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中培育解释素养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cqjy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教科书中专题之间、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1]培育历史解释素养时要关注逻辑关系。逻辑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学好历史就要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之上。掌握逻辑,可发掘出学生头脑中的资源,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掌握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尤为重要。掌握知识逻辑,就是在整体中把握历史事件,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递推关系,而不是片面地、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认知逻辑,就是在掌握具体历史知识、感知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加强思维训练,获得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进而形成认识。本文以《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谈些粗浅的教学思考。
  本课教学中要做到三点:①知识逻辑。学习冷战表现这部分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探究提供基础。冷战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是有前后联系的,教师一定要讲清此一事件与另一事件的逻辑递推关系,最后形成一个冷战表现的知识网,而不是一系列零散的知识点,即在知识群中学习知识。②认知逻辑。在学习冷战表现的基础上,学习冷战概念、起源、影响等内容,形成认知逻辑,该部分以探究为主,形成理性思维,进而提高认识。围绕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为了使探究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要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并加以适时的方法引导,在此基础上培育历史解释素养。③解释素养。在冲突性解释较多的地方培育解释素养。冷战的起源问题是几十年来研究冷战最热的一个点,史学家观点不一,因为所处时代、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解释。这正是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一个重要点。
  一、了解冷战表现,形成知识逻辑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为杜鲁门公开宣布对苏冷战提供契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兴起。随着冷战的兴起,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后,苏联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杜鲁门主义配套的是更隐蔽的经济计划——马歇尔计划。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苏联牵头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美国认为仅仅在经济上合作不足以对抗“共产主义的攻势”,还必须在军事防务上联合起来,于是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使北约对东欧形成一个弧形的包圍圈,针锋相对的是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至此出现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冷战高潮是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依一定时间、空间推进的,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以下面的时间轴为小结,形成知识网:
  二、探究核心问题,培育解释素养
  (一)冷战的概念
  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尝试下定义形成概念。正如哲学家金岳霖所说:“当我们在关于某事物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之上作出一个定义后,我们这时对某事物的认识与概念就比以前更加明确了。”[2]定义可以总结并巩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成果,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后形成的冷战概念是:冷战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以美苏两国为核心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的一切非战争非和平的竞争与对峙状态。[3]
  (二)冷战的起源
  冷战虽已结束二十余年,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故国内外对冷战的研究非常多,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对于冷战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相关论文和专著颇丰,但教材只采用了一种说法,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笔者认为,可以在史学冲突中培育历史解释素养,具体如下:
  投影展示几段材料:
  材料一:苏联“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
  材料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材料三:没有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配合、推动和促进,美国也是孤掌难鸣的。
  ——刘建飞《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苏政策看冷战的起源》
  材料四:冷战是一场没有必要的严重悲剧,源于美苏两国对对方战略和意图上的误解。
  ——戈尔巴乔夫
  材料五:冷战的起源实际上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国家大战略之间的冲突,引起了它们政策上的一系列的敌对互动。
  ——徐蓝《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六: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
  ——白建才《美苏冷战史》
  基于以上材料,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探究:
  1.关于冷战的起源有哪些观点?试简要分析。
  苏联责任论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征服东欧领土;美国责任论认为美国试图建立霸权主义领导世界,而没有理解苏联在战后面临的严峻的安全问题,要负主要责任;英国推波助澜论认为英国没有完全坐等美苏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它有着自己明确的冷战政策和外交目标;误解论认为美国误解了在希特勒突然入侵和苏联遭受灾难性损失之后苏联保卫自身安全的意图;苏联也误解了美国的利益和担心,认为美国援助盟国的企图是试图包围和挑战苏联;战略冲突论认为美苏两国的国家大战略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它们依据各自的战略而制定的对外政策和行为方式的对立互动引发冷战;综合因素论认为冷战是双方你一拳来我一脚去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源是双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的差异。
  2.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进一步分析形成不同观点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苏联的侵略和扩张,是战后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
  ——(美)詹姆士·伯纳姆,深受50年代美国狂热反共浪潮影响
  材料二: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竭力制造各种冲突,促使国际局势紧张化。
  ——(美)弗莱明,60年代越南战争后对美国政策进行再思考
  材料三:(斯大林)的初衷并不是单方面地、不受限制地推行扩张政策……相形之下,美国的积极进取政策是导致斯大林作出反应并进而促使冷战形成的重要原因。
  ——(苏)祖博克,70年代美苏争霸期间的学者
  材料四:冷战不是由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形成的。
  ——(挪威)文安立,冷战结束后,各国档案解秘,获得各方史料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冷战探源是对过往历史的建构,受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因素影响很大。受50年代“麦卡锡主义”反共浪潮影响,以詹姆士·伯纳姆为代表的正统派认为苏联在制度上具有的扩张性使战后局势紧张并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60年代,越南战争引起反战运动使以弗莱明为代表的修正派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再思考,认为美国对冷战的爆发也负有一定的责任。70年代,美苏争霸,为与苏联霸权辩护,以祖博克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将冷战爆发的责任推到了美国一方。
  ②档案材料的影响。苏联解体后,由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解秘,使冷战研究获得新的史料依據,对冷战探源有了深入的研究和理性分析,在此背景下,挪威学者文安立提出冷战是由多个国家多种因素的合力促成的。近些年来,俄罗斯学者提出一些新观点:有学者认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中的反苏反共内容仅仅是一种掩盖而已。丘吉尔与其说是在指责苏联,不如说是在批评美国,因为后者不肯帮助英国实现其核计划,单方面中止与英国在核领域的合作,不让英国参加曼哈顿计划,因此,在丘吉尔发表演讲后离开美国时,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没有出席丘吉尔举行的告别宴会。也有学者认为,杜鲁门的国会演说并没有号召消灭共产主义,他仅仅是呼吁把两个阵营的状态固化而已。[4]
  ③国家利益的影响。二战后美苏之间无论是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经济上的割据,无不是意识形态掩盖下的国家利益的较量。即使苏联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阻碍了美国全球称霸、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就可以实施冷战对峙。意识形态只是作为一种维护国家利益的对外政策的工具而已。
  3.你认为冷战的起源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学生的主要观点是:美国责任论、苏联责任论、综合作用论,对于学生的观点,笔者不置可否,建议学生看看几本书,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冷战史》、《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战后国际关系史》、《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其他文献
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空间里发生的,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1],所以学习历史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历史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2016年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历史的时空观念,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时空观念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的是时空观念的培养价值和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而对如何选择空间素材和选择怎样的空间
2018年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走近身边的历史”的学科活动。活动以史料教学为抓手,从“新史料”和“身边史料”入手探究改革开放的历史,在“实证”中提升思维品质,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质证和感悟。  一、探究“新史料”,在“实证”中理解历史  “走近身边的历史”系列学科活动开展多年,每年围绕热点主题展开。2018年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在课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重点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作了详细的阐释。其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也在中学七年级开始投入使用。这本部编教材与原人
游客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参观。摄/朱鹏涛  河北是英雄的土地、革命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游客在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参观学习。摄/付兆飒  在燕赵大地上,数量众多、独具特色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听党指挥、不畏牺牲、艰苦奮斗、无私奉献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路的辉煌印记,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宝藏,更是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192
当前,学习共同体已被广泛关注,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学校应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1]课堂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自然更有理由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本文旨在探究如何理解、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施对话教学,从而寻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变革的新方略。  一、课堂学习共同体之理解  共同体(Community)作为社会学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1916年,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其名著
电视专题片《血色黄昏》开篇说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学习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历史人物。论人可以知世,知世方可论人。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间里的“人”呢?对李鸿章讨论分析是个很好例子。  一、梳理人物活动的时序。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重要线索。学习时间里的“人”,可以依据时序,构建人物活动的历史年表,进而分析人物社会地位变迁的因果逻
北大荒农垦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下辖10个农场分公司,分布在哈尔滨市“五区五县”, 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禀赋优越,人文底蕴深厚。  哈尔滨公司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以“融”为牵引,统筹民生发展,打造融城经济,构建三大产业板块,实施三产融合打通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引领行业发展,带动黑龙江省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和北大荒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的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北大荒中央厨房博览园和全产业链农副产品储运销售中心,实现从田园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正在引领并拉动历史课程体系、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及历史学业评价、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内容。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1
近几年,主打价格优惠、打包售卖的“联合会员”在网上流行开,这一互聯网企业获客的新招数,引得各大平台纷纷入局。不同平台会员以打包形式进行发售,是平台间打通消费场景、升级用户体验的全新尝试。  然而,各平台热衷“联姻”的背后,也隐藏着新用户增长乏力、获客成本升高的焦虑。有用户吐槽,会员打包之后,一些平台会员用不上,部分会员权益受限制,想占便宜没那么容易。低价获客  广州上班族贺蕴的业余时间大多用来追剧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在通过党史的学习,青少年能从党史中汲取先辈的经验奋力前行,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资源与红色精神代代传承,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信念。党史学习教育与青少年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因此中学党史学习教育可在借鉴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中培养青少年深厚的家国情感。  一、中学生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