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教师通过操作学具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2份,会出现4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教师操作学具,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学生能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从而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而且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处在信息时代,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教师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具,可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一个对一个地整齐摆放,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指导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指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总之,教师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情境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对象共同创设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场景和氛围。以往语文课上常见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讲解、提问、阅读等手段进行,所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进行愉快教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善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 语文兴趣情感多媒体    “情境”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共同创
折纸是民间的一种手工艺,通过折纸能折出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所以折纸也是许多人喜欢做的一种手工游戏。那么,通过折纸能否折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曲线来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可见,兴趣对于每个人的成功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易动、好玩的小学生来说,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更注意发掘所学内容的“趣味性”。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创设良好的开端,激发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中考考试与高考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一的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数学起步教学十分困难。本文分析了产生教学衔接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原因策略    一、问题缘起    提到初高中学生
摘要: 本文作者在新一轮课改教学和与同行教师交流中,对此次新教材感触颇多,在此以我省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为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行的指正。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数学教材问题    新一轮高中教材课改已实施了近三年,我省高中数学选用了人教A版教材,为了将这次课改顺利推进,各级领导及有关专业人士作出了巨大努力。作为多年奋斗在一线上的普通教师,我们正积极面对新课改,加强对课改精神
如何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是我们面对的共同课题。新课改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彻底否定,它所倡导的是不同教学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寻求的是不同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组合、最优化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笔者试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谈谈对有效教学及其策略的理解与运用。    一、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数学学习    1.有效教学的一个
经过十余年的数学教学,我体会到,后进生对学习的逆反情绪,是教师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一大障碍。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后进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我就对后天形成的后进生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一)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就不能说明概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最终形成能力。在诸多的能力中,创新思维能力最为重要,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入手,通过数学创新思维教学,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本文为全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地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
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