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敞明亮的八年级139班教室里,29名同学正分成五个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语文老师向开炬在各组间指指点点,不时参与学生讨论,甚至和学生争论起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不是发生在人们心目中的热点名校,而是发生在湖南省龙山县和湖北省来凤县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湖南省龙山县华塘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华塘中学”)。由于和两县县城直线距离仅1.5公里,优质生源大都涌向城区学校,这所普通的初中只有近300余学生,且大多来自附近农村,留守少年就占到了近68%。“学生难管,书难教”是人们对这所学校的最初印象。
然而2011年初,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经湖南省龙山县教育局批准,这里成了全县唯一一所初中小班化教育教学试点校,率先在全县实行小班化特色教育。近两年来,学校克服了生源差、发展空间狭小、办学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在“两县夹一乡”特殊地理位置中,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闯出了一条以小班化教育为依托的特色兴校之路,并受到了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特色一:“同伴引领 集中培训”的校本研修模式,把教师逼上了课改的“梁山”
小班化不仅是学生人数的减少,更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禁锢无疑是课改最大的“拦路虎”。 课改“领头羊”向道文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推进小班化最大的障碍不在学生,而是教师。”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在华塘中学兴起。学校出台强硬措施,强势推进小班化教育。
一是高调同伴引领。学校教科室筛选出九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崭露头角的新秀,上小班化教学示范课。让教师对照反思,扬长避短。二是集中培训。集中给一线教师“洗脑”,这是学校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亮出的又一“杀手锏”。学校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有经验介绍,有专家讲座,还有对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办学经验的观摩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学生学得既轻松,效果又好。”通过学习培训,年轻教师梁光涛感慨地说。
与此同时,学校行政对上课“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师实行问责,一次上课不达标当堂诊断,二次不达标的诫勉谈话,三次不达标的勒令整改,老师们被逼上了课改的“梁山”。
特色二:“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模式,使小班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舞台
学校教科室在综合其他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独具华塘中学特色的小班化“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以六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成六步走,即: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反馈评价—练习巩固。这种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自主 合作”,这样教师讲的少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仅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
学校还出台了硬性规定,每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交流讨论时间不少于15分钟,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几个15分钟的规定,把学生从 “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小班的课堂成了他们的世界,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大舞台。
特色三:“班级委员会 六人小组”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才能的平台
班级委员会管理和六人小组管理是小班班级管理的两大法宝,班级委员会管理体制把全班同学分成纪律监督委员会、财产管理委员会、班务管理委员会等若干个管理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主任一名,成员若干。这样,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六人小组是学生基于共同志趣与相似学习能力基础的自由组合。各小组在学习、纪律上展开竞争,实行量化管理。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许多同学取得了明显进步。“以前总违纪,现在好了,时时有人提醒,有人帮助,我对学习又有了很大的信心。”142班段XX同学高兴地说。
无论是班级委员会还是六人小组,其核心是旨在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让班级和小组成为学生充分展示其个性才能的大舞台。
特色四:“德育导师制 学生个性成长建档制”的德育模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奠定了基础
提到自己的德育导师张琼芳老师时,146班孙XX同学立刻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张老师平时很关心他,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张老师总是会适时出现,给他帮助。有时哪怕只是几句鼓励的话语,也让他感动不已。在华塘中学有很多位这样的德育导师,他们不计工作量,时刻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没有报酬,却对学生尽心尽力,这一切得益于德育导师制的启动。学校把在职的每一位教师定向分配到班,责任到学生,要求德育导师与责任学生每天面对面指点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种种迷津。德育导师制推行以来,许多“问题青少年”少了问题,没了问题,农村留守少年有了个知心的“家长”。而学生个性成长档案的建档,唤起了学生对家庭状况和个人学习、爱好、优缺点及家长期望值等方面的客观判断与反省,有利于学生更了解自己,有利于教师更理解学生。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华塘初级中学)
然而2011年初,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经湖南省龙山县教育局批准,这里成了全县唯一一所初中小班化教育教学试点校,率先在全县实行小班化特色教育。近两年来,学校克服了生源差、发展空间狭小、办学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在“两县夹一乡”特殊地理位置中,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闯出了一条以小班化教育为依托的特色兴校之路,并受到了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特色一:“同伴引领 集中培训”的校本研修模式,把教师逼上了课改的“梁山”
小班化不仅是学生人数的减少,更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禁锢无疑是课改最大的“拦路虎”。 课改“领头羊”向道文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推进小班化最大的障碍不在学生,而是教师。”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在华塘中学兴起。学校出台强硬措施,强势推进小班化教育。
一是高调同伴引领。学校教科室筛选出九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崭露头角的新秀,上小班化教学示范课。让教师对照反思,扬长避短。二是集中培训。集中给一线教师“洗脑”,这是学校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亮出的又一“杀手锏”。学校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有经验介绍,有专家讲座,还有对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办学经验的观摩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学生学得既轻松,效果又好。”通过学习培训,年轻教师梁光涛感慨地说。
与此同时,学校行政对上课“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师实行问责,一次上课不达标当堂诊断,二次不达标的诫勉谈话,三次不达标的勒令整改,老师们被逼上了课改的“梁山”。
特色二:“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模式,使小班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舞台
学校教科室在综合其他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独具华塘中学特色的小班化“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以六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成六步走,即: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反馈评价—练习巩固。这种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自主 合作”,这样教师讲的少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仅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
学校还出台了硬性规定,每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交流讨论时间不少于15分钟,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几个15分钟的规定,把学生从 “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小班的课堂成了他们的世界,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大舞台。
特色三:“班级委员会 六人小组”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才能的平台
班级委员会管理和六人小组管理是小班班级管理的两大法宝,班级委员会管理体制把全班同学分成纪律监督委员会、财产管理委员会、班务管理委员会等若干个管理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主任一名,成员若干。这样,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六人小组是学生基于共同志趣与相似学习能力基础的自由组合。各小组在学习、纪律上展开竞争,实行量化管理。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许多同学取得了明显进步。“以前总违纪,现在好了,时时有人提醒,有人帮助,我对学习又有了很大的信心。”142班段XX同学高兴地说。
无论是班级委员会还是六人小组,其核心是旨在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让班级和小组成为学生充分展示其个性才能的大舞台。
特色四:“德育导师制 学生个性成长建档制”的德育模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奠定了基础
提到自己的德育导师张琼芳老师时,146班孙XX同学立刻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张老师平时很关心他,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张老师总是会适时出现,给他帮助。有时哪怕只是几句鼓励的话语,也让他感动不已。在华塘中学有很多位这样的德育导师,他们不计工作量,时刻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没有报酬,却对学生尽心尽力,这一切得益于德育导师制的启动。学校把在职的每一位教师定向分配到班,责任到学生,要求德育导师与责任学生每天面对面指点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种种迷津。德育导师制推行以来,许多“问题青少年”少了问题,没了问题,农村留守少年有了个知心的“家长”。而学生个性成长档案的建档,唤起了学生对家庭状况和个人学习、爱好、优缺点及家长期望值等方面的客观判断与反省,有利于学生更了解自己,有利于教师更理解学生。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华塘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