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娅·夏罗克电影的“逃离”母题论析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导演西娅·夏罗克拥有较为丰富的创作视野,她的四部电影《遇见你之前》《呼叫助产士:2013圣诞特别篇》《亨利五世》以及《独一无二的伊万》看似风格与类型截然不同,甚至主人公还不一定是人类,但实际上它们基本都可以被统摄到“逃离”母题之下进行观照.在夏罗克电影中,人物总有着脱离现状,生活在别处的主动意识,或是被迫撤离,处于流动不定的生存状态中.“逃离”是我们把握西娅·夏罗克电影的一个关键词.
其他文献
法庭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中晚近的类别,它的出现和新时期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与现实形成了高度的关联的互文.法庭题材电影将庄严又略带神秘感的法庭审判带入大众文化空间,把抽象的现代法律条文融入光影交织的视听叙事.在向大众传播现代司法概念与精神的同时,新时期法庭题材电影探索了法律话语的银幕表达方式,表现了此阶段法制建设的困境,反思了背后的时代和文化缘由,折射出了转型期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在机械复制时代,基德勒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技艺的实践,而进入数字媒体时代,随着“媒介终结”,马诺维奇提出,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界面.相应地,电影叙事也随之进入“后叙事”状态,后叙事是从结构主义叙事学转向自然叙事学,叙事性从创作者的叙事话语转向观众的经验,理论根基从结构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后叙事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当代影像的观看之道应运而生,为新兴电影类型与叙事形式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第五代电影的乡土中国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叙事层面的现实乡土世界,通过建构“乡土中国”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文革”;第二重是隐喻层面的前现代中国寓言,建构一个“奇观化”中国,是出于现代化中国期待的“焦虑”,他者化中国的话语策略.第五代电影叙事,美学成分丰富而又驳杂,其悖论叙事是导演的精英价值观立场与艺术表现的民间话语方式之间的措置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