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活动中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成长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proxy_c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幼儿在幼儿园开放的环境中想做、敢做、乐做,启发、激活幼儿活动积极性,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大胆体验、自主探究的心向与能力。在这个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幼儿通过置疑——假设——操作——记录——交流的方式开展活动,做中学科学活动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活动模式。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孩子生活
   “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教师必须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中取材,生成“做中学”活动方案,这是引发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正如“做中学”九大原则中所倡导的,我们确立的主题内容应该是来源于生活,而且要着眼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即有整体性也有连贯性,使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逐步加深经验,这样才能最终对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有较系统的认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选取每个主题的目标,其科学知识点应该是正确、简单、明了、不容置疑的,要考虑孩子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我们的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充分正确地把握好每个主题教育活动。基于此,我们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设计了《水的系列》活动。具体分为:1、玩具哪去了;2、哪个杯子装的是水;3、小鱼游游;4、水变红了等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仔细观察,得出结论,注重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调动了幼儿间交流合作的积极性。
  
   二、活动中材料的适宜投放——科学合理、生活化易操作
   做中学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经过几分钟的专注思考,很快地完成活动目的,然后就东张西望、无事可干。所以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我们提供充足的数量,鼓励幼儿探究;根据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还不够强的特点,有时我们有意识地减少投放的材料,为幼儿制造矛盾,利用量的缺失,形成新的冲突,创建合作的平台也是一种投放材料的策略。选择做中学材料首要考虑的是“可操作性原则”,因为任何做中学的活动都是在孩子们与材料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做中学”中的实验材料也要求我们采用身边的、熟悉的东西,探索的科学现象也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在《玩具哪去了》这次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弱,在操作活动要求时一定要特别强调。刚开始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找一些适合的玩具,让幼儿知道太大的不行,太轻的不行,师生进行交流,从而解决了问题,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
  
   三、记录方式的尝试——直观形象
   做中学活动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孩子的记录,记录的是孩子的猜测和探索的过程。在幼儿园里多以画图、表格、数字等方式进行。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限制,记录对孩子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小,小肌肉群发育善未完善,动手能力较弱,注意力易分散,很难主动记录。我们尝试教师记录幼儿的发现,操作后却发现容易顾此失彼。于是从乐意记录的角度启发幼儿,形式可考虑多样些,在记录表的设计上,下了不少工夫,把记录表设计得富有儿童特点,色彩鲜艳,美观实用。如小班活动《那杯装的是水》的记录表,教师在记录表上画上“ ”,表示小朋友用眼睛看见的现象;用“ ”,表示用鼻子闻到的气味;用“ ”,表示用嘴巴尝一尝。实验的结果则用手的形状来表示,那生动的形象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动手记录的兴趣。
  除此之外,开始时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孩子们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录,然后还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孩子在玩耍中会用粘贴、打勾、数字等方法记录,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四、教育观念转变,做中学渗透各领域
  我们提倡的“做中学”,是一种轻结果,重过程的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探究式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这无疑也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于是我们尝试将“做中学”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在《小鱼游游》活动中,活动之前,我们在活动区投放了许多没有涂上颜色的小鱼。一天,区域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有两位小朋友正在“偷偷”的为小鱼涂上颜色,于是我说:“你们涂得真好!”结果许多孩子都去涂色了,画纸不够了,有的幼儿就两个人涂一张。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因为是自己画的小鱼都很认真地操作,很好地解决了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可以暗示他们克服困难,达成目标。每个幼儿在操作中都非常的开心和满足。
  
   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环境,使家园同步对幼儿实施教育
   孩子们往往会把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反馈到家庭,因此,家庭也是我们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为了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动员家长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共同搜集最新信息资料,并为幼儿园提供科学知识上的帮助,我们召开了“做中学”项目的家长通报会,并开辟了“做中学”家长专栏,及时准确地向家长介绍“做中学”的进展情况,第一时间了解教育的反馈情况,力争家园同步协调地进行教育。并在半日活动中对家长开放“做中学”活动,多数家长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开展,并与孩子一起在家里做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把实验中的发现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同伴一起分享,对我们工作的开展起到不很好的作用。
   经过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中学”科学教育内容就在孩子们的身边。我们应学会“易地而处,易位而思”,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活动材料创设可操作的动态环境,让孩子充分自主地去选择、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真正体现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体现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价值。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科技实验幼儿园江苏213000】
其他文献
山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长挖方段,特别是位于长缓坡或竖曲线底部段落,往往排水不畅,在施工中及运营期间,由于雨水下渗或基岩裂隙水导致路床含水量升高,红层软岩、全强风化岩路
在新兴媒体高速发展、传统媒体经营陷入困境的当下,对公益广告进行良性有序的商业化运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应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为了改变大新县的落后教育面貌,大新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人员通过反复比较和论证,以教育局长黄安金同志为首的全体同志认为“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
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符合新课程标准倡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与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丰富、完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出探究目标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把枯燥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动画软件辅助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实验能力,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会起很大的作用。其教学效果令其它教学手段望尘不及。    一、运用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动画的运用,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显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面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
李嘉诚参股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亚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ARA Asset Management,下称ARA),去年12月8日在上海达成了一桩成交价高达30亿元的写字楼收购案。这是今年国内投资市场上成交
本文作为对《"去主持人化"——网络时代电视节目的极简选择》一文的回应,从网络虚拟主持人的诞生,网络环境下主持人的生长土壤,真人秀节目中的主持人泛化等三个方面,说明了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探索”数学教学活动的一种趋势、一种时尚;教师把学生自主探索局限于课本上的法则、定律、规律、公式、关系、方法等新知,而忽视承载巩固旧知功能的习题的引领作用,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习题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编成习题,巩固探索方法    把课堂中对一些数学公式、法则规律等的探
作者借助一般工业建设项目后评估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在正确理解项目后评估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整个项目周期中作用、熟悉项目后评估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将项目后评估运用到大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