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附中路 恒久民族情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民族融合也成为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大趋势,这有利于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已经有过至少四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当然,由于地域风俗不同,宗教信仰各异,穿着打扮不一,言行举止有别,要想实现多民族的真正融合并非易事。尤其在当下,在融合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民族认同等问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也会损害到各民族的基本利益。所以,在新时期,各民族只有实现共荣之后,才能实现共融。而在这个从共荣到共融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作为民族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重任在肩。
  首先,当下的民族融合不是简单的民族合并,不是民族数量的减少,而在于语言、文化、心理的融合。在中国,我们的民族融合过程应该是将对大汉族的单一认同上升到对融合了56个民族文化的华夏文明的认同。中华文明几千年,无论哪个民族统一华夏,最后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采取比较宽容的民族政策,因为在古代中国,各民族的民族观没有现在这么强烈,传统的农耕文化代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模式而广泛接受。今天,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多变,民族主义在局部一些地方有抬头的趋势,中华各民族都必须警惕这一点,因为这容易被人利用而使社会陷入动荡。
  这样的形势要求民族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不能简单地进行宣讲式的教育,而是要唤醒民族学子心中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理性的自主爱国热忱。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浓缩”平台,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从附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民族交融的一些端倪。汇聚全国各民族的优秀学子到这里,目的绝不是为了消除民族差别,而是各民族学生间通过紧密接触、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实现文化上的碰撞和沟通。事实上,语言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在附中,很容易发现广东的学生会带着东北口音,湖南的同学却能说着一口四川话……不用刻意去教育,融合只需潜移默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街舞社、跆拳道社、歌舞剧社等等,让不同年级的同学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能力锻炼。
  (学生街舞比赛获奖合影)
  其次,民族融合不是文化的趋同化,而是一定要保持文化多元性。当今世界本身就在向着多元化发展,没有绝对“标准”的样本让大家仿效,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和而不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差别明显,我们完全可以用地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抑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呈现这一理念,如吴越文化、荆楚文化、藏文化、维文化等等,百花齐放方是春。华夏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学校教育中不能仅仅是汉文化的内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地域特色都应该有一席之地,像少数民族民歌、器乐、艺术、诗歌等等;同样,少数民族的学生也需要学习《论语》《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因为它们不只是属于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民大附中的各民族学生汇聚在北京,同样不是为了“忘记过去”,相反,是要把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特色更好地展示出来:我们博采各民族的优美舞蹈样式的长处,整合成民族操;我们有异彩纷呈的选修课,如围棋、瑜伽、民族舞蹈、民族语言、传统文化讲座等,大受学生欢迎;还有年度合唱节上民族歌曲、器乐的展示,运动会上赛威呼、夹包等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闪亮呈现……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吸收各民族的经典文化,可以培养具有大视野的人才。各族少年从小就欣赏不同民族风土人情,长大了也就不会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固有隔膜。
  (“12·9”大合唱)
  再者,民族共融的前提是共荣,但民族共荣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必须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共荣。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尤其是大城市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到另一个城市出差,跟在家里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高楼大厦、柏油马路,所有民族的人都在逛同样的超市,上同样的学校,喝同样的奶粉,穿同样的裙袄……很多人以为这就消除了民族差别,而事实并非如此,不能以为这样就实现了民族融合,因为民族认同主要是文化、心理的认同,我们的民族共融是为了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进行的,物质满足后,需要有更高的精神弥合。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人与人的沟通,也在阻碍民族间的精神、文化沟通。
  我们需要在吃、穿、住、用、行等物质方面提高的同时,加强各民族的精神滋养。我们要警惕物质文明发达背后精神的荒芜,单一追求经济共荣的繁荣也必是不牢固的,是虚假的繁荣。中央民大附中为了落实好民族关怀政策,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学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科技进步,特别设置了“社会大课堂”这一专门的活动课程,定期组织学生游览长城、圆明园、周口店等历史文化遗迹,参观水立方、科技馆、大剧院等高科技院馆,流连于考古博物馆、天文馆等场所,探寻自然科学的奥秘……既把握京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脉搏,又能感受时代进步的律动。在使各地民族学子增长见闻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其报效国家的民族激情及主人翁意识。
  (社会大课堂活动——集体参观圆明园)
  民族融合更是一个大跨度的历史话题和国际话题,融合不是简单的用单一民族文化取代其他民族文化,而是在一个共同的大文化背景及文化认同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现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尽快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推行公民教育,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族群歧视和隔膜,才会不在一些矛盾发生时贴上民族的标签而造成对立和冲突。塑造国家认同感,让各民族人民都能真正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在参与中实现人生价值,赢得社会尊重,这胜过任何民族特权和照顾。
  民大附中已经以坚韧不拔的气魄行走了一个世纪的路程,几经风雨,但步伐弥健。民大附中的学子是各民族未来的精英群体,肩负着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历史重任,更需要敢于担当的胸襟和气魄。不拖延,不推诿,不埋怨,树立公民意识和世界意识,心中有大爱,能意识到在远方无数的人与我有关,这是新时期公民意识觉醒的需要,也是民族心理融合的需要。
  惟有大爱,中国才有和平;惟有互爱,彼此才能真正地称为同胞;惟有反思与行动,未来才有希望。
  我们,正走在路上。
  (谨以此文恭贺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百年华诞!)
  2013年8月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本文针对广播电视大学自考办的传统手工模式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自考办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从本系统的设计原则及系统的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本系统的应用有利于自
电子病历是医疗单位对门诊部、住院患者临床诊疗与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的相关记录[1]。为了完成电子病历的高效的信息提取工作,本文使用深度学习的相关算法对电
课堂教学的情境,联系着学生的认识动机兴趣和信念。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良好情绪,促使学生的思维主动和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对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中小学课程方案提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一、创设初中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城乡规划建设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规划,它以城乡居民点的土地等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同时
为了有效地解决堵车烦、停车难、找车难、缴费慢、停车安全等停车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路边停车场的城市智慧停车管理系统。本系统结合了停车场车辆收费和自动化管理。是将停
“运动技能”核心地位的再确定已成为时代背景与现实诉求,当我们重新祭起这杆大旗之时,应恪守职业理念与敬业精神,通过上述多维度的超越路径,跟随心灵勇敢上路。
即时通信软件凭借快捷方便的优点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XMPP(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可扩展消息与出席协议,作为即时通信软件的主流协议之一,是一种基
围绕“课标”中提出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教师可以借阅读教学这个平台,抓住典型性材料,引导学
在疫情期间采用线上教学,在当前大思政及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背景下,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MOOC平台教学方式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