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巧与嬉闹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的台湾剧场,样貌复杂多变,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喧哗中,“人的失魂”的问题尖锐且急待解决。而率先打破这一黑暗、朦胧地带的,正是台湾小剧场历史中的“实验剧展”,在戏剧史中,金士杰先生也带著其编导创作的《荷珠新配》也走上了台湾第一届“实验剧展”的历史舞台。
  本文从文本创作的角度分析《荷珠新配》剧本的主题选择与角色的身份认同,希望从而了解剧作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实验剧场;荷珠新配;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荷珠新配》的成功首演,才打破了当时台湾舞台剧表演的固有形式,使之成为开启台湾实验剧展的一把钥匙,被台湾媒体称为“台湾小剧场运动的发端”。确实《荷珠新配》的剧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金士杰先生的原创,而是源自中国京戏《荷珠配》,1962年时老舍以其为基础,将其改编为现代话剧《荷珠配:六场话剧》。直至1980年,“兰陵剧场”的主持人卓明提议将其改编成实验剧,经过集体构思后,最终由金士杰执笔,将剧中的人物时空转换为当代台北现象,改编成了五幕剧《荷珠新配》,并在接下来三年内连演33场,大获好评。由此可见戏剧剧本对文学创作的改编和再创作,也是促使传统经典文本再放异彩的有效途径。
  细读剧本文本上,可以读得《荷珠新配》是一篇颇有黑色幽默意味的喜剧故事。剧作家刻意将故事背景避开了大开大合的时代洪流,而是把视角对准了社会浮华背后的“小人物”——在酒店里陪酒卖笑的小姐荷珠。故事从她邂逅了一名大富商的司机开始,讲述了司机假扮富商勾引荷珠,而荷珠被利益蒙蔽,看上了富商的财产,并在得知富商有位失散多年的女儿后,就想出看假扮富商女儿与其“骨肉相认”的戏码。最终,天不遂人愿,富商不幸破产了,所有人的巧思心机的如意算盘统统落空,就如同镜中水月一般,可望不可即。剧作家庄词谐用,大词小用,竭力使戏剧语言夸张变形,具有浓烈喜剧感的调侃味道。可以说,整部剧作嘲弄讽刺小人物的虚情假意,常常与人情味交织在一起,构成夸张调侃意味浓重,嬉笑而不怒骂的喜剧风格。
  乍看之下,故事主题的选取区间仿佛只是限定在社会底层男女小情小爱的互相欺骗之上,但是抛去这层由金钱 ,爱情,利益所拼凑的外衣,这部戏剧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旧社会在浮华生活的背后底层人物不能整掌控个人命运的反思和抗争。正如金士杰本人所说,他写这出戏,是想讽刺当时台湾社会暴发户遍地,纸醉金迷的社会风气:“一群骗子以假面互相作弄耍诈,这种面具的感觉打动了我。我那时还是愤青,觉得社会上的人都戴减一张面具,人人都有发财梦,我就借此调侃了当下的大环境。”想来,也正是这种毫不掩饰,直面痛点的“调侃”,才让《荷珠新配》打破台湾当代剧场的冷寂,以“贴近台湾生活经验”和夸张调侃,嬉笑而不怒骂的喜剧风格,成功地将台湾当代戏剧推向大众视野,成为80年代台湾蓬勃兴起的小剧场运动的潮头。
  《荷珠新配》的改编依旧沿用了《荷珠配》对身份颠倒引发人情富贵的讽刺、批判的创作思路。金士杰将这一精髓移植到当代世俗故事中,使用现实化和通俗化的改编方法,将原作中“后院私赠、落水遇救、冒名替婚”一系列奇遇改为一出闹剧式“认亲”的现代传奇,将婚姻的等待和确认变成父女的重逢与证实,“二女配一男”成为了“一女逢二父”,比之原作更加充满偶然性和荒诞性。如果说《荷珠配》的情节核心是“荷珠冒名金凤”,那么《荷珠新配》的核心则是“荷珠就是金凤”,这一“身份问题”的讨论看似是剧作的核心问题,但实际上又是表征的,无论是原作还是新作,探讨的都是“身份”而引发的世态炎凉,人情富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荷珠新配》显得更加迫切和焦虑,事实上剧情发展的最后,“身份”已然无法决定“资本”,反倒是“资本”架构“身份”。
  这一对台北现代社会的镜像式隐喻,按照卢卡奇的“异化论”来看,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导致的必然后果,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披上了“物——物”关系的外衣。台湾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的变化,台北一夜之间成为“最有钱的城市”,然而传统农业社会价值观的瓦解,使人们无法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找到“身份”的定位,内心逐渐出现失衡状态,而《荷珠新配》所映射的,恰好是这种“资本”条件下异化的“身份”问题。剧中人物的“寻亲”行為无一不是以“资本”为转移,由“金钱”主导的“身份”关系产生了人性的“异化”,人物与其说在寻亲,实践上更像是一种权色交易,“身份”最终让位于“资本”。
  比起原作《荷珠配》而言,《荷珠新配》充满了更多的偶然性,在一系列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闹剧里,每个人都在作假,不断用出尔反尔来否定自己。这一点特点让人想起萨特在《墙》中描述的那个本想误导敌人,但却碰巧出卖了战友的“我”。这与《荷珠新配》中荷珠冒充金凤弄假成真,齐妻谎称公司破产为实如出一辙,不得不说,金士杰的确借鉴了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观。在萨特看来“生与死只有一墙之隔,存在与虚无也只有一墙之隔。人生充满意外,今日不知明日事。”在这种“奇巧”而又“嬉闹”的戏剧,在热热闹闹的开怀笑声中“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它所嘲笑和讽喻的对象不一定是人之恶,而是人之丑,将浓烈的嘲讽与淡淡的人情味交织在一起,由此构成了《荷珠新配》的夸张调侃,嬉笑而不怒骂的喜剧风格。
其他文献
摘 要:《朗读者》通过讲述前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与少年米夏的不伦之恋以及对汉娜的审判的故事,展现了两代人对战争罪责的反思,揭示了大屠杀与汉娜等普通人身上“平庸的恶”的联系。本文认为,之所以犯下大屠杀这样的滔天大罪,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普通人的不思想、不判断、盲目服从——即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平庸的恶”。而要战胜这种“平庸的恶”,需要诉诸思考。  关键词:反思;历史;个体;平庸的恶  作者简介:朱茜
摘 要:德·赫·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全国规模的工业化进程中,他看到了工业文明对大自然和人性的破坏与戕害。他的短篇小说《请买票》则清晰地体现了他的中心思想。笔者从自然社会的失衡、人性的失衡和两性关系的失衡这三个角度来浅析劳伦斯在这篇小说中所要表达的工业文明引发的失衡。  关键词:劳伦斯;请买票;工业文明;失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系统形式有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生理属性-物理属性-心理属性。所以心理属性成为语音的重要属性,有其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泰语为例,从人们对声音形象的辨识与偏好、泰语初学者和泰语母语者的交谈体验两个角度对语音的心理属性进行浅析。  关键词:语音的心理属性;音质;音位对立与互补  作者简介:吴霄霄(1991.3-),女,漢,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泰国文
摘 要:本文以海涅的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为例分析了海涅作品中的犹太性。海涅作为曾经改宗的犹太人在后期仍回归了犹太教。犹太教对其作品的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选取了《巴赫拉赫的拉比》中对犹太性饮食仪式、祷告仪式和朗诵仪式等三个方面的反应和体现,试图对海涅与犹太教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涅;犹太教;巴赫拉赫的拉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摘 要:中国人的礼玉文化,其实从周朝时期就开始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玉石文化情有独钟,诗书世家、钟鸣鼎食,对于玉器尤为喜爱,人们认为玉器就和君子一样,是品质高洁的中国传统宝石。将玉石作为各种饰物装饰人们的生活,中国人习惯用不同材质的玉料制作玉石印章,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也许的习俗之一。本文希望对于元明清时代的玉雕印章进行简单描述,从而管窥古典玉雕印章之美。  关键词:元明清;玉雕;印章;赏读  作
摘 要:当我们仔细去探讨分析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纪录片的方式的时候,这两种方式给我们的都是一种自由和开放的一种态度,并运用了这种态度帮助我们捕捉社会生活中细小的片段,并在美学和理论技巧上都带有一些对方自己原创的精神。《人间世》这部纪录片就是把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融合了起来,坚守了直接电影的客观与真实。跟随着纪录片的镜头,让观众直接和医院、医生、病人面对面,在镜头里观众看到了绝望、欣喜、看到了生命的脆弱
摘 要:通过分析王祥夫的短篇小说《金色琉璃》的结构艺术、语言艺术和人物塑造艺术,感受作者对情感和细节的描摹,体味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生活的真谛,领悟人性的光辉与温情。  关键词:细节描写;人物塑造;母爱;家庭  作者简介:宋伟唯(1996.7-),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中西比较文学起步晚、起点低,正值发展上升期,遭遇了欧美学界一边倒的“比较文学将死”论,宣称比较文学终将消亡。然而,斯皮瓦克在《学科之死》一书中“打破语言界限和区域界限”的想法与中国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发展步伐不谋而合,即,将中国五千年文明与传统文化和比较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结合起来,打破民族、国家、语言和学科等领域的界限,找准自身的学科定位,破除“文化霸权主义”壁垒,实现“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好期
摘 要:1933年,端木蕻良的处女作《科尔沁旗草原》出世,一部史诗性的巨作在文坛上掀起热浪。继而在1942年,端木蕻良又写他热恋回忆作品《初吻》。这两篇都不约而同勾勒出了男权话语下失语的女性。如《科尔沁旗草原》中二十三婶、《初吻》中灵姨。不管是作为上层贵妇还是宠妇情人,在作者男性视角下,尽管给予了她们同情却都未逃脱出失语女性的悲剧。  关键词:端木蕻良,男权话语,失语的女性,二十三婶,灵姨  作者
摘 要:茹志鹃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不久,茅盾就高度评价其“清新俊逸”的风格和精密的艺术手法。[1]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百合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倍受争议,直到后代评论家反复研读,它才逐渐被奉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关键词:文学评论;艺术审美;政治  作者简介:陆韵(1995.11-),女,汉,江苏省无锡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