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会通

来源 :艺术观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新成,1930年生于四川达县,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科,后留校任美术技法理论及水彩画教师。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水彩画会会员。长期任职于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有大量水彩画入选湖北省及武汉市历届大型美展及湖北—四川、 湖北—江苏、 湖北、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等省市水彩画联展,并有《清明时节》入选“第二届亚洲艺术展”在孟加拉达卡展出;《轻舟已过万重山》入选“中国水彩画”在土耳其展出;《秋艳》入选“湖北美术学院美术作品展”在法国巴黎展出。另有水彩画《风雨满山溪》,《心随彩云飞》,《鸡冠花》等在《中国水彩画》,《中国现代绘画》,上海人美《水彩画选辑》,《布谷鸟》等大型画册及刊物上发表,个人事迹曾入载《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及《当代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专题论文《水彩画技法与欣赏》;《水粉风景画技法》及《铅笔素描风景画技法》等在《华中建筑》连载发表。美术技法理论专著《绘画与透视》1991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以其独特的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及可读性获得广泛好评。被各专业院校系科推荐为首选教科书, 十多年来多次重印,效果良好。
  
  第一次读蒲老师的水彩画,是老师讲课时挂出的示范作品,都画于六十年代初,其中画的鸡冠花和武汉长江大桥的水彩画曾让全班同学感佩激动,课后我和一些同学曾到武昌桥头按老师画的角度去写生,却没能找到在读老师画时的现场感觉,事后请教才知道,蒲老师的水彩画虽有实地写生的依据,但更多的是观察记忆和提炼的结果,尤其是物象气氛的表现均是基于这样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这次读画的印象深刻而久远,每当回母校看望老师,总有这一幕读画的记忆相伴随。时隔三十年,蒲老师的水彩作品准备结集出版,嘱我为画集撰文,借此机缘,我又得以重读老师的水彩画。
  蒲老师的水彩画处女作,画于1946年,是夕阳下的山野,画幅虽小,但已显露出他在水彩画上的才华。蒲老师的创作高峰期是在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六十年代正值老师留校任教,从事水彩画教学的时期,他的平生抱负得以伸展,胸中丘壑与青春热情彼此激励,艺术修养与绘画技法相互助长。从《友好宫前》、《大桥下面》、《嘉陵江畔》、《牧野少年》、《鸡冠花》等等作品上既能感受到意气风发的才情,又能见出结构景物,布陈赋色的缜密讲究,艺术面貌和风格个性已见端倪。老师八十年代的水彩画创作是在文革十年中断之后的再次绽放,这期间的作品既有新技法的探讨,又有新境界的开拓,画中的山乡江河,云海飞瀑,气象浑厚,意蕴含蓄。在《山乡春雨》、《娥眉飞泉》、《云中神女》、《远望祁连》、《轻舟已过万重山》等新作上,我们即可看到充盈饱满的艺术意象。
  比较两个时期的水彩作品,各有不同时段的审美追求。六十年代的画走现实主义的道路,深入生活,实地观察写生是创作的基础。凡景物取舍,构图色调,都用心推敲以逼近真实。笔不妄下,景无虚饰,画虽不一定都是对景写生完成,但却保留有生动的现场气氛。如《朱德故里》、《巴河渡口》、《苏区小城》、《老街》这样的画面,都有足以唤起实地记忆的形象特征,所以老师这个时期的作品,属于高度提炼的写实风景。蒲老师八十年代的画有一新变,画上多了情绪的流动,笔调松动,气象宽博。象物不在实而在势,取景不在象而在境,用笔不在画而在写。这一新变变在了中国民族的审美本体上,心物会通,虚实相生,特有的东方思维方式开阔了水彩画的境界。留意老师这期间画的长江三峡和祁连山景,所取都非一地的实景而是它的神韵。所以这个新变时期水彩画,其主调是大境界的写意风景。
   对于“心物会通”的作画方式,蒲老师用“饱游沃看”,“目识心记”作为注解,饱游沃看而会识于心,就是“把所收集到的好风景,一一储存在记忆里经过多次回味和反刍,等到条件成熟时才取出半成品来精细加工成最后的作品”(摘自《我与水彩画的不解之缘》)。这个过程即是会识于心的过程,中得心源,画为心印。蒲老师的这一特殊的作画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欣赏他前后二十多年的《鸡冠花》系列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
   蒲老师与水彩画的“苦恋”,在八十年代后得到了社会的回报,他的新作《远望祁连山》、《清明时节》、《轻舟已过万重山》、《秋艳》等分别入选中国水彩画展和亚洲艺术展,多次在欧亚诸国巡回展出,作品也多见载于《中国水彩画》、《中国现代绘画》等重要刊物和大型画册。这次汇集成册的四十多件水彩画是老师六十年间的积稿,画上投注了他的毕生心力,所思所想,识者尽可以在画中读到,而弥漫在画里画外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期能收到启迪后学的作用。
  
  (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美术学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其他文献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长期生活作息习惯下所形成的一种惯性化的内容,其并非是官方文化或是正式意义上的风俗内容,其更加的接地气,更加符合人们生活中的各类需求,是一种民间色彩的风俗内容。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他们孕育和滋养了我们,像血液一样养育着一方人
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  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是海南省歌舞团继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黄道婆》成功创作并取得优异成就之后,又一部反映黎族题材的艺术力作。《黎族故事》以海南岛上黎族祖先传说为线,以四千多年前黎族先民渡海迁徙海南岛的情、景、梦为魂,通过歌、舞、诗、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了海南黎族人民自强不息、勇敢向上的精神。尤其是黎族先民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抒写了一曲黎族儿女勤劳、智慧、团结奋斗、开创
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遗”及其相关专业也在高校普遍开花。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非遗”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自2009年招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具备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经过五年的教学与实践,学院及全体
期刊
杭州师范大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之中存在着教学项目与师范类性质不符的问题。根据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体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中的具体规定,我国音乐教育师范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要在充分地掌握好音乐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掌握住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的探索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现行的高等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反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  衡州花鼓戏形成于清朝中后期,是衡阳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剧种,距今两百余年的历史。因与马灯、采茶、滩舞等民间小曲小调联系密切,故又称“花灯”、“地花鼓”、“衡剧”。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为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主要以三小戏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剧种形成以来,主要是以胡琴(竹筒子)、唢呐两种乐器伴奏,直到解放初期,由于全国各地方戏剧种异常活跃,相互借鉴、相
期刊
1、多元文化中的相异与自我定位  在解读旅美华裔画家涂志伟的艺术历程与其独特的新历史绘画之前,或许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他是如何适应美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新环境。  我们常说美国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他们承继了西欧民主开放的启蒙精神,始终在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维持自由民主、人本主义及公平竞争之多元开放的思想文化特质,加上美国独特的移民政策,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移民所带入五彩缤纷的外来文化,使美国
期刊
独立学院作为新机制、新模式、新运营体制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2014年6月止,全国独立学院达到300多所,其中30%以上的独立学院申办了音乐专业。钢琴学科作为音乐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音乐专业必不可少的学科组成部分,也是普及音乐教育,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模式基本沿用传统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或是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教学模式。而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期刊
安庆师范学院  视唱练耳的教学是一种即兴能力培养的教学,是一项强调实践性与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以感知音乐要素和积累听觉经验作为基础,将其潜在的音乐创造力以及表现力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与音乐素养得以提高。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要想学生能够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学习中表现出积极与主动,那
期刊
1、钢琴演奏中美学的本质  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颇有争论,在关于美学的本质问题中,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希腊唯心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圖曾经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个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没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对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他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实存在。”真正永恒的美是一种美的本质、理念,这种本
期刊
以数字化表达技术制作闽南民间剪纸动画,改进了传统剪纸动画的制作手段,提高了效率;拓展了区域民间剪纸动画的表现空间;实现了在剪纸效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传统剪纸动画无法实现的画面,并且数字化的剪纸动画在画面效果的表现上可以任意修改、编辑,通过虚拟的灯光和虚拟的摄像机使画面的整体效果更统一,降低了传统的制作工序,操作更具有紧密性。应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剪纸动画,极大丰富了剪纸动画的表现手段,改变了传统剪纸动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