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责的反思和个体的救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者》通过讲述前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与少年米夏的不伦之恋以及对汉娜的审判的故事,展现了两代人对战争罪责的反思,揭示了大屠杀与汉娜等普通人身上“平庸的恶”的联系。本文认为,之所以犯下大屠杀这样的滔天大罪,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普通人的不思想、不判断、盲目服从——即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平庸的恶”。而要战胜这种“平庸的恶”,需要诉诸思考。
  关键词:反思;历史;个体;平庸的恶
  作者简介:朱茜(1986.4-),女,汉,浙江台州人,硕士,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助教,研究方向:西方宗教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一、战后反思
  《朗读者》讲述了二战结束后不久一个德国少年米夏与一个曾经的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的不伦之恋的故事。在这场不伦之恋的外衣下面展示的是战后两代人对历史的反思。
  在小说法庭审理部分,通过审判者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人员和施害者汉娜及她的同事等被告的言行举止,表现了这些战争一代对历史的反思。对汉娜等纳粹战犯的法庭审理中,可以看出,这场审判毫无公正可言。法官和律师等人所代表的本该是公平正义,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只是想通过合法的途径将被告送进监狱,给这场集体犯下的罪行找几个替罪羊,只是为了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对于历史,对于犯下的罪行,汉娜的同事们一点反思之意也没有。即便是汉娜,虽然她承认了对她的指控,但是汉娜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责,没有反思过历史。文本中战后一代对历史的反思主要体现在米夏及其同学身上。以米夏和其同学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负罪与羞耻中成长起来,因为父辈们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两代人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年轻一代仅仅关注历史中那些确凿无疑的犯罪事实,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反思的目的只是要给父辈们定罪,把他们暴露在羞耻之下,为战争的罪责找出承担者。
  二、人性的丧失
  (一)平庸的恶
  “恶的平庸”这一概念是犹太裔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针对大屠杀中普通人身上体现的恶提出来的。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阿伦特早就阐释了“根本恶”的观点,她认为大屠杀中所体现的恶是不能用贪婪、自私、卑劣、怯懦等人类的罪恶动机来解释的。然而,1961年阿伦特参加了针对纳粹头目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审判后,她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在审判中,她看到了那个玻璃亭中的男子,她感觉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一点也不粗野,他既不阴险狡诈,也不凶残蠻横,恐怕他除了对自己的升职比较热衷外,没有其他任何的作恶动机。于是,阿伦特洞察到艾希曼完全不明白自己做的事是什么样的事,他也不愚蠢,而是完全没有思想,正是这种无思使他成为大屠杀时期最大犯罪者之一。由此,阿伦特提出了“恶的平庸”这一概念,她认为大屠杀中的恶不是“根本的”而是“平庸的”。“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思考要达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何况涉及恶的瞬间,因为那里什么也没有,带来思考的挫折感。这就是恶的‘平庸’”。[1]
  (二)《朗读者》中“平庸的恶”
  汉娜作为《朗读者》故事的主人公,她不是一个恶魔,而是一个典型的普通人。从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出生在赫尔曼市,曾在柏林西门子公司做过女工,二十一岁时加入了党卫队,成了集中营看守,战后她挨过所有能干的工作,她没有家庭,没有亲戚朋友,可以说她就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人。从她与米夏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善良的人,在纳粹统治时期做出了让人大失所望的举动。在参加了对汉娜的法庭审判后,米夏对这个曾经深爱的女人在法庭上的回答简直无法理解。他决定去死亡营地寻找事实。为什么人能够做出那么恐怖的事情?在路上司机告诉了他答案:刽子手和这些受害者没有任何仇恨,杀死他们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是的,在集中营汉娜心安理得的挑选着囚犯,在教堂着火中,她因为秩序、职责而任由囚犯被火烧死。她不会有负罪的感觉,因为这是她的工作。
  三、人性的复苏与启示
  在《朗读者》的故事中可以说朗读是一直伴随着汉娜的,直到汉娜自杀。当汉娜是集中营看守时,她让体弱的女囚为她朗读。战争结束后,朗读成了米夏与汉娜约会时的常规节目。而且在汉娜入狱之后,米夏也一直通过录音机为汉娜朗读。通过朗读,汉娜学会了读写,通过朗读汉娜开始反思历史、反省自我,因为在朗读中汉娜展开了各种思考。
  阿伦特提出“平庸的恶”后,她主张思考能产生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要战胜“平庸的恶”需要诉诸思维,与自我进行对话。因为思考可以让人面对邪恶时找到内心的良知,产生抗恶的力量。和阿伦特的主张一样,施林克在小说中用朗读作为拯救汉娜灵魂的方法。朗读中人们会产生思考,最终是思考使汉娜得到真正的反思和良心的觉醒。
  故事中“朗读”贯穿文本始末,作者用朗读唤醒了汉娜沉睡的思想。自我朗读中,她在思考历史,思考自己的罪责,思考自己所犯下的“平庸的恶”。思考使她有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她认识到个体的道德责任。于是在即将出狱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杀,因为她要为集体犯下的罪行负责。即使她死了,可是思考使她的灵魂得到救赎,人性得以复苏。
  注释:
  [1][美]汉娜·阿倫特等.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158.
  参考文献:
  [1][美]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2][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王寅丽.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寇芙蓉.历史与现实之间——《朗读者》与“平庸的恶”[D].海南:海南大学,2011.
  [5]鲁仁.德国百年行迹[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6][德]施林克.朗读者[M].钱定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哈代笔下苔丝形象是道德冲突下的悲剧反应。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是英国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贫富差距加大,阶级分化严重。本文从伦理学视角下,把功利主义道德观与义务论作为方法论,试图以不同角度比较分析苔丝在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度过了悲惨的一生,“一个纯洁的女人”怎样走向毁灭。功利主义道德观追求个人道德自由和最大幸福的结果与行为本身,而义务论立足于全社会人民群众利益动机。  
摘 要:晚明,陆王心学占据其文化宗主地位,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自由。汤显祖深受影响,抨击传统礼教,尤其在关注男女恋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他的《牡丹亭》创作于这一时期,通过塑造杜丽娘爱自然、爱自由、爱生命的反封建反传统的女性形象,为后世展示了他的“至情论”思想,极具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意义,但从与陆王心学主张的众多契合之中,也存在着些许矛盾,这关乎作者自身局限,更关乎时代束缚。  关键
摘 要:所谓修辞活动,就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对语言进行加工提炼的一种活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最佳位置,使表达更加生动,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对方文山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其修辞方法的使用,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歌词的语义内涵。  关键词:方文山;音乐作品;修辞;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张凡(1993-),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语言学及
摘 要: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路瓦栽先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背后,这个平凡的小人物却是不可小觑的。他虽不解风情,却质朴无华;虽不富裕,却诚实守信;虽不受关爱,却体贴执着。正是有着如此大男人的宽广情怀,才帮助了玛蒂尔德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关键词:路瓦栽;质朴;诚实;执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下却出现了个体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和其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仅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哲学等领域,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将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研究对象,从作品体现的异化劳动着眼,具体论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关键词:《变形记》;异化劳动;劳动活动;类本质;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通过对吕敬人先生书籍装帧作品的剖析,来研究如何升华书籍装帧的整体,内在和物化的整个过程,进而使人与书进行更好地沟通,达到和谐。  关键词:人与书;沟通;吕敬人  作者简介:王蔷(1993-),女,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唱、喊、叫
民国初年,老百姓有一句俗语描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受欢迎程度: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陞,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大栅栏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氛围,其经营方式、商铺格局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并涌现出了一批老字号。民国初年,老百姓有一句俗语描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受欢迎程度: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陞,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如今,这些老字号依然以独特而精湛的技艺为人们提供服务,它们背后的历史和
摘 要:拜伦作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优美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流动在浪漫主义诗作中经久不衰。“She walks in beauty”是其经典短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情感细腻,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美好爱情和女性之美的赞美,本文试图从诗歌的意境描绘,语言措辞以及主题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首短诗,以此来了解拜伦的浪漫主义情怀。  关键词:She Walks in Bea
摘 要:女性是郁达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女性形象也风格各异。但是,郁达夫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残存着封建男权意识,缺乏开放的女性解放意识。因此郁达夫笔下的女性形象,没有深刻的生命意识,丧失基本话语权。郁达夫塑造的女性形象实是男性中心文化的产物,单纯从男性审美视角出发,参与小说情节的构造,被物化为满足男性一切需求的文本工具。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化  作者简介:程鹏瑜(1991-)
摘 要:大学,它是沉淀知识结晶的殿堂,是教书育人好地方,也是一个人从学生到社会的过度。大学,它可以让你成为一位成功的人士,也可以让你从此自甘堕落不成才。因此,“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在大学期间应该充分地被重视,甚至应该在入大学前就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大学才有明确的目标和生活与追求,才不会虚度大学光阴。  关键词:读大学;人生  作者简介:王雅蓉(1987-),女,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