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交互融合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取向特征,构建既与理论教学交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有自己内在逻辑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研究了如何通过多维立体的课程布局,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依托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环节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途径构建交互融合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融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而实践性知识则是依附于实践性职业的应然物,钟启泉(2004)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作为实践者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的活动,教师的生涯就是伴随着‘实践性知识’的成长,并且享受‘实践性知识’喜悦的生涯”。实践性知识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未来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实践教学是师范生获得教育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教师职前培养的一种共识。
  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取向特征。凸显小学教育专业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独特性,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培养合格小学教育师资的内在诉求。强化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教育实践时间的延长和量的增加,而应该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与浸润;不是机械的单项线性实践训练,而应该是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不仅仅安排在中高年级进行,而应该是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整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一个既与理论教学交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有自己内在逻辑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多维立体的课程布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
  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物理组合,不是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实施过程,而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合下的,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根本目标的,课程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复杂系统。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分析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对应与服务关系,优化课程资源,突出实践取向。
  从课程模块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等几个部分;从课程内容分,可分为教育心理类、学科专业类、学科教法类、教师技能类、通识教育类、艺术修养类等;从课程目标要求维度分,可分为知识维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思想以及课程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活动经验等)、能力维度(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素质维度(专业情意、价值观、心理品质等)。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应破除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探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方式,研究如何加强实践在理论中的融合性,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独特性,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真正的专业性的实践者,形成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实践取向为主旨,通过多维立体课程布局,强化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将多元的课程培养要素有机统整,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理論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和内容的安排上不但要体现理论知识教学线索,还要体现实践训练线索;在实践教学环节应体现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性。如,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大学数学等学科专业类课程教学应注重与小学教育技能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拼音、字形、字义、数学符号书写、小学课文篇目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全程式的教育见习活动应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安排见习任务,并随着理论课程内容的学习,有机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推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形成理性的反思,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二、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嵌入性”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阵地,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保障,再科学的课程方案和体系都将成为纸上谈兵。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一直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顽疾,也是影响师范生教学实践性智慧形成的重大障碍。教师灌输多,学生探究少;知识性学习多,实践性学习少。教师因缺少小学教育实践经验,教学上难以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用性,学生学得枯燥,学无兴趣,成为课堂中的看客,学得被动,学无动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指出:教师教育课程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杜威提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哪怕是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也能够产生包括一定分量的理论,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理论与实践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交互融合中引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的过程。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我校以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为基本宗旨,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教学方式上倡导“五个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讲授引导与学生问题探究相结合、原理学习与小课题研究及现场观察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及校外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在线翻转学习相结合。探索“教、学、做、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单一讲授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参与小学教育实践的机会,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有机嵌入,形成理论的引导与实践训练、实践行动认知的全面统整。   三、依托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的“依存性”
  “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性和艺术性程度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育技能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教育形态’的能力。”“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为使小学教育专业今后从教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大力开展常规性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是独立的单项技能练习,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只有与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才能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可以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衔接关系为出发点,选择技能训练项目,确立依托课程,确定训练内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采取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经常性制度化的集中训练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构建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做到共性要求与专长发展相结合,统一标准与多种训练形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首先,整合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管理,既确保职业技能训练任务的有效落实,又使认知与实践得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制订职业技能训练方案,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由所依托学科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订各单项技能的训练大纲,包括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要求、训练学期、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考核学期等。采取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等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儿童歌曲、美术字、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儿童想象画等為选考项目。
  最后,成立职业技能训练管理机构,扎实推进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依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三条主线,实行“四位一体”管理,即课程教师负责职业技能的指导和考核,班主任负责职业技能推进和管理,职业技能部负责布置与检查,学生个人自觉训练,构建了体现专业特色的一体化职业技能指导、训练、考核体系,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定期进行考核,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把训练工作落到实处。
  四、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环节,强调实践能力形成的“连续性”
  (一)构建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网络
  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促进、统整发展的过程,是师范生在反思性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应该只是其学习活动的一个阶段,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隔离的孤立行动,而是伴随其理性认知与实践行动交织的一条连续递进的专业发展路径。因此,教育实践活动的布局上应该是与理论课程学习交互促进的全程延通与滚动推进,应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网络。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凸显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切入点,奠定学生实践行动认知的坚实的支撑点,为学生见习、研习、实习活动构筑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平台课程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学生实践性智慧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为学生实践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指南。
  其次,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网络。教育见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学以致用;典型研习,观摩、讨论相结合,形成职业意识,教育实习展示教育教学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就业质量。
  现场见习——增强职业感性认识。以观摩学习为主的教育见习。主要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是熟悉小学教育环境,感受小学教育,坚定理论信念,增强做一名小学教师的感性认识,明确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学期教育见习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典型研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典型课例研习,观摩、讨论相结合。主要在大二、大三进行。在经历两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带着已有的专业知识到小学进行典型课例研习,通过活动观摩,师生互动,进一步研讨活动设计理念,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不足,获得理性认识,激发自我意识,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能学”“想学”“会学”找到结合点。
  教育实习——搭建宽阔就业平台。教育实习是以实践锻炼为主。主要在大四进行。教育实习课程作为一种师范院校的育人方案,它以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为根本目标,并不是教育学课程或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补充或附属品,它是学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过程中应注意规范教育实习工作内容,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教育实践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有效性,避免学生陷入低水平的经验徘徊。教育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拓展职业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增长才干。
  (二)构建高校与教师进修学院、小学之间的合作共同体
  通过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建立战略性协作关系。建立小学教育咨询委员会,开展“基于实践的教育科研”活动等,构筑教育实践基地,并为学生配备“带教导师”,促进学生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临床经验对教师的职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弗朗西斯·斯贡梅克曾指出:师范生在当教师之初,总会有一段在中小学做实习老师的“学徒期”,许多“个人经验”就源于“学徒期”。从学生入学开始聘请当地优秀小学教师作为“带教导师”,让学生如影随形时刻追随“带教导师”,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模仿优秀小学教师,“带教导师”则系统性地指导学生建构课堂现场实际。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带教导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研科研行为,结合“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从而快速提高。   发挥高校的理论引领作用,拓通职前、职后教育,发挥三方各自优势,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师进修学院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提升,形成着眼于学生专业发展的三方互动、合作培养、共建双赢的人才培养格局。
  五、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强调实践教学的“多元性”
  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紧密围绕小学教师实践能力的形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突破人才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瓶颈,有效地補充了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实践之不足,给予了学生多元选择的权利,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专长性培养,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延续,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新的平台。
  (一)依托第二课堂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出发,组织开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书法、团体心理、手工、古诗词鉴赏、手风琴、扬琴、儿童舞蹈、儿童剧、朗诵与演讲、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Office办公系统和网络应用等第二课堂。
  (二)依托学生社团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组织开办各种学生社团:书法社团、学生舞蹈队、学生合唱团、大学生心理活动社团、手风琴小组、扬琴小组、儿童剧社、微机小组、数学竞赛小组、天文活动小组、英语沙龙等学生社团。
  通过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学生自我完善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培育学生专长,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以赛促练
  “在竞赛条件下,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对竞赛活动将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也更加强烈”。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开展“行知杯”学生解题、讲题、说课、讲课技能竞赛活动,学生课件制作竞赛活动等,通过评选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参与竞争中发展和提高。
  总之,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促进学生实践性智慧的生成,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教育性等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维性、交互性、全程性和整合性的特点,而这种既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又交互融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智慧生成过程的重新解读,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4.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智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4]薛晓螺.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育实习课程结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47.
  [5]弗朗西斯·斯贡梅克.未来教师教育的可能模式:职前、入职和职后的持续发展[A].朱小蔓.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5.
其他文献
摘 要: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的重要性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游戏促进幼儿的积极主动、好奇探究,这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在游戏中最鲜明的行为特质。教师创造出舒适的游戏环境,积极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将会使游戏活动起到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
摘 要: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是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开展自主学习的策略进行几方面研究。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小学数学  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教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和设计教学
摘 要:开展学龄前儿童的国画教学不仅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发展幼儿欣赏美的能力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  关键词:国画;艺术修养;兴趣  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形象性、愉悦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因而深受幼儿喜爱。幼儿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促进艺术审美、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能萌发爱国主义情感。  一、幼儿园国画教学的实践问题  幼儿园国画教学一般会针对中大班的幼儿,但
一、早读现状  通过多方面了解,我发现早读课存在以下现象。一些学校安排老师上早读课,有的老师只在教室看着学生读,有的讲解家庭作业,有的将早读课当成语文课新授课;一些学校早读没有安排教师,学生有的读书,有的交作业,有的打扫卫生,有的发呆……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以上现象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反思,这样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的早读课亟须改进。  二、早读作用举足轻重  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朗
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情并茂的佳作。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质朴的语言中,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项脊轩志》中有一句话是理解文章情感的重要依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有些教参中提到由“喜”到“悲”是全文的情感脉络,甚至有人认为全文是“悲”多于“喜”。再次细读这个句子:“多可喜,亦
【课程开发缘起】  2013年7月,第十三届新教育年会在杭州举办,闭幕式上朱永新教授说: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就课程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北京十一学校因生而异的个性课程表、成都草堂小学的诗意课程、华德福学校的师本化教材等举措都和学校特性紧密相关,可以广泛“借鉴”,但不可以随意“拿来”。  当我校确立了“丰富绿色内涵、激活发展因子”的办学目标,提出“
摘 要: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丰富历史课堂,也能够真正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因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来为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向学生渗透德育,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与人格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研究  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为学生
摘 要: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教学时以“品想象,品节奏”来体会作者用心倾听、细致观察的自然之美,文本之美。从而使课堂在内容与方法的平衡交错中螺旋上升,达到略读课文略教不略学的实效。  关键词:想象;欣赏;多媒体  【教学目标】  1
摘 要: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任务型学习;英语教学  任务型学习最初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勃雷泊提出。在此之后,在教育界对任务型学习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
摘 要:区域游戏后的游戏讲评环节是区域游戏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游戏讲评不仅可以促进游戏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社会性交往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重点围绕游戏讲评“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三个问题,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等方面积极探寻区域游戏讲评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游戏;多元;游戏  在课程游戏化的改革进程中,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