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qt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旧框框,丢掉常规的绳墨,超脱经验的囹圄,不盲从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1.在瑕疵处质疑
  有的文章或事物,看起来似没有“问题”,但只要进一步追问下去,就会发现一些不足。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对主题的概括,《教学参考书》上是:“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者的虚伪和愚蠢。”深入理解全文,会发现这样的结论并非最佳。童话中有这么一段:“谁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这样的称赞。”不是明明在讽刺老百姓吗?将皇帝和老百姓相提并论,作为半斤八两的讽刺对象,并不符作品的实质。我们可以从皇帝、大臣、老百姓不敢正视真相,而一个小孩子却一语道破“天机”,联系生活现象,就可提出新认识:要无私无畏,才能正视现实。
  2.在可疑处质疑
  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学生对“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轼”的意思提出疑问,认为“轼”从“车”,可能就是一种车,曹刿登上车远望齐军,非常合常理。其实可在同一单元《捕蛇者说》后的小短文《苛政猛于虎》(《礼记》)中找到类似的注解:“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中的“式”注释为“通‘轼’。这里是扶轼而立的意思,表示很注意。”可见,“轼”确实是“古代车厢前面扶手的横木”。而且“轼的位置较高,登上轼可远望”。《汉语大词典》上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轭,皆从轴上受基也。”由此,“轼”的意思得以明晰。
  3.在无疑处质疑
  一些本似无疑之处,多问个为什么,便于理解,易于巩固。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为什么要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效果?于无疑处设疑,能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新的挑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无疑处质疑,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品悟语文之美,从语言入手,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进入具体的语境,通过涵泳揣摩,触摸藏在词语背面的温度,唤醒学生心底的温度,从而达到语言与精神同构的效果。
  4.在矛盾处质疑
  有些文章看似有矛盾,其实是作者匠心独具之笔。矛盾处往往是文中蕴涵玄机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矛盾之处,引领学生深入的探究思考,告诉他们这些地方往往是质疑的关键。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为什么说天空是缥缈的?既然是“缥缈”的,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
  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点拨学生,发现微澜,推波助澜,促成学生积极地质疑释疑。
  5.在想象中质疑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想象力会使人生充满积极的乐趣和美丽的感受。我们可以利用某些培养想象能力和“言尽而意未尽”的文章设置疑问,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学生想象父亲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亲要给儿子买橘子,而不是别的,有什么祝福在里面吗?季羡林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真精神的理解。
  6.在权威处质疑
  课文注释可以称得上是书中的“小百科”,它是学生和教师阅读理解课文的凭借,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字词解释的权威。它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权威不等于真理。只有敢于不迷信权威,我们的思维才能取得更好的突破。比如《桃花源记》一文,三处出现“外人”,课文注释认为,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实际上,单从叙述视角来看,“桃源人”和“渔人”眼中的“外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再看“遂迷,不复得路”,课文对“遂”的注释是“终于”,它符合语境吗?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秋珍,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达到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几年的课堂教学谈一谈如何进行平等对话。  一.为他打开兴趣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通常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一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另一方面,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普遍对作文怀有畏惧的心理,许多家长孩子为此头疼,教师也是怨声满天。尤其是三年级作文刚入门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美味,如今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造成孩子消极作文的心理。如何让孩子轻松入门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勇当伯乐,善于发现亮点  1.降低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精心预设,而动态生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动态性氛围,因而课前预设不管多充分,也难以估测到一些小插曲,小“意外”。对于这些预设之外的“意外”,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相机诱导,这就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机智。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让课堂绽放光彩,焕发生命活力,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动态生成。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抓住生成资源,如何实现
在语文教学中,我将“随文识字”的理念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看看通过我的实践,对学生理解记忆字词,帮助阅读是否起到帮助。教学的过程分为三大块:通过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导入课题;初读课文时,将字词与段落融合,相机理解,在朗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并布置作业。  例1:  1.听儿童歌曲《丑小鸭》,出示歌词“鸭子、天鹅”,指名朗读  老师:观察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入门的拐杖。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青少年由于是“有主动性的人”,所以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正因为兴趣被视为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在启发学生作文时,也应千方百计调动起他们提笔的勇气和兴趣。自然,调动学生兴趣的做法,是贯穿在作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里的。比如要写一篇游记,命题前先引导学
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长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处处彰显着语言文学的魅力。语文既有极富人文情怀的一面又有现实工具的特点,这就决定着语文要比其他的科学更丰富多彩更趣意盎然。按道理来讲,学习文言文本该是件“乐事”,但教学中大部分高中生却对文言文“谈虎色变”、心生恐惧,这是为什么?  心态决定一切。学生的文言文学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怕学。为什么怕学?因为难学。如何让学生燃起的不是恐惧还是兴趣,我觉得要烧好这三把火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现在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
《史记》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它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史记》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高考优秀作文在巧妙运用《史记》素材上和语言锤炼上,为学生平时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收集,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以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  《(史记)选读》中的素材非常丰富,在高考的佳作中运用得很多,像司马迁、周公、孔子、项羽、刘邦、管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要求说明阅读需要靠学生自己完成,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与文本来个亲密接触,进行精彩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圈点勾画的“批注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