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中国,民生总体上处于发展之中,并遵循着一定的历史逻辑:从保障民生,到改善民生,再到提升民生,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社会和生态,民生发展表现为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民生发展不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它兼具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特征,不断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而且还具有不平衡性。只有把握了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点,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推进民生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民生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升民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5-0034-0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民生发展研究”SK13LX53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喜生(1971-),男,江西峡江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经历了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了当代中国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特点。把握它的历史逻辑及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民生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民生发展的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要把握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点,首先必须对民生发展的含义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同时还要理顺有关民生发展的相关问题,比如: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民生发展的公平正义原则,等等。
1.民生发展的含义。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指的是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和建设者,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生活指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生态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就是事物出现变化,有新质的出现以及新形式的出现。民生发展就是指具有新质的民生内容不断出现、民生的形式不断更新、民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容、形式以及水平上的完善提高。
2.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说明民生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相辅相成。因为:其一,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致的,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社会的发展最初都是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就得到发展,民生也得到发展。其二,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虽然不是完全等同的,但是,民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是民生发展的载体。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民生发展,民生发展丰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推进民生发展。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
3.民生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正义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得到维护和发展。民生发展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大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必须贯彻公平正义原则。民生无小事,民生发展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利益问题,不只是经济利益问题,还有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问题。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我们才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为民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民生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民生发展的实际利益才能唤起人民群众建设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当代中国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
在当代中国,民生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它遵循着自身的历史逻辑,这可以从民生质量的提高与民生内容的丰富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1.)民生发展是民生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民生一定得到发展;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也是民生质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民生发展第一阶段是保障民生。民生要发展,首先必须有保障民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充分的经济发展是保障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但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阶级社会不是为了人民群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存在,而是为了少数剥削者和压迫者享乐奢侈而存在,广大人民群众处于饥贫交加的地步。这就是说,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人民群众不但没有基本的政治地位,也没有可供发展的经济条件,根本谈不上民生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发展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多年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及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在经济上也获得解放,这就为民生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民生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改善民生。在人民群众基本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保障民生已经不成为问题,必定要推进民生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这就是改善民生阶段。如果说,保障民生为民生发展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和经济保障的话,那么改善民生则是民生发展全面铺开的阶段。我们党多次提出,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改善民生提供条件:首先是通过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必要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条件。其次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改善民生提供更高的收入条件。再次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持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提高,防止两极分化,使人民群众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改善民生提供合理的分配机制。最后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为改善民生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方面的建设,我国社会逐渐走向繁荣与稳定,而一个繁荣与稳定的社会最有利于改善民生。当然,繁荣与稳定的社会需要贯彻公平正义原则,无论是教育、就业、分配还是社会保障与管理,都要加大公益性的投入,让公平正义在改善民生中发挥作用。 民生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提升民生。改善民生的基本实现为提升民生准备了条件,而提升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必然前途。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人们才能够得到解放和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巩固和发展,加上我国的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整个社会在稳定中前行。这些情况表明,在当代中国,改善民生的进程还在继续推进,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正在陆续实现,而提升民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提升民生不同于改善民生,但是提升民生离不开改善民生,两者前后相继。当前和今后的长时期内,提升民生的基本要求就是促进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获得发展与享受的资料,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铺平道路。提升民生的重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创新性的文化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我们把创新性的文化消费作为提升民生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因为,只有当人民群众由被动接受文化消费变为主动消费文化,甚至是创造文化,人民群众才具有文化生活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是,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我们以此作为提升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人认为管理国家和社会是政府和官员的事,没有认识到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就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使民生发展留有缺憾。只有这两方面的内容做到了,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民主政治生活的实现,也才能做到提升民生。
民生發展由保障民生开始,经历改善民生,再到提升民生,这是符合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辩证性质,符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规律,是民生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民生发展在质量方面的历史逻辑。
2.)民生发展是民生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的两种基本属性,这就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然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自然性的民生内容就是民生的物质性方面,社会性的民生内容就是民生的精神性方面。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民生内容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方面各自所占的分量会有所不同,在某个阶段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民生发展在内容方面的变化轨迹。
在民生发展的第一阶段,人民群众重点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和政治地位问题,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内容侧重于经济和政治。在民生发展的第二阶段,人民群众重点要解决的是公平正义问题,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这个时期的民生发展的内容侧重于社会方面。在民生发展的第三阶段,人民群众重点要解决的是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民主政治意识深入民众,提升人民群众的尊严,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内容侧重于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方面,以及生态文明方面。在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它的内容总是在不断丰富,民生发展的后面阶段的内容不但包含了前面发展阶段的内容,而且增加了新的内容。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提高的需要,它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之,民生发展的内容,由最初的侧重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到加强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当前还增加了生态生活方面的内容,民生发展的内容越来越均衡、越来越丰富。这是民生发展在内容方面的历史逻辑。
三、当代中国民生发展的特点
在当代中国,民生发展在民生质量不断提高、民生内容不断丰富的历史进程中,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1.)民生发展兼具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特征。民生发展的历时态是指,在民生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在质量方面,民生发展要经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提升民生的几个阶段;在内容方面,民生发展要经历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为主的阶段、以社会生活为主的阶段、以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态文明生活为主的阶段。民生发展的共时态是指,在民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某些共同的内容,即某些内容是几个阶段所共有的。比如,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的内容,是任何阶段所具有的,这是最为基本的民生内容,即使在民生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们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民生发展兼具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特征。
2.)民生发展不断展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争取自己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在民生发展的第一阶段,人民群众为了保障民生而进行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历史活动,都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主体的革命性,这种历史主体的革命性促进了中国社会实现质的飞跃。在民生发展的第二阶段,人民群众为了改善民生而进行的社会建设,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主体的创新性,这种历史主体的创新性促进了当代中国更加和谐稳定。在民生发展的第三阶段,人民群众为了提升民生而进行的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主体的开拓性,这种历史主体的开拓性促进了中国人民逐步走向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总之,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展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过程。
3.)民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地域不同,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差很大,民生发展因此具有不平衡性。早在1956年底,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才条件等各方面的差距,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程度相差也很明显,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的民生发展仍然具有不平衡性。从总体上来说,东部发展快些,中部其次,西部慢些。当西部还在为保障民生而努力的时候,中部早已经在改善民生了,而东部可能就在提升民生了。这种不平衡性不仅就全国而言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个区域也是存在的。
四、现实启示
在当代中国,把握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点,对于我们党解决民生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意义重大。
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要求我们:第一,必须把民生发展的基础建设好,这个基础就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好保障民生的工作。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任何时候都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民生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党的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强调,对于发展生产力的坚定决心,表明我们党坚持了民生发展的正确方向。第二,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民生发展,使之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当保障民生实现了,我们就必须加强改善民生的工作;当改善民生实现了,我们就必须进行提升民生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民生发展具有连续性,而不至于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民生发展的特点提醒我们:第一,必须注意民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事物的一个普遍现象,民生发展也不例外。在民生发展落后的地方,我们要加强基础性的工作,使之稳步发展;在民生发展先进的地方,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原地踏步,否则就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在民生发展的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全面均衡地做工作,必须按照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民生发展。无论是民生发展先进的地方,还是民生发展落后的地方,都要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量,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群策群力,民生发展才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宇辉】
关键词:民生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升民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5-0034-0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民生发展研究”SK13LX53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喜生(1971-),男,江西峡江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经历了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了当代中国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特点。把握它的历史逻辑及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民生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民生发展的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要把握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点,首先必须对民生发展的含义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同时还要理顺有关民生发展的相关问题,比如: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民生发展的公平正义原则,等等。
1.民生发展的含义。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指的是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和建设者,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生活指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生态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就是事物出现变化,有新质的出现以及新形式的出现。民生发展就是指具有新质的民生内容不断出现、民生的形式不断更新、民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容、形式以及水平上的完善提高。
2.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说明民生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相辅相成。因为:其一,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致的,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社会的发展最初都是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就得到发展,民生也得到发展。其二,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虽然不是完全等同的,但是,民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是民生发展的载体。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民生发展,民生发展丰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推进民生发展。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
3.民生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正义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得到维护和发展。民生发展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大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必须贯彻公平正义原则。民生无小事,民生发展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利益问题,不只是经济利益问题,还有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问题。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我们才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为民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民生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民生发展的实际利益才能唤起人民群众建设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当代中国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
在当代中国,民生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它遵循着自身的历史逻辑,这可以从民生质量的提高与民生内容的丰富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1.)民生发展是民生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民生一定得到发展;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也是民生质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民生发展第一阶段是保障民生。民生要发展,首先必须有保障民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充分的经济发展是保障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但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阶级社会不是为了人民群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存在,而是为了少数剥削者和压迫者享乐奢侈而存在,广大人民群众处于饥贫交加的地步。这就是说,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人民群众不但没有基本的政治地位,也没有可供发展的经济条件,根本谈不上民生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发展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多年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及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在经济上也获得解放,这就为民生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民生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改善民生。在人民群众基本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保障民生已经不成为问题,必定要推进民生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这就是改善民生阶段。如果说,保障民生为民生发展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和经济保障的话,那么改善民生则是民生发展全面铺开的阶段。我们党多次提出,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改善民生提供条件:首先是通过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必要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条件。其次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改善民生提供更高的收入条件。再次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持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提高,防止两极分化,使人民群众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改善民生提供合理的分配机制。最后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为改善民生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方面的建设,我国社会逐渐走向繁荣与稳定,而一个繁荣与稳定的社会最有利于改善民生。当然,繁荣与稳定的社会需要贯彻公平正义原则,无论是教育、就业、分配还是社会保障与管理,都要加大公益性的投入,让公平正义在改善民生中发挥作用。 民生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提升民生。改善民生的基本实现为提升民生准备了条件,而提升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必然前途。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人们才能够得到解放和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巩固和发展,加上我国的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整个社会在稳定中前行。这些情况表明,在当代中国,改善民生的进程还在继续推进,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正在陆续实现,而提升民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提升民生不同于改善民生,但是提升民生离不开改善民生,两者前后相继。当前和今后的长时期内,提升民生的基本要求就是促进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获得发展与享受的资料,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铺平道路。提升民生的重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创新性的文化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我们把创新性的文化消费作为提升民生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因为,只有当人民群众由被动接受文化消费变为主动消费文化,甚至是创造文化,人民群众才具有文化生活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是,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我们以此作为提升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人认为管理国家和社会是政府和官员的事,没有认识到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就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使民生发展留有缺憾。只有这两方面的内容做到了,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民主政治生活的实现,也才能做到提升民生。
民生發展由保障民生开始,经历改善民生,再到提升民生,这是符合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辩证性质,符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规律,是民生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民生发展在质量方面的历史逻辑。
2.)民生发展是民生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的两种基本属性,这就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然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自然性的民生内容就是民生的物质性方面,社会性的民生内容就是民生的精神性方面。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民生内容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方面各自所占的分量会有所不同,在某个阶段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民生发展在内容方面的变化轨迹。
在民生发展的第一阶段,人民群众重点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和政治地位问题,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内容侧重于经济和政治。在民生发展的第二阶段,人民群众重点要解决的是公平正义问题,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这个时期的民生发展的内容侧重于社会方面。在民生发展的第三阶段,人民群众重点要解决的是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民主政治意识深入民众,提升人民群众的尊严,这个阶段的民生发展的内容侧重于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方面,以及生态文明方面。在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它的内容总是在不断丰富,民生发展的后面阶段的内容不但包含了前面发展阶段的内容,而且增加了新的内容。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提高的需要,它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之,民生发展的内容,由最初的侧重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到加强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当前还增加了生态生活方面的内容,民生发展的内容越来越均衡、越来越丰富。这是民生发展在内容方面的历史逻辑。
三、当代中国民生发展的特点
在当代中国,民生发展在民生质量不断提高、民生内容不断丰富的历史进程中,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1.)民生发展兼具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特征。民生发展的历时态是指,在民生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在质量方面,民生发展要经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提升民生的几个阶段;在内容方面,民生发展要经历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为主的阶段、以社会生活为主的阶段、以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态文明生活为主的阶段。民生发展的共时态是指,在民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某些共同的内容,即某些内容是几个阶段所共有的。比如,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的内容,是任何阶段所具有的,这是最为基本的民生内容,即使在民生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们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民生发展兼具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特征。
2.)民生发展不断展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争取自己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在民生发展的第一阶段,人民群众为了保障民生而进行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历史活动,都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主体的革命性,这种历史主体的革命性促进了中国社会实现质的飞跃。在民生发展的第二阶段,人民群众为了改善民生而进行的社会建设,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主体的创新性,这种历史主体的创新性促进了当代中国更加和谐稳定。在民生发展的第三阶段,人民群众为了提升民生而进行的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主体的开拓性,这种历史主体的开拓性促进了中国人民逐步走向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总之,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展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过程。
3.)民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地域不同,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差很大,民生发展因此具有不平衡性。早在1956年底,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才条件等各方面的差距,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程度相差也很明显,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的民生发展仍然具有不平衡性。从总体上来说,东部发展快些,中部其次,西部慢些。当西部还在为保障民生而努力的时候,中部早已经在改善民生了,而东部可能就在提升民生了。这种不平衡性不仅就全国而言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个区域也是存在的。
四、现实启示
在当代中国,把握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点,对于我们党解决民生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意义重大。
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要求我们:第一,必须把民生发展的基础建设好,这个基础就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好保障民生的工作。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任何时候都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民生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党的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强调,对于发展生产力的坚定决心,表明我们党坚持了民生发展的正确方向。第二,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民生发展,使之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当保障民生实现了,我们就必须加强改善民生的工作;当改善民生实现了,我们就必须进行提升民生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民生发展具有连续性,而不至于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民生发展的特点提醒我们:第一,必须注意民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事物的一个普遍现象,民生发展也不例外。在民生发展落后的地方,我们要加强基础性的工作,使之稳步发展;在民生发展先进的地方,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原地踏步,否则就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在民生发展的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全面均衡地做工作,必须按照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民生发展。无论是民生发展先进的地方,还是民生发展落后的地方,都要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量,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群策群力,民生发展才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