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触摸历史的脉搏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2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多年来,我一直在心底扣问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明确的主题和鲜活的内容?抑或是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思来想去,我仍觉得缺少点什么。历史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在历史课上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思考中的困惑。困惑之际,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的一段话引发了我的深思。他认为:第一,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创造和有担当的人。[1]其实,历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在我看来,历史课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理性辨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穿越历史的洪流中,长养学生的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使他们成为更有社会担当的人。作为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既是知识的获取者,思维的发展者,情感的体验者,也是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者。慢慢地,我的内心有了答案:一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是一堂有思维深度和生命温度的历史课。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应该如何透过层层迷雾看清历史的真相,如何在反观历史中寻求现实的意义,如何巧妙架接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这一切都是为师者应该着重思考的。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历史教师需要才学与智慧,需要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思考历史知识的价值,寻找教学立意的生长点。课堂上教师善于挖掘、及时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以思维的触角感知历史,以情感的双手触摸历史,在思维碰撞和情感体验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下面,我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课题作以简单示范。
  学生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内容时。我依据课标要求,进行巧妙设计,以问题为主线,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载体,深入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深度思考。为学生铺设跨学科交叉渗透点和历史思维、情感体验的交汇点,力求为同学们呈现一节有思维深度和生命温度的历史课。
  首先,我以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的一段话“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2]为切入点,并根据这段史料设计如下问题:皮洛夫所谓的“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德国为什么“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通过什么手段企图取得“阳光下的地盘”?结果如何?以此引导学生带着疑惑和探究的欲望走进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在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源时,我展示了下方的表格。同学们通过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到英德法美四国在不同时期工业总产量所占位次的变化,以及它们各自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规律。进而得出如下结论: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我合理利用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我要求学生在学案上标注六个国家所在位置,同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标有六个国家的标签粘贴在地图中的相应位置,并将两大军事集团连线,使学生直观感知三国同盟被三国协约包围这一不利地理因素,为德国日后陷入东西两线作战乃至最后的失败埋下伏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
  在学习萨拉热窝事件时,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首先,在“看图说史”部分,我向同学们展示了“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和枪手普林西普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萨拉热窝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旨在培养学生依据历史图片解读历史的能力。
  在“活动探究”环节,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一阵枪响打出了一段疯狂与悲怆的历史。’你认为普林西普是民族英雄还是恐怖分子?”同学们通过小组交流,各抒己见,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对塞尔维亚而言,此举是为了捍卫民族尊严,普林西普应该是民族英雄;有的同学则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做法不仅没有使塞尔维亚摆脱奥匈帝国对它的威胁,反而引爆了一场世界性大战,被拖入战争的深渊,是不可取的行为。有的同学认定这一事件是恐怖性暗杀事件,普林西普是恐怖分子理当予以谴责。在同学们争论不休之际,我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在看待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客观理性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突发事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极端手段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应该避免和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力、历史理解力和感悟力。
  在分析总结一战的原因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戰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此时,同学们思维的闸门再次被开启。一位同学抢先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战争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了争夺利益和霸权,他们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致使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即使没有它,也会通过其他事件引爆这场战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总结:“战争的爆发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得出了事件是偶然的,战争是必然的历史结论。
  在学习一战的过程时,我首先为同学们播放了《凡尔登战役》的视频录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直观感受这场战役的惨烈、血腥和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理解了凡尔登战役被冠以“绞肉机”的真实意图。随后,我展示了德国作家雷马克在纪实著作《西线无战事》中的一个片段,并配以低沉悲凉的乐曲,请一位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并共同分享了他对这段话的感受。在接下来为同学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这部作品这一环节时,一股悲愤之情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假如你是战争中的一员,当你看到血肉模糊的战友一个个倒在你的面前,甚至自己遭遇炮弹袭击面临生命垂危时,你将对这场战争抱有何种态度?战争是不是为他们赢得了荣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是无法弥合的伤痛,给国家带来的是累累创伤。那么,战争还能持续下去吗?”“不能!”“对,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引发了革命,革命最终制止了战争。1917年,被战争拖得疲惫不堪的俄国终于爆发了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德国爆发国内革命,11月11日,德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在分析一战的性质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达成了共识,他们一致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交战双方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殖民地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对双方而言都是非正义的,从而增强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和强烈的正义感。
  在反思战争环节,我向同学们展示了《法国凡尔登杜奥蒙堡公墓》的图片和一则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像一架绞肉机,它制造了上千万座墓碑。德国不仅没有实现称霸的目的,反而耗尽了资源。
  ——《大国崛起·德国》
  (德国最终是否获得了“阳光下的地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德国要想重新崛起它还能再走以前的老路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当同学们看到图片里一排排墓碑默默地竖立在公墓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些墓碑仿佛在世人昭示:战争是残酷的,不要做战争的牺牲品;战争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绝不能让战争的悲剧重演!”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一战的结局告诉我们:德国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阳光下的地盘的野心不能得逞,不仅没有实现帝国梦,反而输掉了它自己。历史的悲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和平与合作的方式才能促进德国自身发展。” 最后,我向同学们表达了我的感受:“同学们,战争的硝烟虽然离我们已经远去,但战争带给我们的震撼与伤痛却难以磨灭。历史是未来的向导,反观历史,学思践悟就会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就这样以一段史料引发的思考拉开序幕,又在情感的激荡和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结束。这节历史课成为了同学们生命的道场:有对立就会有争端,有争端就会有战争。战争不只是在战场,而是在人的心里,消除战争从消除对立开始。随着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心灵的交汇,同学们心中開始出现了对生命的关照。同学们真情的表达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我看到未来和希望,我想:这是历史课应该看到的。这样,学生在历史课上,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用心去体味历史这面厚重的镜子所照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沿着历史的脚步,学生们丈量出自己的人生,更加懂得珍爱和平、珍惜生命。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活动,涵养了学生的历史观,真正体现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和魅力。
  【注释】
  王汉荣:《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培养》,《全国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唐晋:《大国崛起·德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1页。
其他文献
电视专题片《血色黄昏》开篇说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学习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历史人物。论人可以知世,知世方可论人。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间里的“人”呢?对李鸿章讨论分析是个很好例子。  一、梳理人物活动的时序。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重要线索。学习时间里的“人”,可以依据时序,构建人物活动的历史年表,进而分析人物社会地位变迁的因果逻
北大荒农垦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下辖10个农场分公司,分布在哈尔滨市“五区五县”, 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禀赋优越,人文底蕴深厚。  哈尔滨公司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以“融”为牵引,统筹民生发展,打造融城经济,构建三大产业板块,实施三产融合打通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引领行业发展,带动黑龙江省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和北大荒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的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北大荒中央厨房博览园和全产业链农副产品储运销售中心,实现从田园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正在引领并拉动历史课程体系、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及历史学业评价、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内容。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1
近几年,主打价格优惠、打包售卖的“联合会员”在网上流行开,这一互聯网企业获客的新招数,引得各大平台纷纷入局。不同平台会员以打包形式进行发售,是平台间打通消费场景、升级用户体验的全新尝试。  然而,各平台热衷“联姻”的背后,也隐藏着新用户增长乏力、获客成本升高的焦虑。有用户吐槽,会员打包之后,一些平台会员用不上,部分会员权益受限制,想占便宜没那么容易。低价获客  广州上班族贺蕴的业余时间大多用来追剧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在通过党史的学习,青少年能从党史中汲取先辈的经验奋力前行,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资源与红色精神代代传承,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信念。党史学习教育与青少年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因此中学党史学习教育可在借鉴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中培养青少年深厚的家国情感。  一、中学生党史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教科书中专题之间、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1]培育历史解释素养时要关注逻辑关系。逻辑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学好历史就要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之上。掌握逻辑,可发掘出学生头脑中的资源,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掌握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尤为重要。掌握知识逻辑,就是在整体
图/郑智维  位于榆林城区东北27公里处,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属于典型的风沙草滩区。  通过优化产业发展,金鸡滩镇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新型模式,着力打造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小坟滩三产融合文旅园,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服务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该镇正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发掘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同时,金鸡滩镇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恢
空间是构成整个历史叙事必不可少的基础。要使历史更贴近事件的原始存在状态,便应该在空间维度上进行编排和创造,赋予历史事件一种空间性的结构。[1]相对于历史时序,教师较缺乏营造历史空间引领学生体悟历史的策略,故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于教科书中的像“奥斯威辛集中营”那样的封闭历史空间,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堆无法想象的数据,以及上百万个没有名字的死难者。这不利于建构符合伦理、真实而深入人心的历史记忆。那么如
“大历史”的英文名是Marco-history,这一名词是黄仁宇先生所独创,取“宏观历史”之意。用黄仁宇自己的话说“大历史”就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中去。“宏观”与“放宽视野”是黄仁宇在解释“大历史”时的两个要素,“宏观”即“空间意义上的放宽视界”,黄仁宇认为“大历史”应是打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而使世界成为一体,以全球视野来研究历史。在此基础之上的“大历史观”则是“主张从客观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六十五)  德国启蒙运动孕育并发展于政治长期分裂、国家尚未统一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期间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以文学为阵地,抨击封建制度,促进民族统一,构建民族自信,重塑民族文化。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剧作家,他以文学作为武器,写出以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绿蒂》为代表的多篇作品,揭露和批判了十八世纪德意志社会的猥琐偏狭、封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