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非遗”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遗”及其相关专业也在高校普遍开花。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非遗”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自2009年招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具备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经过五年的教学与实践,学院及全体老师对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任务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在高校“非遗”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涵盖的内容包括: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公约进一步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内容,其“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结合以上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且具有活态传承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十分丰富,基于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不应只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应当与实践密切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共举,正如有学者所言:“直接参与实践和体验是研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基于这样的特点,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问题讨论。”也正是从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出发,南京艺术学院“非遗”专业的教学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技艺实践;二、田野调查实践;三、社会服务实践,以下逐一阐释。
  技艺实践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为延续方式,注重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与见证,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表演形式,都代表着人类在某一方面所取得的独特成就,蕴含着人类文化精神和创造智慧。因此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中,技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掌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技艺,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会中华造物技术思想及其文化内涵,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首先需要传承者从主观上体认(学习)到相应的技艺、技巧,通过主体的演化,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后才可以谈得上传承和延续。南京艺术学院“非遗”专业重视技艺实践的教学,将《艺术技能》作为专业必修课,纳入教学体系,具体体现在:1、结合本校资源,设有《古琴艺术》、《传拓技艺》等非遗课程,由专业教师教学、讲解,结合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古琴艺术》课程中,教授古琴演奏技艺、技巧外,还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古琴工厂与博物馆,邀请古琴名家弹奏、讲解等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琴制作工艺、过程及其历史文化和艺术,教学中注意多层面知识的传输,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其既会弹琴,又懂古琴的内涵。再如在《传拓技艺》的课程教学中,该专业不仅编印教学实践教材,举办作品展,还组织学生赴苏州碑刻博物馆、南京江宁杨柳村等地开展传拓技艺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结合本地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教授传统技艺。如学院联合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邀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玲玲、曹真荣分别为学生们传授南京白局的说唱技法和秦淮灯彩的制作技艺。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们掌握南京白局说唱的主要技巧和秦淮灯彩制作的主要技术,从中挖掘和发现人才,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此外,学院还利用本地资源,通过邀请南京博物院、江苏昆剧院等文化单位的“非遗”保护专家、传承人举办讲座、论坛,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提高“非遗”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如在学院开设的文人素质名师课《昆曲演唱与赏析》中,邀请到江苏昆剧院柯军院长、李鸿良副院长授课、讲演,以及苏昆优秀青年演员的示范演出。昆曲专家们精彩的演绎、讲授,使学生对昆曲的不同角色、扮相、身段、唱腔、技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们专业的学习注入了深厚的养料。
  田野调查实践方面:在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技艺传授的同时,培养其田野调查的实践能力。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诸如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等各个方面,而田野调查是这一切工作的基础。通过田野调查,锻炼学生普查、记录、绘图、访谈、统计、撰写等技能,是“非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南京艺术学院“非遗”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田野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专业实践中融入此环节。如在《中国民俗学》课程中,教师安排课时,带领学生开展南京老城南走访调研活动,具体内容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4人),确定调查主题,围绕南京老城南的地名、建筑、民俗、传统技艺等方面展开调查,包括对居民的问卷、访谈,对实物、活动的摄像摄影等,学生们分工协作,最后撰写调研报告,课堂上各组交流调研心得。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田野调查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在学生专业实践方面,学院携手地方文化馆、博物馆等,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调研活动中。如联合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的南京鼓楼区历史文化街巷的调查。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实地考察了鼓楼区的街巷及其现存文物古迹,拍摄了大量的图像资料,对长期居住的老人进行采访,收集了很多关于历史文化街巷的民风民俗传说等史料,填补了部分街巷在文献记载上的空白,形成了丰富、可贵的调查材料。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学以致用,也锻炼了综合能力。
  社会服务实践方面:社会服务实践是指把社会服务应用到高校“非遗”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其教育更多地建立在学生直接的印象和切身的感受的基础上”,重视“做”中学的教学过程。而社会服务是在真实的服务情境中开展,学生面对真实的人群和各种事务,其积极主动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学业水平、服务技能得到了提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社会服务是“非遗”专业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南京艺术学院“非遗”专业在实践教学建设中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如学院与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联合举办“金陵记忆———探寻南京的文化遗产”系列展览活动,主要由学生自主发起和组织。在展览筹备和举办的过程中,学生们收集素材、整理资料、制作图版、撰写文稿、担任讲解员,全情投入,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升。学院还结合“非遗”专业特点,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送去精神食粮。如学院联合南京市鼓楼区江东街道,举办“声音里的南京———南京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活动从筹备到呈现,历时5个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策划、宣传、外联、协调、编创等工作,从声音的视角,以声音的形式,展示南京传统文化。这些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学生的项目策划、管理、执行等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艺术院校在此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和研究上,更体现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将“非遗”技艺实践纳入教学体系,通过田野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实践,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将不断总结经验,整理教学成果,探索教學途径,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扎实理论、较强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1、“技”与“戏”的基本定义  戏曲舞台上的“戏”,虽然在概念上比较宽泛,但它一般指的是舞台剧本当中所包括的规定情境、人物行动、思想感情等一系列故事内容。  戏曲舞台上的“技”,概念也很宽泛,戏曲中的各个部门都有它独有的技术含量,例如舞美、乐队、表演。本文指的是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即常说的“四功”、“五法”这些表演技法。  2、“戏技合一”是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  戏
期刊
1、为心中的湖湘英雄初创湘剧《谭嗣同》  谭嗣同,湖南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变法革命家,著有《仁学》等。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必须发展民族工商业,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废科举,办学堂,开矿藏,修铁路,改官制”等一系列维新变法主张。他变法失败后被杀,刑前高呼“我白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与杨锐等并称“戊戌六君子”。  
期刊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些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民族特征,其在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华夏文明的每一个历史的篇章中都会有民族艺术所记忆的深深烙印。在我国陕西的关中及陕北地区流行比较广泛的就是秦腔和陕北民歌,秦腔和陕北民歌有效的反应了我国传统文化,将秦腔和陕北民歌以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有效的增加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传承下去。  1.秦腔与陕北民
期刊
中国昆曲是2001年入选世界非遗首批项目的榜首。对世界对中国的非遗传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申遗成功十余年来,全国各昆剧院团为传承濒临衰落的昆曲艺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传承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张协状元》、《玉簪记》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湘昆也先后传承了《彩楼记》、《荆钗记》、《白兔记》等特色剧目。昆曲的传承从此开启了中国抢救挖掘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新局面,中华大地非遗项
期刊
浙江理工大学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幼教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发,充分肯定了高素质幼师在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高学历、高素养的幼儿园师资培养基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音乐教学作为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  志华君《自画》诗云:“人到壮年不见壮,仕至七品少乌纱。半生写戏不做戏,两本薄书慰年华。”样子不免谦恭、拘谨,内里倒也颇显风骨、极尽苍凉:为了戏剧,我们卑微地活着;为了戏剧,我们尊严地活着。  “两本薄书”,即2002年出版的《周志华喜剧选》和2012年出版的《县长与老板》,收录作者从艺30年来的大戏、小品、曲艺等戏曲剧本代表作。30年戏曲创作,让人看到的是艰辛和不易———和当代中
期刊
1、  观看电视剧《叶问》的心情,如同当年观看《亮剑》的体验类似。在《亮剑》之前,我以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达到此类题材的巅峰水准,它以新的历史观和美学观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共产党人形象,他既正直勇敢,而又倔强霸气,在正与倔之间建立了颇为传奇而又充满人性深度的有机人物性格。它又是一部共和国的“野史”以及家庭“秘史",许多观众都从中找到了自己家庭的历史和人物“影子”,替代性地实现了对于自己家庭的史
期刊
厦门大学  1、天才爵士音乐家的炼成  亚瑟·阿特·塔图姆(Arthur Art Tatum, Jr.)美国爵士乐钢琴家、作曲家。于1909年10月13日生于美国中东部俄亥俄州的托莱多。不幸的是,塔图姆从婴儿时期便罹患白内障,致其一眼失明,借助一些外科手术他的视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不过在1930年其20岁时被人袭击,再度使其视力退化。  塔图姆自小就有绝对的音乐天赋,他凭借耳朵听来的旋律学习和
期刊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长期生活作息习惯下所形成的一种惯性化的内容,其并非是官方文化或是正式意义上的风俗内容,其更加的接地气,更加符合人们生活中的各类需求,是一种民间色彩的风俗内容。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他们孕育和滋养了我们,像血液一样养育着一方人
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  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是海南省歌舞团继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黄道婆》成功创作并取得优异成就之后,又一部反映黎族题材的艺术力作。《黎族故事》以海南岛上黎族祖先传说为线,以四千多年前黎族先民渡海迁徙海南岛的情、景、梦为魂,通过歌、舞、诗、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了海南黎族人民自强不息、勇敢向上的精神。尤其是黎族先民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抒写了一曲黎族儿女勤劳、智慧、团结奋斗、开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