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男权话语下端木蕻良小说中的失语女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33年,端木蕻良的处女作《科尔沁旗草原》出世,一部史诗性的巨作在文坛上掀起热浪。继而在1942年,端木蕻良又写他热恋回忆作品《初吻》。这两篇都不约而同勾勒出了男权话语下失语的女性。如《科尔沁旗草原》中二十三婶、《初吻》中灵姨。不管是作为上层贵妇还是宠妇情人,在作者男性视角下,尽管给予了她们同情却都未逃脱出失语女性的悲剧。
  关键词:端木蕻良,男权话语,失语的女性,二十三婶,灵姨
  作者简介:游芳(1989-),女,土家族,湖北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1
  在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中,描摹了处于男权话语下的一个个悲情女子。尤为突出一个角色便是二十三婶。未嫁前“从小就锁在家里,低着头绣花做活。”长大嫁了夫“穷的呢,是一头马,福的呢,是一朵花,看着人家的眼皮动嘴唇。”处于以男权话语下的她,永远是腼腆地驯服地绝不想在别人身上取得什么,她觉着她是要在妨碍着别人的利益了,她就羞怯了,自叹了。她觉得作了一桩极大的罪恶,她连忙善良地躲开,让别人在她的身上任意的取偿。她决无希望,对于一切以不真实来作动机而投向她身上来的,她都无视,讴歌她也好,唾弃她也好,她都无欢喜,也无憎恶。她只有一个希望,她只希望能有一个真能体贴她的人,能够用真心来看视她,来抚爱她,只要是真心,她便准备把自己一切都虔诚的大胆的贡献在他的面前,她也不求他的回报,她只知道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一个人能够用真心来对她了,她就满足了。
  然在那个腐朽封建文化中,悲剧女又岂止一两个。《初吻》中灵姨,又一个被男权主义压抑“香消玉殒”的女性。她同二十三婶一样,为男权话语体制下的失语女存在。在压抑中苟延残喘活着,渴望被爱。文中借灵姨对“我”的倾诉之口。勾勒了她作为“父亲”情妇卑微地活着。从一开始“金屋藏娇”到“重重的马棒”,这美好梦注定破碎。她,除了轻声依附说“你爹爹用马鞭子打了我”,到淡淡地说“因为他又喜欢了别人”。别无所为。而“抗拒”一词自始至终都未在她脑海里闪现过。一生作为“父亲”这一男性人物的附属品、施虐对象而寄居存在。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中心社会,摧毁吞噬了圣洁的她。直至“香消玉殒”灵姨也没有自己的言语、声音去同“父亲”“讨说法”。
  在长期以男权为中心论的文化熏陶下,端木蕻良笔下的女性对男性只有依附心理,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习惯在男性羽翼下寻力量庇护,面对男权话语强势压迫,逆来顺受,曲意迎合。这“麻木”、“顺从”背后便是腐朽社会体制,文化侵染。这种体制,这种侵染也都在男权话语的潜移默化中构建。故“悲剧”成了唯一结局。在封建时代,女性在国政大事上被剥夺了发言权;在文化建构上也无法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或是要求。前者是在男权制社会动用国家机器强行剥夺女性的话语权;后者则用渗透了男权意识的文化观念让女性将“失语”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将“沉默无语”奉为“美德”大加颂扬。[1]二十三婶、灵姨两位女性人物都可视为渗透了男权意识文化观念上的“失语”典型。她们被迫沉默,或用委婉、曲折的方法来表达思想。即使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思想,这种言语也早已浸透了男权意识,其词汇和语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对现实的理解、领悟。著名女性文学批评家苏珊˙格巴也认为,在传统文化中男性作家在创作中是主体,而女性作为他的被动的创造物——一种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常常被加以相互矛盾的含义,却从来没有意义。而这种传统的目的则是把女性从文化创造中驱逐出去,从而把她异化成文化之内的人工制品。[2]试着把端木《科尔沁旗草原》、《初吻》放到传统文学史的建构体系来看,男性作家端木确是“讲述者”,或说成是女性形象的“塑造者”,然他笔下的“二十三婶”和“灵姨”则是“被讲述者”和“被塑造者”。那么这两位女性形象是否就可看作完全出于端木自身的幻想呢?众所周知,男性视角的存在是与男权制的存在息息相关的,而在男权制的社会,女性又基本上按照男子所制定的標准来确定或是根据男子的需求而诞生的。它所制定的诸多妇女的行为规范,基本的出发点也在于强化男性中心的社会制度,将女子的地位置于男子之下,并利用政治的手段和文化的熏陶将其内化为妇女本身的意愿,致使无数女子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传统“妇道”和“妇德”的标准来塑造自己。[3]
  总言之,传统男性意识使得作家习惯从男性视角来看待女性,不仅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来塑造女性形象,[4]如二十三婶、灵姨都是如此“高尚得可敬可爱”。作者虽对其悲剧结局给予了同情、爱怜但也并未对她们骨子里这种“依附于男性心理”嗤之以鼻。反之强调了她们性情温婉的“可敬”、“可爱”。然这些“可敬、可爱”使得她们生活中的不幸更顺理成章了。这样,男权话语下失语女性既有了悲剧典型性又有了鞭策的视域性。
  注释:
  [1]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苏珊·格巴:《“空白之页”与女性创造力问题》,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1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第1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第16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女性是郁达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女性形象也风格各异。但是,郁达夫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残存着封建男权意识,缺乏开放的女性解放意识。因此郁达夫笔下的女性形象,没有深刻的生命意识,丧失基本话语权。郁达夫塑造的女性形象实是男性中心文化的产物,单纯从男性审美视角出发,参与小说情节的构造,被物化为满足男性一切需求的文本工具。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化  作者简介:程鹏瑜(1991-)
摘 要:大学,它是沉淀知识结晶的殿堂,是教书育人好地方,也是一个人从学生到社会的过度。大学,它可以让你成为一位成功的人士,也可以让你从此自甘堕落不成才。因此,“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在大学期间应该充分地被重视,甚至应该在入大学前就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大学才有明确的目标和生活与追求,才不会虚度大学光阴。  关键词:读大学;人生  作者简介:王雅蓉(1987-),女,汉族
摘 要:《朗读者》通过讲述前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与少年米夏的不伦之恋以及对汉娜的审判的故事,展现了两代人对战争罪责的反思,揭示了大屠杀与汉娜等普通人身上“平庸的恶”的联系。本文认为,之所以犯下大屠杀这样的滔天大罪,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普通人的不思想、不判断、盲目服从——即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平庸的恶”。而要战胜这种“平庸的恶”,需要诉诸思考。  关键词:反思;历史;个体;平庸的恶  作者简介:朱茜
摘 要:德·赫·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全国规模的工业化进程中,他看到了工业文明对大自然和人性的破坏与戕害。他的短篇小说《请买票》则清晰地体现了他的中心思想。笔者从自然社会的失衡、人性的失衡和两性关系的失衡这三个角度来浅析劳伦斯在这篇小说中所要表达的工业文明引发的失衡。  关键词:劳伦斯;请买票;工业文明;失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系统形式有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生理属性-物理属性-心理属性。所以心理属性成为语音的重要属性,有其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泰语为例,从人们对声音形象的辨识与偏好、泰语初学者和泰语母语者的交谈体验两个角度对语音的心理属性进行浅析。  关键词:语音的心理属性;音质;音位对立与互补  作者简介:吴霄霄(1991.3-),女,漢,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泰国文
摘 要:本文以海涅的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为例分析了海涅作品中的犹太性。海涅作为曾经改宗的犹太人在后期仍回归了犹太教。犹太教对其作品的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选取了《巴赫拉赫的拉比》中对犹太性饮食仪式、祷告仪式和朗诵仪式等三个方面的反应和体现,试图对海涅与犹太教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涅;犹太教;巴赫拉赫的拉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摘 要:中国人的礼玉文化,其实从周朝时期就开始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玉石文化情有独钟,诗书世家、钟鸣鼎食,对于玉器尤为喜爱,人们认为玉器就和君子一样,是品质高洁的中国传统宝石。将玉石作为各种饰物装饰人们的生活,中国人习惯用不同材质的玉料制作玉石印章,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也许的习俗之一。本文希望对于元明清时代的玉雕印章进行简单描述,从而管窥古典玉雕印章之美。  关键词:元明清;玉雕;印章;赏读  作
摘 要:当我们仔细去探讨分析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纪录片的方式的时候,这两种方式给我们的都是一种自由和开放的一种态度,并运用了这种态度帮助我们捕捉社会生活中细小的片段,并在美学和理论技巧上都带有一些对方自己原创的精神。《人间世》这部纪录片就是把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融合了起来,坚守了直接电影的客观与真实。跟随着纪录片的镜头,让观众直接和医院、医生、病人面对面,在镜头里观众看到了绝望、欣喜、看到了生命的脆弱
摘 要:通过分析王祥夫的短篇小说《金色琉璃》的结构艺术、语言艺术和人物塑造艺术,感受作者对情感和细节的描摹,体味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生活的真谛,领悟人性的光辉与温情。  关键词:细节描写;人物塑造;母爱;家庭  作者简介:宋伟唯(1996.7-),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中西比较文学起步晚、起点低,正值发展上升期,遭遇了欧美学界一边倒的“比较文学将死”论,宣称比较文学终将消亡。然而,斯皮瓦克在《学科之死》一书中“打破语言界限和区域界限”的想法与中国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发展步伐不谋而合,即,将中国五千年文明与传统文化和比较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结合起来,打破民族、国家、语言和学科等领域的界限,找准自身的学科定位,破除“文化霸权主义”壁垒,实现“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