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平等对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达到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几年的课堂教学谈一谈如何进行平等对话。
  一.为他打开兴趣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
  二.创设课堂教学对话的情境
  合作与沟通、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课堂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巧设话题和换位思考,来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是创设生本对话的情境。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展开理解、欣赏、评价、批判式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敢于向名人说“不”,善于表达“我认为……”,乐于向文本说“这里写得真美”,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在生本对话中,学生与作家、编者处在平等的地位,没有了对作家作品、编者敬畏之情、盲从心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就会更深刻、更精彩,更个性化,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感悟到更多的文学、语言、篇章的魅力。如,学习《向沙漠进军》等和自然、生态有关的文章,可以以录像、图片等导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第二是创设生师对话的情境。生师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民主对话的双方,都是对话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高瞻远瞩,发挥“拨开乌云见晴天”“点石成金”的引导点拨作用,帮助学生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深入对话,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丰富他们的创造性因素,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第三是创设生生对话的情境。生生对话即学生与学生对话,语文对话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奥秘与神奇。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讨论、争论、比较。
  第四是创设学生自我对话的情境。自我对话即与自己交谈,不断省视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它是“理性的思考、思维的整理、体验后的反思”,是趋向真善美的对话。教师可通过谈反思、记日记、写随笔等手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推理、观点、情感、态度等多作正反比较,反思自己的闪光点和进步,引导“学生的悟性从晦暗走向敞亮”,自觉养成自我对话的良好习惯。
  三.生活教学对话
  “新课标”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在学习与运用语言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因此,语文“对话教学”的过程,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教师应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还要善于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调动学生对多彩多姿生活的感受。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率性写作。这样,师生之间就能以文本和生活为中介,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并将对话者的视野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从课内到课外,又从课外到课内,形成一个不断循环而又始终开放的语文教学对话过程,在真正的平等对话中增长知识,共同发展。
  四.因材施教的对话
  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如学习《海燕》两篇,对优等生,可要求讨论哪一篇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请从语言、意境、取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对中等学生,可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对中下学生则要求讨论海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借海燕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费颖,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但许多学生都视写作为畏途,甚至以为写作之难难于上青天。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仍然无事可叙,无物可绘,无情可抒……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探索出“动态生成式”作文教学,即富有创意的动态生成的作文教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作文兴趣、作文情境、作文内容等的生成;二为学生作品的动态、现场、现实动态生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动态生成式的作文教学之关键:在
补白(学习卡片)是教材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共六册,其中补白(学习卡片)一共65则,其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3则),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又有基于课文的阅读延伸(13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举一反三;既有写作指导(6则),从不同层面指导学生的写作,又有名人轶闻(2则),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相关人物;既有文化常识(3则)
初中生写作叙事类的记叙文,最常见的毛病有两个:一是叙述不清,二是叙述无味。有时老师反复给学生们讲写作的要领,他们依然难以掌握。这时,我们不妨找一个写作的模板,教给他们暂时“依葫芦画瓢”地去模仿,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写出具备基本架构的作文。这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途径,学生只有先把作文写得像模像样以后,才能指导他们进一步地去学习改进和创新。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类记叙文的范例,但就
什么是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基本潜在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内存。也就是你赖以谋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潜质,可以务实地理解素质也就是你吃饭的本领,素质的程度也决定了你所吃之饭的质量。  教师每天要跟学生说很多的话,这“很多的话”中包含着奉劝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内容。应该把反复叮咛给学生的话,也留给自己,要求自己也这样做。林语堂说过“家无鲜鱼不待客”,这“鲜鱼”就是教师的腹内才华,吃开口饭,不是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含义,梳理并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上。学生视文言文为“洪水猛兽”,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苦不堪言。特别是课改以后课时的缩减,文言文基本上就是有“言”无“文”。文言文课基本上变成知识识记课。  可是为什么从初中开始课本就纳入文言文,我想其目的不是为了识记大量的文言词语,也不仅仅是文,明白一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的翻译文言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结合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导学案的使用,无疑能充分体现这三个基本理念。但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理念,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点,是我们语文老师在使用导学案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的。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语文教育的特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精灵多了。“画龙点睛”,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就会电闪雷鸣,乘云飞去。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教学一环抓得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未见其文,先闻其魂,猜测到课文的主题、结构、情感等等,可谓高屋建瓴,事半功倍。标题是进入课文殿堂的钥匙,是领悟文章的突破口,我们完全可以用标题
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感情朗读只是一种摆设,由于在朗读时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文本情感没有真正得到内化,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得到内化呢?  一、外显文本语言,以可感形象促发情感内化  1.心灵勾画,将文本语言外显为真实画面促发情感内化。  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若仅凭借音像片断的欣赏来激发情感进行感情朗读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
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根除那种“伪交际”、“伪口语”、“伪教学”的症状,把我们的口语教学转向真正的一种学生生活,让这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和孩子们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我前几天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细心观察春天到来时,你发现了什么?并说说有什么感受。这是我为了本单元的作文写“春”而布置的。我没有给孩子们透漏要写作文的事,我知道,一提起作文,孩子们不免有些不太喜欢,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