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单飞”,不容易!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儿子读幼儿园时常要举行“亲子游”活动,但活动一般都在工作时间,自己又没法请假,所以一次也未参加,每次都是由家中的爷爷代劳。到幼儿园后,听到很多教师建议,外出游玩不要再举行亲子活动。原因是亲子活动时,部分家长只顾着自己带孩子去想玩的地方,很难组织与大自然有效亲密接触的课程活动,且孩子跟着自己的家长,其实并未真正利用这样难得的外出活动对孩子们实现集体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升他们的独立能力。
  鉴于老师们的建议,更想到一篇关于“中国孩子、韩国孩子、日本孩子”野外生存竞赛”的报道(中国孩子不是父母跟在后面,就是累了要休息,甚至放弃),我们决定,今年春游在小、中、大班全面取消亲子活动。
  或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大班去鼋头渚的赏樱活动最顺利。中班去梅园的赏梅,有个别孩子的家长自己乘车跟到了梅园,一路上帮孩子背着包,做好一切服务工作。终于轮到小班去农博园赏郁金香了,前一天看到报名人数,我们都吓了一跳——其中一个小班只报了6人,还有三个班的报名情况也不理想,都在20人以下。这是幼儿园春游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仔细了解过后就发现了一些规律:新市民较多的班级几乎人人报名,而那些报名较少的班级都是本地孩子占多数,且平常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带着。他们不报名的理由也非常简单:孩子太小,我们不放心。甚至有老师为了减轻自己带孩子外出的压力,同意家长不用报名参加学校的春游,可以自己开车去农博园与他们会合,某种意义上说,把春游又变成了“亲子活动”。
  春游之前,虽然我们对此次活动做了细致的安全预案,把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点滴差错都再三排查,但我们园级领导始终不敢开个动员会,让未报名的孩子参加这次“非亲子游”。
  一天的活动非常顺利。对“担心孩子的安全”这个问题没吭一声的蔡老师,带着自己班的小娃娃玩转了整个农博园。孩子们跟着老师,牵着同伴与农博园的花花草草、游乐项目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亲密接触;每个孩子自始至终都独立地背着包包,没有遗漏点滴东西……更没有人撒娇落后。而大人抱着、背着自己的孩子,则是亲子游中常有的事。
  事实证明,小班孩子举行非亲子的外出游玩活动完全可行。春游过后,我们对只有6名孩子参加春游的班级进行了专题的家长会。会上,我们更多地反思幼儿园工作、带班老师的工作有待加强,希望今后开展孩子独立的外出活动能够得到广大家长的信任和认可。同时,也给他们介绍了幼儿园曾经举行过的一次一次“小鬼当家”活动,如有志愿者参与的孩子独立穿越小区、独立乘车等活动。大部分的家长默默地倾听着我们的讲述,看得出能够接受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观点。可有一位孩子的奶奶居然站起来大声说道:“以后,你们幼儿园要在我们班开展这样的活动跟我无关,我的孩子坚决不会参加!”
  前不久碰到某教育杂志的一位编辑,讲起取消亲子游的事儿,他就提醒我:“你要这么做,会面临很多阻挠和压力!”事实正是如此。一次次的幼儿园安全事故,导致园级领导、老师、家长,甚至各级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安全都到了极其敏感的地步。幼儿园的门口有三个保安,且安装了设施先进的门禁系统、周界探头……每一次外出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一位家长陪伴才算安心。包括我们自己,虽然作出了取消亲子游的决定,但在第一次尝试前万不敢积极地动员。记得我们幼儿园在接受“省平安校园”现场评估验收时,专家就提出:我们在做好所有“物防、技防、人防”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幼儿自身的防范能力。而自身的防范能力、独立生存等能力都是需要在有安全保障的“单飞”中历练的。
  这一次春游,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单飞”是孩子成长的必然,但要让孩子“单飞”,不是取消“亲子游”就能一下子改变目前大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包办代替过多的现状。我们更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设计“单飞课程”,从而让孩子们飞得更多、更好、更远……
  (曹玉兰,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214000)
其他文献
【人物小传】  他出生于“那个年代”。长于理性思维的他,高中毕业后,迈进了师范的大门。工作第三年,他参加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后来又完成了中文本科的函授。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那叫“缺啥补啥”!其实,这样的补充,加上“教育管理与经济”研究生课程班、首届苏州市小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苏州市首届名教师名校长培训班、江苏省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等的专业培训学习,再加上平时他对中华经典著作、教育专著的
语文是一种美,一种与民族同在的美、与生活同步的美、与文化同行的美。这种美,是最悠远的美,最绵长的美,最富魅力的美,最耐人寻味的美。  有鉴于此,语文教学不应纯粹从工具视角教学语言文字,还应成为引导审美的过程,带领学生走进语文之美,让他们感受美的情境,领略美的意蕴,受到美的熏陶。这种审美阅读,主要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诵读文本,揣摩课文的言语美    语文之美,能知觉到的首先是
又送走一个班级,回顾孩子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耳畔仿佛回荡着金陵故事会上的欢声笑语。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开展“游学金陵”之旅,探索发现古城南京那些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自主阅读作家有关南京的名篇佳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用讲述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孩子们喜欢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神秘的民间传说,历史名人的趣闻故事。短短的一年,他们自主阅读了大量关于南京的故事、散文、诗词,阅读脚步已循着浅浅
一、走出传统想一想:作业观的偏失与矫正  传统的作业设计观念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强调大量枯燥练习的强化训练,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这种作业观念,在以建构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新课程观看来,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互动生成、充满灵性的过程,认为知识仅仅是单线传递,把练习册等同于作业,用“布置”代替“设计”,这显然不应该是新课程下教师所应持有的作业观。  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对语文学科性质
一  第一次认识蒋校长是在2002年5月16日。  当时,市教科室在他所任校长的暨阳小学开展一次课题协作组活动,我承担了一节研讨课。临上课时,和我同来的实验小学分管数学的吴教导悄悄告诉我,坐在角落里的那位皮肤黝黑、表情严肃的男教师就是暨阳小学的蒋校长,教语文的。当时我挺纳闷,怎么教语文的校长还来听一位初出茅庐的别的学校老师的数学课?第二天,吴教导又满面春风地告诉我,课上得很成功,昨天下午,蒋校长还
自1992年走上讲台任教初中政治,转眼已是20年。蓦然回首,课堂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上了近万节课后,有些课堂已经模糊了,而有些课堂历经岁月的洗礼,已成为记忆深处温暖的一部分。  1998年12月,我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一次,在初二(5)班教授《我国宪法的构成》,教材特别介绍了《国旗法》第十七条的内容: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我当时对学生说,大家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