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手术临床麻醉疗效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局部麻醉药注入颈丛神经干,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锁骨骨折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甲状腺手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锁骨骨折固定术等。近年来笔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损伤小,麻醉阻滞完善等特点,麻醉用药量小,基本避免了因局麻药用量过大所致的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而且穿刺点位置高,完全避免了气胸的发生,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关键词:锁骨骨折手术治疗麻醉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2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92-02
  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即锁骨皮肤表面是由发自C3-4神经根的颈丛支配;而锁骨深面肌肉等组织,由发自C5-6神经根的臂丛神经支配;所以,锁骨手术须同时阻滞C3-6包括颈神经丛与臂神经丛麻醉效果才完善。在锁骨的内侧部分区域以颈丛神经支配为主,外侧区区域则以臂丛神经支配为主,中间部分则相互交替支配,颈丛深支支配于颈前及颈外侧的深层组织中,因此锁骨手术的麻醉根据骨折部位的差异有选择性。笔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麻醉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锁骨骨折患者72例的病历资料,男40例,女32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拟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麻醉方法
  2.1治疗组36例:先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向内后进针,至患者主诉肩部出现异感时为止,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15ml,然后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以患侧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交点后缘交点为穿刺点,达C4横突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含1∶20万u肾上腺素)4-6ml,浅丛注药4-7ml。
  2.2对照组36例: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同上。
  3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83%的患者术中患者自觉无痛,不需加用辅助药;17%的患者感到微痛,需加用辅助药(杜冷丁50mg,异丙嗪25mg);对照组患者中60%患者术中患者自觉无痛,不需加用辅助药;35%的患者感到微痛,需加用辅助药(杜冷丁50mg,异丙嗪25mg);5%的患者感觉明显疼痛,追加辅助药后仍不满意,或需加用其他麻醉方法。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治疗组由于对照组。
  4讨论
  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即锁骨皮肤表面是由发自C3-4神经根的颈丛支配;而锁骨深面肌肉等组织,由发自C5-6神经根的臂丛神经支配;所以,锁骨手术须同时阻滞C3-6包括颈神经丛与臂神经丛麻醉效果才完善。在锁骨的内侧部分区域以颈丛神经支配为主,外侧区区域则以臂丛神经支配为主,中间部分则相互交替支配,颈丛深支支配于颈前及颈外侧的深层组织中,因此锁骨手术的麻醉根据骨折部位的差异有选择性。据上述神经特点,作颈、臂丛联合阻滞时仅需阻滞颈浅丛,避免推动肪损伤引起血肿,减少了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隔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麻醉的可能。据近期观察,对于骨折位于内1/3者,采用单纯颈丛麻醉效果令人满意,方法简单可靠;若是骨折位于外2/3部分病例可出现不适,常需辅助药方可完成手术。基于神经组织特点,对于骨折位于内1/3患者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而对骨折位于外2/3患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用同侧臂丛阻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传统臂丛、颈丛或锁骨上神经阻滞不完善,颈丛神经阻滞法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效果可靠,简便安全。锁骨手术区域皮肤为锁骨上神经支配,肩锁关节的神经支配为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胸前外侧神经、胸前外侧神经。胸锁关节及锁骨间韧带、肋锁韧带的神经支配为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肌神经。颈丛神经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呈放射状分支向前即颈前神经、向下即锁骨下神经、向后上即耳大神经、向右侧为枕小神经,它们支配头颈以及胸肩的后部,如披肩状。如果手术区域仅在皮肤区域,仅需在胸锁乳空肌后缘,在皮下及颈阔肌盘膜下阻滞颈丛即可。臂丛神经的分支均从其根部分出,并且均为运动神经,C5支配斜方肌、C6分配锁骨下肌,C5、C6、C7的较大分支支配前锯肌,这些分支一般只能在斜角肌间隙给予阻滞。肩胛上神经于C5和C6结合处水平,从臂丛神经分支,支配肩胛背侧肌群。这种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尤其是锁骨手术及肩锁关节,肩关节的复位术。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骨伤病人功能康复影响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骨伤病人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运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其影响功能康复因素进行分析,医护人员为骨伤病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采取干预措施。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微波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保守治疗,进行微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3.3%,对照组是80.0%,观察组明显的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鼓膜穿孔平均愈合的时间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旁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胸腰椎骨折并神经损伤患者,对54例胸腰椎骨折并神经损伤患者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椎管切开减压结合横突间椎旁植骨融合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1例的恢复良好,占94.44%。  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合横突间椎旁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术式简单、安全
期刊
摘要:目的:对肺大泡破裂导致的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进行观察,探讨其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5例肺大泡破裂致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其治疗方法,对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65例肺大泡破裂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45-90分钟,平均用时60±5.4分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在65-220毫升之间,平均量为128±12.4毫升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单根管与多根管铸造桩核冠修复磨牙残冠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140例患者的153颗磨牙残冠,在修复前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其中92颗采用单根管整体铸造桩核冠修复,61颗采用插销式铸造的多根管桩核冠修复。对修复后两年的复查结果进行临床效果评价。  结果:单根管固位修复体桩核松动1个,其余桩核X线片显示桩核与根管结合紧密,修复效果良好。多根管分体插销式铸造桩核冠无松动。修复的临床效果无显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减压失活法和非减压失活法在控制牙髓炎疼痛中所起到的作用。  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86例牙髓炎疼痛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实验组43例。对照组43例牙髓炎疼痛患者采取非减压失活法进行治疗,实验组43例牙髓炎疼痛患者则采取减压失活法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牙髓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实验组牙髓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及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入选2011年8月-2013年11月本院94例住院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各47例。分别于腹腔镜下或直接开腹手术行阑尾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的总优良率等指标。  结果:治疗后,开腹组及腹腔镜组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1.5%及63.8%,差异显著(X2=8.64,P<0.05)。  结论:腹腔
期刊
摘要:目的:对压力性尿失禁(SUI)妇女采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82例SUI女性患者采用PHENIX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实施盆底肌电刺激配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经过治疗,症状消失的患者有34例,症状出现改善的患者有43例,症状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游5例,治疗有效率为93.9%。  结论:女性SUI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治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医疗干预措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本社区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社区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及接受常规干预的对照组患者,比较其用药依从性及血糖水平差异。  结果:接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完成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中断治疗率及拒绝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硫酸镁在妊高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70名妊高症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产妇硫酸镁治疗,对产妇治疗前后的血压、临床症状和尿蛋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经过硫酸镁治疗后,产妇的血压明显得到降低,尿蛋白水平逐渐回归至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前后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70例患者中,仅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