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小技巧与方法浅析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m888c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当中占据相当一部分分值的题型。这种题型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考察方向多种多样,综合而全面,透彻而具体。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专门针对这种题型,提出一些笔者总结的小技巧和方法,供广大师生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阅读理解;题型归纳;采分点;原文;作者情感
  初中语文试题类型当中,阅读理解一直是相当大的一个板块。这个板块的内容多、题量大、考察点全面,是多年来师生重点学习和巩固的一个大知识点。对于这部分的题目,其实是有一定的解答规律和方法的,针对一些固定类型的考察点,使用一些相对的答题技巧,就能够引刃而解。
  一般来说,要想准确地完成阅读理解这部分习题,需要牢记以下的几点:
  (1)针对文章的标题来猜测文章的大致类型,所写内容。
  (2)理清楚文章的行文线索,了解文章的段落、层次、结构。
  (3)针对文章的行文线索来领会文章的主体内容。并且找出全文重点点题的段落、细节。
  (4)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的主要意义。
  (5)总体理清文章的形式和含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
  其实做阅读题是有一定的解答流程的,一般人的答题思路是:拿到文章——大致浏览一遍文章——看文章后面的习题——按照提问要求回头去找文章当中的细节——找到细节并且有针对性地解答。这个思路是一个万能型思路,针对所有的文章类型均可以使用。但是做题不能仅仅靠思路,需要细化的解题方法来完成答题,同时还需要一些答题小技巧来提高做题效率和准确率。
  一、答题小技巧
  1.根据分值来判断题目的采分点
  很多学生和我反应,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满满当当写了一大堆,用了不少的心思和力气,组织了很细致和规整的语言,甚至使用了一些很华丽的辞藻,一项两项三项四项罗列了相当多的小分项,最终得到的分数不及一半,甚至更低。这些学生当中有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为什么就是得不到满意的分数呢?答案很简单,这些学生答题没有答到题眼上,那么该如何避免这种答非所问的现象发生呢?因此笔者总结出一点: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首先要找到题目的采分点。
  在前文提到的那个常规的解题思路当中,很多的学生在走到最后一步之前,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文章是看懂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大致体会到了,但是就是答题的时候拿不到高分。学生在这时候经常困惑,我到底要答几个方面才算全面啊,到底要从哪些方面答题啊!?在这里,笔者请学生和教师同行们注意一个细节,在每一道题上出题人都会标示出这道题所给分值,既然出题人给出了分值,那么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些分值来答题。
  那么针对小题给的分值小,一般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采分点比较多,但是每一个采分点分值比较少。要么就是采分点可能只有一两个,但是每一个采分点分值很大。大题的话一般都采分点多,而且每一个采分点可能给2-4分不等,比如说,一道小题给的分值是4分,那么这一道小题里面可能需要两个采分点,一个两分,但是如果一道大题给的8分,那么一般有4個采分点,每个两分。这样,就解决了一道题到底要答几个小分项才比较合适的问题。
  但是要从哪些方面来答题呢?该怎样答题才能尽量做到点题呢?下面介绍第二个答题技巧:从原文中找答案。
  2.从原文中找答案
  要想解题的时候有话可写,可能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种考验,但是答题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准确,只要答出题目,不论是怎样的表达都可以。因此,笔者推荐一种答题方法,从原文中找出答案,尽量使用原文的句子。这样不仅能够做到忠实原文,而且让阅卷人找不出表达问题。
  当学生在做题之前,首先会找到跟题目所问有关的原文当中的部分,然后再归纳过后整理一下大致的答题思路,如果能够使用原文的词句的,尽量直接把原文的词句摘抄过来。在照搬的过程当中,注意压缩原文,把多余的修饰部分去掉,压缩原文的意思,抽出要点和重点,最后要进行一些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有针对性地整合每一个小分项。
  笔者总结出以下的字诀共广大师生参考:字在词中找,词从句中看,句放段中析,段从文中译。总体来说就是,对单个字的理解要把它还原到所在的词汇里面,但是仅仅凭借一个词汇是不大可能看出什么的,就要从词所在的句子当中分析了,如果仅仅凭着一句话也分析不出什么,那么就看句子的上下文,这一段在讲什么,最后把这一段文章和全文联系起来看,就能破译出其中的奥义来。
  二、答题方法
  笔者在这里重点分析的是一种叫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题型。
  一般来说,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从文章的字句当中读出来的,但是这类型的文章阅读题的难度就比较低了,因为对于一些比较含蓄的文章来说,针对这种直抒胸臆的文章一般是不会出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题目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总结一写我们常见的一些思想感情。
  例如:讴歌、热爱、感慨、感动、高兴、渴望、惆怅、惋惜、思乡、思亲、厌倦、痛苦、厌恶、内疚、伤心、悲痛、遗憾等等,这些常见的类型学生最好能够背下来,方便在答题的时候套用。
  对于文章当中的作者态度,学生一定要学会勾画关键词。有一些词是很明显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态度的,例如在课文《藤野先生》当中,有这样一段话:但不知怎地,我总是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这段话里最明显的两个词,无疑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激”“鼓励”。这两个词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做答案,直接说出了作者对于藤野先生的感恩之情和怀念之情。
  总而言之,在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借助有效的小技巧,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得分率,而且还能做到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有一定的德育渗透意识。并且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渗透落实到实践中,但怎样实施,才能真正产生既健身又育人的双重效应呢?下面有这几种方法可以参考:  一、讲解诱导,语言激励法  语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用生动形象、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正面讲解、引导,溶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容易为学生接受。例如在进行体育目的教学任务时,可结合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
近几年,我用功于一帖一家,钟情于二王行书那种萧散、简远、超逸、恬淡、平和、自然的书风.在学习过程中,从《圣教序》入手,首先注重对其用笔的研究.临习时,提按使转,一笔不懈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然而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却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只重视命题,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把握,使学生缺乏素材的选择能力,所写的内容也过于宽泛。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 要: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推动力。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转变观念;探索创新;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推动力。而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
2011年10月19日,谷歌联合三星发布了Android 4.0系统及GALAXY Nexus智能手机。原计划中这次发布将安排在去年10月11日进行,但众所周知的一位盖世奇才史蒂夫·乔布斯于去年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时代受庞中华先生《谈谈学写钢笔字》字帖影响开始习字,因硬笔字写的漂亮,被老师经常安排出黑板报、抄写文章.参加工作后接触《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开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作为职业学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实现课程、教学、师资、评价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
摘 要:高中生物学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的一门学科,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一直是众多生物教师关心和探讨的话题。笔者从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校园网络,加强师生交流;利用教学平台,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等角度阐述了民族地区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媒体;网络;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成为21世纪中学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大规模公开线上课程”(M00C)发展得很快。但是,目前MOOC只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上使用。MOOC具有易于使用、开放性高、覆盖的人群广、学习资源丰富等优点。根据我国现阶段初等、中等教育的特点以及城乡资源的配置,将MOOC引入教育资源配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MOOC;资源配置;资源共享  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具体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的理念,为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绘制出一幅宏伟蓝图。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1.语文课程性质的创新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