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角下李沧东导演电影人物群像的文化反思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ife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在主义是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对存在主义进行了改造、阐释和提升,使之成为一种关注人、尊重人的哲学和审美理念.由小说家转型而来的韩国导演李沧东重视人物群像的描绘和刻画,基于存在主义视角下,人物群像的文化反思主要分为:冷静与暴力的资本逻辑阶段:去“单纯化”的人物群像;解构与颠覆的宗教伦理阶段:去“救赎化”的人物群像;生命存在与意义追寻的现实批判阶段:去“荒芜性”的人物群像.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国内新锐导演,刘浩的作品始终保持着风格高度的一致性.从2002年自编自导的个人第一部电影《陈默和美婷》起,到《好大一对羊》《老那》,再到今年上映的《诗人》,他始终聚焦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内心情感,并以独树一帜的手法建构了一种独特的镜头语言.在刘浩的作品中,文学性和诗意是永不缺席的主题.本文试从刘浩导演的影片中的文学性、诗意、人物关系和情感等方面入手,探讨他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写实.
21世纪中国内地喜剧影坛上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以酣畅淋漓的狂欢之笑打破了20世纪显性喜剧电影羸弱委顿的格局.这批作品有其独特的类型范式集合:不近情的喜剧情境、张扬癫狂的杂耍场面、漂移破碎的能指符号、断裂反转的视听语言.文章将凸显这一类型特征的显性喜剧归属于“胡闹喜剧”,在分析其类型范式的基础上,肯定了胡闹喜剧在中国喜剧发展史上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以期引起对这一新兴喜剧电影亚类型创作地位和创作规律的重视.
英国女导演西娅·夏罗克拥有较为丰富的创作视野,她的四部电影《遇见你之前》《呼叫助产士:2013圣诞特别篇》《亨利五世》以及《独一无二的伊万》看似风格与类型截然不同,甚至主人公还不一定是人类,但实际上它们基本都可以被统摄到“逃离”母题之下进行观照.在夏罗克电影中,人物总有着脱离现状,生活在别处的主动意识,或是被迫撤离,处于流动不定的生存状态中.“逃离”是我们把握西娅·夏罗克电影的一个关键词.
藏族电影的叙事可以概括为国族化、景观化等叙述模式,万玛才旦导演出现后打破了这一叙事传统,拍摄真正属于藏族人自己的电影.万玛才旦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早有论文,但对于论者提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二元对立命题不能赞同.万玛才旦的电影通过“异托邦”的寺庙、街道和牧区相同的出现次数以及“金巴”受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影响营造的心理空间,窥见其电影呈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并置.
与中国第五代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电影的重大转变之一便是叙事空间的转移.聂伟所编著的《第六代导演研究》一书中提出造成第六代导演作品趋同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其集体性地对于都市叙事空间的选择,而在这些以都市为叙事空间的展示中,第六代导演偏爱于展现城市中阴暗、破乱、肮脏的一面,甚至直面城市中的废墟.废墟成为第六代导演电影中最常出现的客体之一,摆脱了之前被电影镜头所“抛弃”的命运,开始承担起表达创作者深层创作意图的任务.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国宝级的导演,从《处女泉》到《秋日奏鸣曲》,伯格曼均以主观化、内倾性的视听语言处理这些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了存在的真实形态,并以其深刻性与普世性建构着自身的力量.伯格曼作品之深奥在于它牵连着整个西方文化世界,电影中涉及大量关于上帝之死与宗教的当代意义、理性失格与存在的显现等话题,但又均以艺术化、伦理化的方式予以呈现,使电影在理性与艺术之间获得了平衡.
《诗人》是刘浩导演的第五部长篇电影作品.影片讲述了在世纪之交一个诗人的陨落,以人物命运映射时代变革,表现了个体命运在时代浪潮下的错位.作为作品频频入围国际电影节的新锐导演,刘浩善于将个体经验融入电影创作中,关注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底层人物,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洞察人物内心情感,并基于个体城市化的生活体验,构造新都市景观.本文将从《陈默和美婷》《老那》《诗人》等影片入手,分析刘浩导演对国内第六代导演风格的承续.
电影合同是规范电影从业人员行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保障制片方和从业人员双方权利的依据.本研究立足导演工种,探讨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创作体制与导演角色定位的差异,对比分析中美电影导演合同具体条款的异同,并探究中美电影导演合同差异的内核.研究发现,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导演合同在导演的职责、制片方与导演双方的指代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别,这些差别从本质上体现出制片方与导演权利配置的区别.
继黄信尧《大佛普拉斯》广受好评之后,黄导又推出了影片《我的同学麦娜丝》.据说“麦娜丝”是“minus”的音译,呼应《大佛》中的“plus”.这部影片通过多线叙事的结构,讲述了四个不同阶级的青年的悲欢离合以及生活困境.文章试图阐释四个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以及生存困境,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当代中青年的生存现状,解读黄信尧在不起眼的社会小人物身上探索的生活本质以及人生的真相.
《扫黑·决战》是国内首部以“扫黑除恶”行动为题材、展现全国扫黑办督办案件的影视化作品.影片涉及了官商勾结、暴力催债、农民工讨薪等社会痛点议题,突破了传统的犯罪类型片的现实改编尺度,开创了扫黑题材的叙事模式与表达范式.在对现实案件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影片在社会真实与艺术典型形象间寻求到了平衡点,塑造了曹志远这位典型的“两面人”形象.同时,影片在类型化叙事的拓展与商业元素的创新中实现了对题材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