是要付诸实践用作图法画出此范围,这下可就难住了学生,此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正向联想受到阻碍,这时只要教师从反向联想来引导:平面镜所成的像在哪里?→(同学们都回答得出来)→根据像的位置→能否画出A点两条通过平面镜边缘的反射光→能否画出B点两条通过平面镜边缘的反射光→我们观察到的范围在哪?(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联想,开扩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掌握了一条思维受阻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方位的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想像能力的强弱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素质,可以看出其自学能力和发展潜质的优劣,可以这么说,一个缺乏联想力的人不管是从事教学工作或者物理研究甚至于在任何行业中都将会被无情的淘汰;因此希望大家都来重视想像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想像,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追根究源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培养一知百知,一通百通的思维学习能力,要相信世上本没有书、没有定律和理论,正是因为想像才产生了这些;要鼓励学生只要善于学习、思考和想像,还有很多未知的物理理论有待他们去发现和定义.
其他文献
新课改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在三维目标下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物理课堂的人文教育功能,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然而,由于功利因素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直被人忽视,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围绕着高考体制来构建,我们的教学也过分重视了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的目标教学是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为起点,通过师生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过程.而提出问题不仅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几年来的教学与思考,笔者也深深的体会到课堂提问不
“探究”这个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词,那么如何保证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顺利进行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1 中学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原则  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若要实现预期效果,还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否则,盲目的、放任的探究活动不仅不会起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认识世界的作用,而且还会扰乱课堂教学进程,妨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1.1 科学探索原则 
数学一直是物理发展重要支撑之一,正是因为数学理论和物理思维相互结合,很多物理问题才得以解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如何优化我们的物理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物理教学设计前,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  物理课程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学生初高中阶段的数学所学也在发生着调整,物理教师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基础,明确学生在物理学习必备的数
在美国儿童博物馆馆口有一句有名的格言:英语原文是 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其实这段格言是老外从中国学到的,出自荀子的《儒效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看来古今中外都比较重视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现在的初中教学也提倡体验式学习,眼过千遍不如手
1 悖论的概念  悖论(在物理学中也称为佯谬)是逻辑学名词,希腊文的意思是“无路可走”,转意为“四处碰壁,无法解决”.它在各种语言中都是一个多义词.广而言之,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与通常见解相对立的论证,思维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乃至普通的自相矛盾的话语,都曾被人们称为“悖论”.现在它的公认的定义是:如果某一理论的公理和推理,原则上是合理的,但在这个理论中却推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证
1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缺少全才型的科学教师  科学学科是集理、化、生、地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我们现在许多老师当时学的专业只是其中的一门,对非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方面不足,这样势必会造成老师对非专业实验有陌生感,以至于产生害怕、厌烦等情绪,就算做了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干脆就不做了.  1.2 演示实验大多被多媒体课件所替代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火星救援》是近期播放的美国科幻片,影片讲述了六位宇航员在火星上执行任务时,由于火星上的一场沙尘暴灾难,迫使宇航员逃离火星,乘上赫尔墨斯号飞船(简称飞船),踏上返回地球之路,而男主角马可因故与团队失联,孤身一人被置身于火星,在孤独绝望、食物匮乏的状态下,马可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数学、植物学等知识,在火星上整整生活了561天,最终获救.影片中的整个救援过程充满了科学性,这是令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下文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做好物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质,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合理改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
小朋友最不爱听的话,排在前三甲的,肯定有这句:“爸妈这是为你好!”家中如此,校中也常如此,老师常对学生说:“我这是为你好!”校长常对老师说:“我这是为你好!”且不知,被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