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高中生科学信念系统开放程度的调查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测验一个人的科学信念系统的开放程度可以通过此人对“反例”所采取的策略来定。所谓“反例”是指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的、说明的例子、事实。对中学生而言,“反例”是指与学生所学的理论或已有知识经验有冲突的现象和科学事实。本研究主要通过测试学生对“反例”所采用的策略来调查当前高中生科学信念系统的开放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和被试选取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获取信息,辅助使用了访谈法。被试选取城市和农村的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各一所,年级为高一和高二,共发放问卷532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占问卷总数的90.6%。各年级具体人数见表2。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反例”试题为:一次学生实验中,学生用铝片分别跟相同体积和相同H 浓度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与稀硫酸几乎不发生反应,这与课本上的内容:铝能够和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不符。是试剂、药品出了问题吗?为了寻找原因,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用分析纯浓盐酸和浓硫酸配制一定相同体积和相同H 浓度的溶液,然后分别加入0.1×10×25mm大小、纯度大于等于99.5%的铝片验证是否存在上述现象,实验结果如下表1:(注:分析纯是指不含其他杂质)
  无论用稀硫酸还是稍浓的稀硫酸与纯净的铝片反应均无明显现象,其结论还是与教材的叙述不相符。问题:为了探究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虚差异的原因,你对问题的答案能做出哪些猜测及解释?
  
  三、结果分析
  
  我们根据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反映的情况,并结合Chinn和Brewer的分类标准,将当前高中生处理“反例”所采取的策略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拒绝反例、重新解释反例、修改理论、其他策略。我们用采取各种策略的人次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来统计,结果见表2。
  
  1、拒绝反例
  根据问卷情况,我们发现学生拒绝反例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方法论错误。这是学生最常见的拒绝反例的策略。当个体面对这些反例证据时,认为可能是药品出现问题、也可能是实验方法出现错误。
  第二,随机信息。这种情况在调查中出现的比较少。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可能会做以下解释:是不是这种情况偶然也会出现,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三,欺骗信息。这是最为极端的一种拒绝。在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往往将反例信息看成开玩笑或是完全骗人的。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类学校各年级都有部分学生拒绝反例。采用拒绝策略最多的分别是农村一般高中的高二和高一,比被调查的全体学生平均水平高近十个百分点,而其他学校各年级差异并不大。从整个被调查的学生来看,采取拒绝反例策略的人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5.2%。在处理反例时采取拒绝策略的学生,其科学信念系统也比较封闭。这说明当前有部分高中生宁信书本,不信实验。
  
  2、重新解释反例
  在表2中,采用重新解释反例策略学生除农村一般高中高一年级占的百分比较低外,其他类型学校及年级差异并不大。这可能是农村一般中学高一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同一所学校采用这种策略占的百分比一般是高二比高一大,其原因是高二年级学习了铝在浓硫酸中易钝化的知识,而高一年级没有学习,因此,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高二年级很多学生就采取了铝在硫酸中易钝化知识来解释了反例。重新解释反例的人次占整个被调查人数的57.6%,这说明我们有多半高中生还是认真地思考了问题的证据,对科学“反例”并没有采取消极的态度。
  
  3、修改理论
  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学校和年级学生采用修改理论策略的人次极少。其中,采用修改理论策略百分比最高的是农村示范高中高二,其他学校和年级差异不明显。采用修改理论策略的人次占整个被调查学生数的9.5%,即科学信念系统较开放及开放的学生很少。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大部分原因是学生过分迷信书本和权威,部分原因是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
  
  4、其他
  本研究的其他策略包括忽略反例、将反例排除在理论之外、持有而暂不使用反例三种情况。忽略反例是指学生根本不去考虑这些反例证据。将反例排除在理论之外的策略是指学生指出理论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而这些反例信息超过了理论解释的范围。持有而暂不使用反例的学生可能也认真思考了这些反例信息,但又固守原有的理论,因此这些学生可能声称以后再作处理。研究者发现问卷中采用这三种策略的学生都是对“反例”保持沉默,因此,在统计时把这三种策略放在一起。采用这三种策略的学生在处理科学问题时持消极态度,因此其科学信念系统也是很封闭的。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学校及年级采用这三种策略学生的百分比差异并不大。高一年级采用这三种策略百分比普遍比高二年级稍高,这说明高一更多的学生选择保持沉默,这可能与高一的学生知识量有一定关系。从总体来看,采用这三种策略学生人次的百分比平均为28%,这说明较多学生面对科学反例采取了不予理睬的做法。
  
  四、进一步讨论及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对师生的访谈,我们发现造成学生科学信念系统比较封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宁信书本,不信实验,缺乏批判思维;二是不会从化学反应的本质来解释化学实验现象。针对调查数据中出现的农村一般高中学生的科学信念系统较其他类型学校高中生更为封闭的现象,我们特意到农村中学进行了访谈。发现农村一般高中的学生在他们初中阶段就很少做实验,甚至老师连演示实验都能省就省,对调查试题的“反例”的实验现象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见过,而我们对其他中学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见过这种实验现象,但老师并没有让他们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当前高中生科学信念系统普遍比较封闭。
  
  2、科学信念系统开放程度与学校类型及年级无关。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如前文所述,造成当前的高中生科学信念系统封闭的原因是缺乏批判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主要应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特别对常见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而不应该过分迷信书本。
  
  2、加强对化学反应本质的教学
  化学反应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元素原子的个数不变,是化学变化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解释任何化学现象的一条基本原理。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化学反应本质的教学,而不应该让学生机械记忆课本的结论。
其他文献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课程资源体系是实现新一轮课改目标的重要任务。笔者试从孔子的课程资源思想中探寻课程资源体系构建之路。孔子虽未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但当时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是有案可稽的,他的课程资源思想对我们是富有启发性的。    一、构建课程资源体系的教育哲学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具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
在数学宫里,住着“数”和“形”两大家族。一天,大正方形带着几个小正方形到“数”家去玩。  一进门,便发现“数”家几个小兄弟闷闷不乐。  大正方形很有禮貌地问:“怎么啦?”“数”小3抢着回答:“人家正愁着呢!形哥,你看1 3 5 7 …… 19 =?一个一个地加,太麻烦了。”“数”小5说:“这还算好,如果很多个连续奇数求和怎么办呢?”  大正方形摸摸脑瓜略加思索,说:“有妙法!有妙法了
一、2007年新加坡修订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背景    1991年,新加坡的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将语言学习当成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的工具以及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目标。随着社会生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加坡对初中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某些领域还比较欠缺。比如培养的学生的标准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不均衡,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技巧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新加坡教育部又在2001年、2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基于乡村旅游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态度变量中农户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农户秸秆还田的意愿和了解程度对秸秆还田采纳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主观规范中农户与周边村民和亲戚之间的交流频率、将绿色农产品卖给
如果说教育是一座大厦的话,师生关系就是它得以建立的基石,而其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则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因为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师生关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私人关系,它具有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特
一、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理解    1.反思的不同界定  要理解教学反思,必须先从反思说起。反思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古已有之,但人们对反思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刘加霞、申继亮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反思理解为内省,是一种元认知过程。在中国有孔子、朱熹等人,在西方有洛克和斯宾诺莎等人;二是将反思看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以杜威在1933年发表的《我们怎样思维》为代表。我国学者于90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愈来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与改革相抵触。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此种阻力来自于我们教育中的种种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使课改能顺利推进,我们必须倡导并重建新的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其亚文化之一的教师文化的革新。这是因为,不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新课程的最终实施,教师都是关键性的角色,如果教师自身的观念都难以更新,新课程的崭新理念
所谓心理历史学是现代西方史学的一个流派或分支学科,是由历史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美国的心理史学和法国的心态史学。心理史学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先把精神分析学运用到历史人物研究中,并取得成功,成为心理史学的创始人。1910年弗洛伊德发表的论文《列奥那多·达·芬奇一个童年的回忆》被认为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具体目标提出。这意味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由单纯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一定意义上的课程创造者和一定范围课程管理者。从总体上看,校本课程“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它隐含着‘基层’的决策。校本课程有时候则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
美术是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个能走进展览馆欣赏艺术作品,并能艺术化生活的人。在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如何在人文精神的统领下,从审美的角度、从视觉特质的感知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着手进行教学,是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实施领域与研究方向。    一、学生审美艺术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