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文化自觉,重塑人文精神

来源 :教育·读写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do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实验从启动之初,就十分重视人文教育,举起了“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大旗。在近二十的探索中,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提出了“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等一系列主张;开发了听读绘说、晨诵、整本书共读、新教育写作、新艺术、新生命叙事等等众多的课程,作为新人文教育的载体,同时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为路径,实现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之目标。
  按理,新人文教育,从核心理念到主张,从课程载体到实施路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只要运用这些成果进行人文教育,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即使有这些成果,如果没有教师的文化自觉,没有师生在课程中对文化的创生,也就没有真正的新人文教育。
  那么,教师怎样在自己的阅读与教学中,追求文化的自觉,从而真正地实施新人文教育呢?
  第一,教师要在阅读中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
  教师阅读与所有人的阅读一样,自然涉及读什么与怎么读的问题。
  就读什么而言,新阅读研究所推出的阅读书目,其实已经解决了教师读什么的问题,这些书目的阅读,有助于教师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
  早在2010年,新閱读研究所就在朱永新老师的带领下,聘请了全国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发并陆续推出了中国人阅读基础书目,其中已经推出的有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阅读的基础书目,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还有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公务员基础阅读书目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人员阅读的基础书目等等。今年即将推出的有中小学各学科阅读书目。
  这些书目,不仅能满足一般阅读的需要,同时能满足各学科专业阅读的需要;既能满足师生的共同需要,又能满足师生个性阅读的需要。
  这些书目中,作为中小学教师阅读的书目,既有基础书目,又有学科书目,既能满足所有教师共性需要,又能满足各学科教师的特殊需要。这些书目应该说能解决老师读什么的问题。
  利用新阅读研究所推荐的书目,教师就能很轻松地找到重塑自己精神的食粮;怎样读,也就是在阅读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自觉,怎样把这些食粮变成教师的精神营养,怎样自觉地重塑教师自我的人文精神,这才是我们教师要自觉解决的问题。
  本来读书是非常典型的个性行为,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书,采用的方法不同;但读什么以及怎样读,涉及教师文化自觉与重塑自身人文精神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读书方法就是吸收人文精神的方法,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来吸收,就像吃东西一样,浓汤就得喝,硬菜就得嚼,大骨就得啃,烤红薯就得又吹又捧又掰……只有在这样不同的“吃法”中,才能实现文化的自觉。
  在不知读什么的情况下,要用饥不择食的方法来阅读,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自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教师不知读什么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拿着《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面对着100本书,就像牛啃南瓜一样无处下口,不知从何下手,不知从哪本书开始阅读。
  其实,从什么地方开始非常简单。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潜心研究与实践的教育专家童喜喜在她的《喜阅读出好孩子》这本专门谈怎样阅读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书是粮食不是药。”如果你坚信书是粮食不是药,你尽管可以把这些书都买回来,用“饥不择食”的方法来读,抓着哪本书就读哪本书,读多了就像有足够的粮食吃不完一样,自然就会“挑肥拣瘦”,专挑自己喜欢的来阅读,自然就用了“挑肥选瘦法”来读书。
  从“饥不择食”到“挑肥拣瘦”,这个过程,就是自觉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就是自觉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这是一个自觉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过程,更是追求文化自觉的行为。
  当养成了阅读习惯,就可以信守西汉大学者刘汉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采用“吃药治病法”来阅读。“吃药治病法”就是根据自己的短板,根据自己的精神与能力的缺陷,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阅读。作为老师,或选择职业认同类的书,或选择专业发展类的书,或选择视野拓展类的好书来读,以治疗自己精神与能力之愚。这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行为,自觉地在阅读中去弥补自己的精神缺陷。
  阅读就是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历来强调站在大师的肩上攀登。因此,教师要自觉地选择一些大师的著作来阅读,选择一些经典的教育教学的著作来阅读,选择一些硬菜来使劲嚼,选择一些大骨来用力啃,与大师们进行精神对话。
  当然与大师们对话也得讲究方法,在细嚼慢咽时做到“吹捧”与“舌战”,在追捧与舌战中追求文化的自觉。
  怎样“吹捧”,怎样像吃烤红薯时又吹又捧又撕,最终吃到烤得又香又甜的红薯呢?
  先说“撕”吧。读书既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这就像吃烤红薯一样,你得先撕去皮,你得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你才能吃到红薯心,吃到烧红薯的精华部分。
  再说“吹”与“捧”。读到认同的观点,因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你就要列出你觉得大师们说得好的观点有哪些,把这些好的观点进行结构化梳理,知道大师们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能够有条理地说出你认同的理由来。这就是“吹”,有理有据地吹出某某大师怎样了不起。然后,再对其各要点进行理性分析,要清楚地知道这个观点有什么作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使用这些观点时的操作方法,达到的效果等等。这就是“捧”,捧出这些观点好的原因来,捧出这些观点对自己的影响来,真正主动地吸收这些观点。
  自觉地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当你能吹能捧,能说出你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及这些知识的用处用法以及能达到的效果时,你就达到了文化的自觉,你就登到了大师站立的高处,可以站在大师的肩上攀登了。我把这种阅读的方法叫成“吹捧法”。
  怎样“舌战”呢?说到舌战,大家是不是想到舌战群儒?舌战群儒,就是指同时与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当你在阅读中,遇到大师的某些观点,你不认可或觉得有缺陷,你对其观点进行辩驳,进行辩论式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批判式阅读法,你就得舌战大师,在与大师的辩论中明辨事理,驳倒对方或补充对方的观点使其完整,找到自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站到大师的对面,或站在了比大师更高的平台上与大师对话,也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攀登的读书方法,这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读书方法。   有的人读书,读到自己不认同的,就觉得这本书没有什么可读的了,就丢在一边不管不问了,这样读书是绝对没有提高的。其实,读到不认同的观点时,要么你去驳倒它,要么你去补充完善它,你的精神才会有所提升。
  对话登高法,即不管是认同也好,批判也好,只要在对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阅读就是一种自觉吸收与传承文化的方法,在阅读中才真正做到了文化的自觉。
  文化自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一定得追问阅读的内容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我把这样的读书方法称为“自省叩问法”,只有在自觉地叩问中,才能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创建。比如,我们在阅读中,一定会读到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么,我们就得自我叩问:“我的天命在哪里?”并努力地去追寻自己的天命。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覺,才能真正地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
  第二,要在课程中创生文化,重塑师生人文精神
  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人类的文化的精髓,并在传承中发展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因此,教师的阅读不仅在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更要传承与发展这样的人文精神,把从阅读中吸收到的文化精华,融于自己研发的课程之中,以课程为载体,传播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地做到文化的创生。
  比如,我们读中国古诗词,我们可以用这些诗词研发儒家文化诗歌课程,来传播中国儒家的担当精神,让担当天命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种本色。因此,教师阅读真正的目的,简单说来就是运用与创造,只有在运用与创造中,才能真正地重塑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地实施人文教育;否则就做不到文化自觉。我把这种阅读方法称为“创生书写法”。
  当教师在阅读中,不断地运用“创生书写法”时,就能不断在以课程为载体,自觉进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真正地实施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
  总之,教师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对自身所处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才能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才能真正做到了文化的自觉,才能真正地实施人文教育。
  一句话,教师只有在阅读中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在课程中有对文化的创生,才有真正的新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
其他文献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可以向自己提问题,也可以向别人提问题,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生成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活相对接,和情感相融合,对条件进行转换,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质疑。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包含传统的划一划生词,读一读句子、抄一抄语段,它更多地伴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与素养的生成。质疑能让生成的过程真真切切地发生,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思考。  质疑从预习开始  有些地方,初中语文的预习已经走进模
立夏一过,在南方一些省市出台政策,保障服务,中小学里午睡提上了日程,枕头等午睡用具成了网上的热销产品。中小学生在校怎么午睡?学校管理面临哪些问题?广东:所有中小学都要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所学的东西、所认识的实物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反思和评价,认识其真实性,做理性的价值判断,从而指导信念和行动的一种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是可以被培养的,是可以在后天通过训练形成的一种技能和思维意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以学校教育为主。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在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潜力开发的诸因素中居主导地
摘要:本文从初中毕业班历史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初三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情感教育在历史复习课中的重要作用,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整学习状态、发现学习乐趣、树立学习信心等方面提出一些有操作性且效果明显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复习课;情感教育   在多年探索实践中,笔者发现情感教育是提高初中历史复习课效率、提高学生中考信心指数的“倍增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在复习计划的制定、复习方法的
案例背景马上就要面临高中合格性考试了,学习紧、任务重,所有考试科目的老师都牺牲休息时间,下午放学后给学生辅导补课。将辅导时间分成两个阶段,要求走读生放学后马上留下接
我觉得人文教育是漫长历史性的、广泛世界性的话题。科学能够解决人在现实中可以怎样,而“人文”二字永远不倦地提醒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是人文永远的主题。像毛虫化蝶一样,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人性也不过进化到了现在的文明程度。  如果我们读书稍微多一点,从三四百年以前,回望人类的历史,那么就会了解,人类自相残杀的现象比比皆是。人类对人类造成的苦难远远多于自然灾害,人类施加于人
案例教学,指的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教师要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与释放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因此从指导性案例出发,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导学中收获到学习的快乐。本文以初中化学为载体阐述教师在组织设计、运用学案导学法时的教学思路。  构建思维活动框架  教学活动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性活动,一般来讲,它包括了“预习教学、课前导入、课中讲解、随堂;随机测试、课后
灌输式教育,是与启发式教育的相对的教育,亦称注入式教育。原指在学校教育中,不顾学生学习认识、客观规律和他们的理解能力,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
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是件美好的事情。笔者一直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景,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是浸润在书香中的学生。可是,单单靠学校阅读氛围的营造,靠班级阅读的跟进,能持续多久呢?在校外,我们的学生在阅读吗?阅读什么呢?家庭内部阅读氛围如何?为此,学校成立了读书小组,专门负责亲子阅读研究。小组成员在学习、探讨、研究中提高,寻找将阅读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凭借自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