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上的德育渗透案例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picalpalmet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的关键,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和包罗万象的内容,证明其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从教学内容而言, 中学历史涉及远古人类的文明、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世界的大动荡与大变革、数不清的文人志士、数不尽的英雄先烈、数不尽的文明成果、甚至也有数不清的反面人物和事例……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修养教育的有利素材。
  作为一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教师,我时分珍惜这些宝贵的财富,时刻注意利用这些有利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自己工作重点和中心,在日常历史学科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空间,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关爱人类的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和辨证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以史促发展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争取在我每日的点滴渗透中,由量变到质变,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积极的心态,绝大多数时候,教学过程能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有步骤轻松愉快地进行,师生之间能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在前几天,我讲到《难忘“九一八”》一课的时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难忘九一八》一课共分两大块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占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极好机会。“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为了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而发动的。正可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内容涉及东北,涉及学生的家乡,对学生来讲有亲切感,而且“兵谏”诸如此类造反的事,也是学生,尤其是男生所喜爱的内容,因而我事先认为这堂课一定很精彩,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利完成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于是新课开始后,我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先讲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兵撤入关内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东北人民从此过上了亡国奴的生活,生活极其悲惨。“同学们面对东北的沦丧,作为东北人,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原以为学生会义愤填膺,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蒋介石,可是没想到,学生对我的问题态度漠然,我又进一步问“日本可恨不可恨?”只有寥寥数人无精打采的说“可恨”“既然可恨,做为中国人,做为东北人,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是寥寥几人,无精打采的说“抵抗”,与我预想的火爆场面相去甚远,我感到很失落,但不能灰心,于是我重整旗鼓,调换角度接着讲解。可我开始讲解不到十分钟,有些同学就已经昏昏欲睡,就连以往对战争感兴趣的同学,也变得表情漠然,更有甚者,同桌之间已经开始小声聊天了,我预先想到的那种热烈场面根本没有出现。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故意提高了声调,增加了感情,希望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看到不行,我又放慢节奏,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甚至我亲自走到学生中间,指导他们看书,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我和学生中间,仿佛有一张无形的隔膜,任凭我怎么努力也撞不开,眼见着学生离我越来越远。可是我却无能为力,我的希望在一点点落空,心情也变得极其沮丧,心想快点把剩下的内容讲完,然后让学生做练习算了。
  正当我自顾自讲到“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而采取的兵谏,是伟大的爱国将领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问到“老师,张学良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是卖国贼,发动西安事变只能是功过相抵,怎么就能评为爱国将领了呢?”我刚想训斥他,可突然看到许多昏昏欲睡的学生突然睁开了眼睛,闲聊的学生也把眼睛盯着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意识到,这也许是个机会,是打破目前课堂尴尬状态的有利契机。于是我一面口中慢慢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同见解,一面在心中快速思考,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认为做了错事就没有受敬仰和爱戴的资格,是不是他的功抵不了他的过?”他点了点头,其他同学也表现出了热情,“那好,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张学良”,于是我为同学们介绍了张学良从出身到少帅,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送蒋返南京到被囚半个多世纪,同学们经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张学良能够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扭转时局,虽有过失,但的确担得起“爱国将领”的荣誉。同时通过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人无完人,再光鲜的人背后也可能有小过,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贡献,同时通过对张学良一生的讨论,同学们也懂得了用辩证的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道理。还使同学们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就是一分力二的正反两方面评价。
  虽然这样一来,打乱了我最初的教学计划,但却出其不意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标。
  案例反思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预先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给学生预设了德育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仅仅给学生泛泛的进行德育渗透,以至学生产生了抵抗情绪。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过程中,所运用的史实或人物,离学生较远,因而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对象,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各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这些概括常常离开了思考对象,而把人引入到另一个境界中去。
  在本案例中,教师后来敢于放弃原定计划抓住有利契,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切实的完成了德育渗透的目标,成功的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快乐体育教学。就是在体育运动中,把其内在乐趣作为目的、内容等来学习的体育教学方法与形式之一。快乐体育教学强调.必须把快乐学习的情绪贯穿到整个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而达到使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乐观向上态度等最终目的。快乐体育教学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和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及运动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中学体育快乐  “快乐体育”一词的最早出现是1979年在东京召开的第2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是要使学生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注重人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真正教育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主体意识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普遍是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
【摘要】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欣赏就是通过听觉去感受一首歌曲或乐曲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美,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
【摘要】对我国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素质教育是国家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来实现的。  【关键词】普通高中音乐教学音乐素质  音乐是通过歌唱、演奏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反映生活与大自然的方式和手段。它是一种通过鲜明的节奏、欢快的乐曲、优美的歌声和丰富的情感
【摘要】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历史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通过对后进生完成历史作业的消极心理因素的分析和探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针对后进生的历史作业设计原则:自主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后进生历史作业设计  一、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通过重视地图使用,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图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记忆、培养能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广大历史教师提出并积累了许多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但令人担忧的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缺点与不足仍然存在: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能力较弱,知识的迁移及灵活运用能力差,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低等。笔者结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谈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课程中教学安排与设计,以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初中历史课堂
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而在高考试卷中,写景抒情诗的考查,也大都有所涉及。比如:全国卷2卷2007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9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新课标2010年卷: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011年卷,诗歌鉴赏题中第二问即“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只有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引导者、促进者、评价标准和因材施教等四个方面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