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wl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我以为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常州市实验小学提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倡导“分享教育”,就是找到了这样的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学校特色。
  现在教育界盛行“特色热”,恐怕有不少误解,比如有个什么队,什么组,就说是有了学校特色。我想,这些队、组仅仅说明学校可能有些特色项目、特色活动,但并不代表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学校特色。袁振国、陈玉琨先生曾指出:学校特色应当体现全体性、基础性、内在性。全体性,是指特色建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应当使全体学生受益;基础性,是由基础教育的特征决定的;内在性,是指学校特色应当是在学校传统、学校文化中内在地发展、生长起来的。我的同事孙孔懿先生提出学校特色之“色”有三重内涵:一是颜色之“色”,指学校外在的环境;二是成色之“色”,指含金量、内在品质;三是春色、秋色之“色”,指文化。这三种“色”,后者对于前者都有包容的关系。常州市实验小学就是基于全体性、基础性、内在性,创造了分享文化,可以说确确实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按照西方一些文化学者的观点,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显而易见的表象层,这就是组织结构与运作流程。常州市实验小学在分享教育的视野里,创新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分享智慧工作室,搭建分享论坛,等等。这就使得师生们有可能向分享的理念靠拢,往分享的方向努力。
  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是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常州市实验小学似乎有一种“树文化”,学校里有好大一棵银杏树,树龄已达180多年;老师们讨论分享教育,讴歌“树的声音”;杨文娟校长把自己的教育哲学表述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在常州实小的同志们看来,以“树”隐喻分享文化,是适切的。我对此非常认同。分享文化最主要的价值观就是基于“人人”、“个个”,就是相信每一个师生在分享方面都有、能、会。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曾在诗中写道:“我深信每朵花不论大小,都能享受它呼吸的空气”,“我看那最卑微的鲜花都有思想,但深藏在眼泪达不到的地方。”华兹华斯曾在《写于早春》中说:“大自然把她美好的事物/通过我联系人的灵魂,/而我痛心万分,想起了/人怎样对待着人。”在常州实验小学,人人以分享待人,这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情!分享文化的核心,就是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以人为本,以每个人的发展为本。
  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共同默认的解释”,是视如理所当然的无意识的信念、理解、感知。在常州实验小学,“分享”已经成为“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可以说分享文化已经达到了这第三个层次。常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非常推崇戴维·伯姆的《论对话》。戴维·伯姆说:“人类都存在一种思维方式——共享性思维。对话是在意义溪流中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十分令人欣喜的是,在百年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五年多脚踏实地的前行,“参与其中”、“分享彼此”成为理所当然、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的行为,这表明常州实验小学的文化创造、特色建设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常州市实验小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背着行囊上路!”精神行李对于人生旅程的跋涉者非常宝贵。衷心祝愿杨文娟校长和常州市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唱响分享教育,把“属于自己的句子”写得更加精彩!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210013)
其他文献
记得儿子读幼儿园时常要举行“亲子游”活动,但活动一般都在工作时间,自己又没法请假,所以一次也未参加,每次都是由家中的爷爷代劳。到幼儿园后,听到很多教师建议,外出游玩不要再举行亲子活动。原因是亲子活动时,部分家长只顾着自己带孩子去想玩的地方,很难组织与大自然有效亲密接触的课程活动,且孩子跟着自己的家长,其实并未真正利用这样难得的外出活动对孩子们实现集体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升他们的独立能力。  鉴于老
深入研究小学的语文课堂,我们不可否认地发现:一线教学的老师教得认真而又辛苦,为了不漏掉一个知识点,有的课文甚至上到4-5课时,要用3-4天时间才能完成,其结果却是学生学得同样辛苦而又没有效果,到了高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够,甚至还有学生不会读,不会写。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于1998年秋学期,提出了“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个课题,并开始了漫长的十多年的实验研究。  起初,我们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最根本的动力。要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好教师。拥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江苏省清浦中学,始终坚持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突破口。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班主任称号等省级以上表彰的有15人,获得市“十百千”培养对象、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等称号的有28人。“十一五”期间,学
创意,指创造性的想法、意念,通过产品、行为表现出来,具有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美感。在教学思路的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显现中.教学创意则一定会显现教学艺术的意味。语文教学创意的
对故事的“诠释”和对文本的“解读”分别是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故事的“诠释”和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初读),其心理学机制应该是相通或相似的。当我们对“文本解读”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有必要将目光延伸到幼儿园去,看看幼儿在对故事的“诠释”中会发生什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关于幼儿“诠释”故事,有这样一个案例[1]:  ……一天,我请一位大班的幼儿给我讲解著名的图画书《小老鼠无字书·颜色》。
<正>【人物小传】她总说自己是"笨鸟",因此她愿意比别人先飞,"天道酬勤"是她的座右铭。遇到事情总往好处想,而其实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并不都是"好事",但她无怨无悔。工作22年
现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是太忙了。课堂上,听说读写思都要训练,字词句段篇皆要顾及,语文课、阅读课、写字课、作文课轮番作战,家作、练笔、大作、小作齐齐上阵,活动、会议、社团丰富多彩,再加上大多语文老师身兼班主任,永远有忙不完的琐事,备、教、改、辅、考,忙得不亦乐乎。  忙着忙着就像陀螺般惯性运转,忙着忙着就开始盲目盲从。很多课堂的“忙”就因“盲”而生,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哪里还有闲暇思考是对还是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音乐欣赏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主要应有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