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我以为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常州市实验小学提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倡导“分享教育”,就是找到了这样的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学校特色。
现在教育界盛行“特色热”,恐怕有不少误解,比如有个什么队,什么组,就说是有了学校特色。我想,这些队、组仅仅说明学校可能有些特色项目、特色活动,但并不代表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学校特色。袁振国、陈玉琨先生曾指出:学校特色应当体现全体性、基础性、内在性。全体性,是指特色建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应当使全体学生受益;基础性,是由基础教育的特征决定的;内在性,是指学校特色应当是在学校传统、学校文化中内在地发展、生长起来的。我的同事孙孔懿先生提出学校特色之“色”有三重内涵:一是颜色之“色”,指学校外在的环境;二是成色之“色”,指含金量、内在品质;三是春色、秋色之“色”,指文化。这三种“色”,后者对于前者都有包容的关系。常州市实验小学就是基于全体性、基础性、内在性,创造了分享文化,可以说确确实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按照西方一些文化学者的观点,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显而易见的表象层,这就是组织结构与运作流程。常州市实验小学在分享教育的视野里,创新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分享智慧工作室,搭建分享论坛,等等。这就使得师生们有可能向分享的理念靠拢,往分享的方向努力。
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是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常州市实验小学似乎有一种“树文化”,学校里有好大一棵银杏树,树龄已达180多年;老师们讨论分享教育,讴歌“树的声音”;杨文娟校长把自己的教育哲学表述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在常州实小的同志们看来,以“树”隐喻分享文化,是适切的。我对此非常认同。分享文化最主要的价值观就是基于“人人”、“个个”,就是相信每一个师生在分享方面都有、能、会。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曾在诗中写道:“我深信每朵花不论大小,都能享受它呼吸的空气”,“我看那最卑微的鲜花都有思想,但深藏在眼泪达不到的地方。”华兹华斯曾在《写于早春》中说:“大自然把她美好的事物/通过我联系人的灵魂,/而我痛心万分,想起了/人怎样对待着人。”在常州实验小学,人人以分享待人,这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情!分享文化的核心,就是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以人为本,以每个人的发展为本。
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共同默认的解释”,是视如理所当然的无意识的信念、理解、感知。在常州实验小学,“分享”已经成为“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可以说分享文化已经达到了这第三个层次。常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非常推崇戴维·伯姆的《论对话》。戴维·伯姆说:“人类都存在一种思维方式——共享性思维。对话是在意义溪流中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十分令人欣喜的是,在百年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五年多脚踏实地的前行,“参与其中”、“分享彼此”成为理所当然、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的行为,这表明常州实验小学的文化创造、特色建设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常州市实验小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背着行囊上路!”精神行李对于人生旅程的跋涉者非常宝贵。衷心祝愿杨文娟校长和常州市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唱响分享教育,把“属于自己的句子”写得更加精彩!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210013)
现在教育界盛行“特色热”,恐怕有不少误解,比如有个什么队,什么组,就说是有了学校特色。我想,这些队、组仅仅说明学校可能有些特色项目、特色活动,但并不代表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学校特色。袁振国、陈玉琨先生曾指出:学校特色应当体现全体性、基础性、内在性。全体性,是指特色建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应当使全体学生受益;基础性,是由基础教育的特征决定的;内在性,是指学校特色应当是在学校传统、学校文化中内在地发展、生长起来的。我的同事孙孔懿先生提出学校特色之“色”有三重内涵:一是颜色之“色”,指学校外在的环境;二是成色之“色”,指含金量、内在品质;三是春色、秋色之“色”,指文化。这三种“色”,后者对于前者都有包容的关系。常州市实验小学就是基于全体性、基础性、内在性,创造了分享文化,可以说确确实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按照西方一些文化学者的观点,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显而易见的表象层,这就是组织结构与运作流程。常州市实验小学在分享教育的视野里,创新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分享智慧工作室,搭建分享论坛,等等。这就使得师生们有可能向分享的理念靠拢,往分享的方向努力。
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是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常州市实验小学似乎有一种“树文化”,学校里有好大一棵银杏树,树龄已达180多年;老师们讨论分享教育,讴歌“树的声音”;杨文娟校长把自己的教育哲学表述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在常州实小的同志们看来,以“树”隐喻分享文化,是适切的。我对此非常认同。分享文化最主要的价值观就是基于“人人”、“个个”,就是相信每一个师生在分享方面都有、能、会。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曾在诗中写道:“我深信每朵花不论大小,都能享受它呼吸的空气”,“我看那最卑微的鲜花都有思想,但深藏在眼泪达不到的地方。”华兹华斯曾在《写于早春》中说:“大自然把她美好的事物/通过我联系人的灵魂,/而我痛心万分,想起了/人怎样对待着人。”在常州实验小学,人人以分享待人,这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情!分享文化的核心,就是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以人为本,以每个人的发展为本。
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共同默认的解释”,是视如理所当然的无意识的信念、理解、感知。在常州实验小学,“分享”已经成为“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可以说分享文化已经达到了这第三个层次。常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非常推崇戴维·伯姆的《论对话》。戴维·伯姆说:“人类都存在一种思维方式——共享性思维。对话是在意义溪流中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十分令人欣喜的是,在百年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五年多脚踏实地的前行,“参与其中”、“分享彼此”成为理所当然、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的行为,这表明常州实验小学的文化创造、特色建设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常州市实验小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背着行囊上路!”精神行李对于人生旅程的跋涉者非常宝贵。衷心祝愿杨文娟校长和常州市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唱响分享教育,把“属于自己的句子”写得更加精彩!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