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志伟的新历史绘画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io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多元文化中的相异与自我定位
  在解读旅美华裔画家涂志伟的艺术历程与其独特的新历史绘画之前,或许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他是如何适应美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新环境。
  我们常说美国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他们承继了西欧民主开放的启蒙精神,始终在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维持自由民主、人本主义及公平竞争之多元开放的思想文化特质,加上美国独特的移民政策,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移民所带入五彩缤纷的外来文化,使美国多元文化特色独步全球。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任何相异(difference)均是合理的,以相异为荣,坚持相异正是反映新的认知,仅存相异是不足的,还需要创造相异。华裔艺术家在美国异邦的经济大环境下,也许生活得相当辛苦,但在多元文化的趋向中,却相当乐观,至于在个人调适上,就要看各人“相异”与“自我”的造化了。
  涂志伟回忆初抵美国时的情景,他的生活很简单,近乎于可怜,但他追求艺术的精神是不朽的。令涂志伟感受最深的是,在美国没有钱就不能生活,如何创作?“我来美国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更不是为了过舒适的生活,而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艺术。在美国搞艺术,比在国内要困难得多,刚来到美国的时候,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都不适应,对艺术界的情况也不了解。当时我就想,在美国我的画如果不能养活我自己,我就回国去发展。”“在美国卖画不容易,做艺术家更不容易,美国是一个金钱的社会,没有钱就不能生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芝加哥画廊区看画,了解画廊区的情况时,我的心都冷了,画廊都在比较穷、破烂而又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人看画,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搞艺术呢?”
  在美国如果出现世人面前的是一位杰出画家,请不要过问他与前人有多少传承,与当代人有几许相似,而应当主要探究他对前辈人有多大的超越,对当代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出生中国粤北山村的涂志伟,他之能成为中国油画新星,美国油画的大师级人物,无疑地在承传了艺术的传统与借鉴他人的优点之余,更重要的即是他在美国多元文化中,树立了自我的风格。然而华裔艺术家在大千世界的美国,如何确立自己的艺术风貌,或者说如何定位自己的艺术,是艰苦的事情。与涂志伟相交二十年的友人宗鹰即表示过,在来美的中国艺术系留学生中,许多人只能以工养艺,而涂志伟是少有的以艺养艺的人。在来美的中国艺术家中,许多人失去自我,全盘西化,他是少见的执着地融西于中,拓展自我的人。在美国的华裔画家中,许多人多年以至终生望艺术殿堂兴叹,他是少有的快速施展才华在主流艺坛中展露头角。在美国主流画廊中,各种现代前卫风行,他是少有地在多种题材中突现中国现代和历史题材,而征服了美国欣赏者与收藏家。涂志伟于2002年参加在芝加哥举行的全美油画家大展中,荣获“大师级会员首奖”,并荣任全美油画家协会艺术评委主任。
  2、涂志伟艺术思维模式演化
  艺术家都无可避免“与时代同步”,他不可能避开环境、种族及时间三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艺术家可采取如下三种“与时代同步”的方法:一是他可以试着以传统艺术或文学的象征或譬喻,来表达他自身的那个时代的理想或渴望。二是他必须要与他自身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具体经验、事件及面貌,作一实际的接触,并作严谨、非理想化的表达。最后,他可以将”与时代同步”理解为领先时代或前卫派。
  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写实主义(Realism)运动的特质、结构及方法即开始分裂,而不再成为一个整体。像社会关怀或思想激进等特质,后来变本加厉成为社会写实派艺术的主导力量。而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强调的是个人情绪上的捉摸不定,而非科学性、客观性的感知,让我们见到在印象主义“自然乃情性之所见”的概念中,实蕴藏着某种主观论。印象派之后,艺术思维的方式被四个层次所取代,它们是人的有限性(finitud)、经验与先验(the empirical and the transcendental)的互证、我思与非思(the cogito and the unthought)、起源与历史等理论。这四种层次构成了现代思想的基本架构,此认识论上的四边形,虽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相辅相生。
  二十世纪后半叶,当代艺术在两岸华人地区不同程度现代化进程中,有了不同情况的发展。尽管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写实派(Socialist Realism)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性方面未予重视,反映在技术训练和创作形式上不够多元,但是其基本训练的系统化,使学生很快能掌握到前人累积的经验,仍是非常有用的造型基础训练。不过两岸华人当代艺术,在七○年代之后,由于大陆的改革开放及台湾的解严,艺术家已逐渐拥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自我反省,思考与批判,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更趋自由而多元化。而涂志伟即是在此现代化进程中表现杰出的华裔艺术家典范之一。
  2.1人类的有限性
  在现代思想中,事物被定位在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内,而人的存在附属于事物,人的存在与事物产生直接的联系。人的存在既然从属于物,物是有限的,因而人也是有限的。人如同物一样,有其历史的起源与终结;人因为劳动、生活、说话,因而人的存在必然不是永恒而超越的,他必定从这些与物的关系才能彰显出来。人的有限之存在由知识的实证性所预报或彰显,在现代思想中,人不再是独立于万物之外超然之存在,人只是生物之一,其生命是有限的,而且不能逃避生老病死的命运。在艺术与物的这一共存中,通过由再现所揭示的,是否正是現代艺术家的有限性。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中,艺术家的存在和造型艺术的存在从未能共存与相互连接,它们的不兼容乃是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十世纪末期即文革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画家,带着活跃的思维走进画坛。涂志伟的创作历程表明,他是有独立思考和有独特见解、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出生于广东翁源县六里镇贫困村的涂志伟,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生活有不少的了解和体验。他很早就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通过自学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又于一九七八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硕士研究生,师从四十年代留学美国的徐坚白教授,以及五○年代留学俄国的郭绍纲教授,并得到有坚实油画功力的尹国良、冯玉琪等老师的指导。当时在西方,写实油画在现代主义的激烈冲击下,西欧和美国许多美术学院已放弃对学生写实造型的训练,而片面强调观念和创意。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在内的中国各美术学院,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仍然坚持写实的油画教学,坚持练习素描造型和色彩训练,坚持写生和主题性创作。   涂志伟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崭露头角的艺术家,一九八○年,还在读广州美院研究所期间,他的油画作品《孩子》获广东青年美展一等奖,并入选全国青年美展。一九八五年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涂志伟的艺术视野不断拓展,经验逐步积累,写实技巧日趋成熟,在国内外各项展览也有杰出表现。尤其是涂志伟在经过八五美术新潮的洗礼和冲击,在经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接触之后,对自己确立的写实目标更具信心。
  2.2经验与先验
  在现代思想中,人类知识生产决定于形式,但此形式是经验的真实内容所彰显的。知识内容的本身即是人做为反思的范围,其获得来自一系列对事物的划分或分割。经验世界是人判断事理的基础,此基础所建立起的法则又是判断的客观标准。在面对实际的经验分析时,现代艺术家设法把自然的客观性与通过感觉所勾勒出来的经验连接起来,亦即把一种文化的历史与语言连接起来。因此,这种思考方式可以说是艺术家们为了要衬托出个人的经验与先验之间的距离,而所做的努力。现代艺术所依赖的造型符号使得经验与先验保持分离,但又同时保持相关,这种造型符号在性质上属于准感觉和准辩证法,其功能在把肉体的经验和文化的经验连接起来。
  一九八七年,涂志伟来到美国中西部的爱荷华州德瑞克大学(Drake University)继续深造。他在美国认真了解当代西方美术现况,研究博物馆中收藏的历代大师的杰作和现代艺术,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技巧,同时还要克服包括语言在内的许多困难。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学习期间,他也开始暗中思忖和比较,当代中西画家的写实水平与能力,认识到当代中国写实油画和他自己艺术的优缺点,意识到应该在西方古典写实技巧与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结合上发掘自己的潜能。大环境给涂志伟这一代以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广阔的国际空间展现才华。在美国画坛,涂志伟以坚实的素描根基与过人的油画技巧在异国开疆辟土,成功地将中国丰沛的文化底蕴与神秘色彩,藉由西方媒材及技巧的创新征服了美国画坛。
  2.3自我与非我
  现代思想询问的是我思如何能处于非思的形式之中,艺术家既要思考造型艺术的存在,又要思考个人生命的存在。这是现代艺术家不同于古典时期艺术思维之处。在古典时期的艺术再现中,艺术家个人生命是隐敝的,他的存在屈从于他所使用的造型语言之下,在思考再现物的世界时,艺术家与他的非思,是界限分明的。但在现代艺术里,艺术家总是在创作之际,思考着要如何连接、表明和释放那些足以表现它个人的存在之语言或概念,换言之,他试图将他的我思与非思串联在一起。既要再现物的表象,又要再现艺术家个人的存在,这便是现代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
  涂志伟的作品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非常能够掌握人物的眼神,他的眼神总是充满感情和力量。他的人像画不但娴熟于形式、色彩、光线,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了心灵的追索。早年,涂志伟曾到过西藏旅行与写生,为他奠定了写实风格的基础。至于后来作品所以吸引人,主要是由传神走向蕴含深厚的人生意识。像他一九九四年所作的《新娘》所传达给观众的,是低垂眼神里的羞怯、低吟、欲言又止,飘扬在浩繁精细头饰下的,是同样复杂的心情。此外,他的风景与静物的描绘也是如此,令画面的色彩效果饱和、结实、有力。涂志伟的硕士论文,即论及如何利用明暗的对比法来加强色彩的冷暖对比,使画面达到最有表现力的效果。在他熟悉的形式外,涂志伟也尝试过抽象和超现实。他也曾极力在营造从梦幻的情景里,表达出人体灵魂的脉络。
  2.4起源与历史
  时间是人类所定出的思考模式之一。物并无记忆,但人类有记忆的本能。人类以自身的经验建立起物的时间表(年代学),此举乃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建构人的记忆之确定性。时间表提供人类思考经验的过程,但对现代人而言,时间本身并非仅仅是一张平面光滑的图表而已,它也具有自身的生命,有其起点和终点。事物的起源必得仰赖人的记忆。但因物的起源在宇宙开始时便以存在,以物为中心点,成为建构起源的工具,寻找人的起源已成为现代人的一大问题,亦即,以时间系列建构一个永远不存在起源点的起源故事,起源永远只能在思想中存在。因此,其起源永远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它的不确定性已成为现代人思考上的焦虑来源,这是因为人必须从生命、自然、历史等,找到认同。
  涂志伟是抱着坚定的决心深入美国写实主义画坛的,并能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具体地说,他的作品从取材到表现语言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用恰当的方式得到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接受。涂志伟在实践中意识到,既然艺术语言是世界性的,好的艺术必然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艺术和普世的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性既然是共通的,各民族的审美趣味在本质上也应该是一致的,只是表达的手段有所不同。既使表达手段也可以通过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互相借镜和吸取经验的目的。基于此种认识,涂志伟满怀信心地进行新的探索,经过反复思维,他决定从中国历史中汲取题材入手,进行艺术创作的突破。
  3、俆志伟的新历史绘画
  以历史绘画做为一种艺术类型,到了二十世纪其价值与意义以成问题,而神话与文学正是此风格的主要趋向,在二十世纪此类艺术如果没有带点讽刺、诙谐或解构的意图,是难以生存的。这也就是說现代艺术正试图避免图解式的表达方式,因为在一个讯息充斥的时代,直陈明述的观念已不为大家所接受,而商业化与政治宣传也使得视觉描述的语言逐渐退化,尤其自弗罗伊德学说出现之后,不管是古代的神话或是现代的广告,我们的潜意识认知已使我们变成了极敏锐的讯号辨识者。像德尔沃(Paul Delvaux)以超现实的手法来使历史绘画问题化,可以说是他对二十世纪艺术最特别的贡献。
  涂志伟的新历史绘画,既使有些作品如《司马迁》、《七步诗》、《虞姬舞剑》、《文成公主》、《昭君叙汉》等,与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但他并非仅仅是图解历史,而是通过高大的空间结构和繁杂丰富的道具细节,以及对主体人物的刻意描绘,营造了一出由画家充任导演的历史活剧,制造出戏剧性的情境、张力和精神冲突。同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非那些津津于病态、孱弱的古典美女,他笔下的女性却是如此的自信、美丽、善良、健康,甚至充满了现代女性的品格特质。如今描绘历史并非是要被历史所拘,画家必须从具体的历史情态中抽身出来,去关注表现那些永恒的精神命题。在具体的创作中,涂志伟擅于结合美术发展的新观念,综合美术诸流派的新成就,进而形成符合当代审美特点,展现当代审美特征的新绘画形式语言,并在造型、色彩、结构、空间、笔触等诸方面推陈出新。
  从八○年代起,他陆续完成下列巨幅:《宫女案》、《悲歌》、《势如破竹》、《沙场》、《司马迁》、《七步诗》、《唐代乐舞》、《虞姬舞剑》、《乐舞升平》、《反弹琵琶》、《博大与和谐》、《风吹仙袂歌舞醉》、《昭君叙汉》、《贵妃醉酒》、《敦煌乐舞》、《公主文成》、《肢体语言》。组画:《手,木筏,黄河》、《背,长城,月亮》、《头,书卷,大坑》、《脚,兵马,大地》、《舞乐,编钟,古音》等,这当中又以描绘三国时代曹丕与曹植阋墙的《七部诗》评价最高。说到敦煌壁画,涂志伟有特别的感情,八○年他到敦煌考察,临摹了不少石窟壁画。他的《反弹琵琶》、《唐代乐舞》就是根据他对敦煌壁画以及古代历史文物的研究而创作出来的宏大歌舞场面,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宫廷盛会的情景。从他近作《芙蓉舞影将进酒》中,也可以窥见画家在结构布局、人物刻划上更加细腻周全,这应是近年来默默重回美术学院潜心于模特儿写生,经过反刍后的全新体悟。在新作《肢体语言》的组画中,他越来越关注中国历史上带有点悲剧性的事件,越来越关注劳动人民的遭遇和命运。
  总之,涂志伟善于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融合中西文化艺术的心得,通过取材中国历史和吸收写意技巧赋予写实油画以新的精神,他的历史画不论写悲剧性场面或是描绘欢乐性的歌舞景象,都透露着一种人本精神与新人文主义气息。他那扎实的美学技巧所创作出来的造型、气韵与动感令人印象深刻,诚如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雪柔·史密斯所言:”我花很多时间在芝加哥美术馆去观察林布兰、米开朗基罗及沙金特的画,不过我很欣慰的是,这些大师如今已后继有人。”
其他文献
中国昆曲是2001年入选世界非遗首批项目的榜首。对世界对中国的非遗传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申遗成功十余年来,全国各昆剧院团为传承濒临衰落的昆曲艺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传承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张协状元》、《玉簪记》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湘昆也先后传承了《彩楼记》、《荆钗记》、《白兔记》等特色剧目。昆曲的传承从此开启了中国抢救挖掘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新局面,中华大地非遗项
期刊
浙江理工大学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幼教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发,充分肯定了高素质幼师在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高学历、高素养的幼儿园师资培养基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音乐教学作为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  志华君《自画》诗云:“人到壮年不见壮,仕至七品少乌纱。半生写戏不做戏,两本薄书慰年华。”样子不免谦恭、拘谨,内里倒也颇显风骨、极尽苍凉:为了戏剧,我们卑微地活着;为了戏剧,我们尊严地活着。  “两本薄书”,即2002年出版的《周志华喜剧选》和2012年出版的《县长与老板》,收录作者从艺30年来的大戏、小品、曲艺等戏曲剧本代表作。30年戏曲创作,让人看到的是艰辛和不易———和当代中
期刊
1、  观看电视剧《叶问》的心情,如同当年观看《亮剑》的体验类似。在《亮剑》之前,我以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达到此类题材的巅峰水准,它以新的历史观和美学观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共产党人形象,他既正直勇敢,而又倔强霸气,在正与倔之间建立了颇为传奇而又充满人性深度的有机人物性格。它又是一部共和国的“野史”以及家庭“秘史",许多观众都从中找到了自己家庭的历史和人物“影子”,替代性地实现了对于自己家庭的史
期刊
厦门大学  1、天才爵士音乐家的炼成  亚瑟·阿特·塔图姆(Arthur Art Tatum, Jr.)美国爵士乐钢琴家、作曲家。于1909年10月13日生于美国中东部俄亥俄州的托莱多。不幸的是,塔图姆从婴儿时期便罹患白内障,致其一眼失明,借助一些外科手术他的视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不过在1930年其20岁时被人袭击,再度使其视力退化。  塔图姆自小就有绝对的音乐天赋,他凭借耳朵听来的旋律学习和
期刊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长期生活作息习惯下所形成的一种惯性化的内容,其并非是官方文化或是正式意义上的风俗内容,其更加的接地气,更加符合人们生活中的各类需求,是一种民间色彩的风俗内容。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他们孕育和滋养了我们,像血液一样养育着一方人
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  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是海南省歌舞团继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黄道婆》成功创作并取得优异成就之后,又一部反映黎族题材的艺术力作。《黎族故事》以海南岛上黎族祖先传说为线,以四千多年前黎族先民渡海迁徙海南岛的情、景、梦为魂,通过歌、舞、诗、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了海南黎族人民自强不息、勇敢向上的精神。尤其是黎族先民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抒写了一曲黎族儿女勤劳、智慧、团结奋斗、开创
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遗”及其相关专业也在高校普遍开花。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非遗”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自2009年招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具备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经过五年的教学与实践,学院及全体
期刊
杭州师范大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之中存在着教学项目与师范类性质不符的问题。根据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体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中的具体规定,我国音乐教育师范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要在充分地掌握好音乐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掌握住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的探索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现行的高等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反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  衡州花鼓戏形成于清朝中后期,是衡阳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剧种,距今两百余年的历史。因与马灯、采茶、滩舞等民间小曲小调联系密切,故又称“花灯”、“地花鼓”、“衡剧”。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为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主要以三小戏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剧种形成以来,主要是以胡琴(竹筒子)、唢呐两种乐器伴奏,直到解放初期,由于全国各地方戏剧种异常活跃,相互借鉴、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