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核心素养的浸润教学策略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是下阶段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关键。以《力的分解》一课为例,对其从四个维度进行解读:创设情境,构建物理观念;巧用实验,显化思维过程;真实任务,助力自主探究;细节浸润,培养态度与责任。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 情境 实验 真实任务 细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而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互为一体的,单独的某个环节不可能孤立地发展某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学习的动力保证,是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是物理学科“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的基石,物理观念的形成及利用物理观念认识物理世界、描述物理现象、分析物理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思维活动和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思维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过程,是物理观念得以深入、升华的保障;科学探究是物理观念与科学思维获得的必备载体。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一课为例,阐述笔者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浸润物理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构建物理观念
  学科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会用专业化的语言对学科内容进行描述,对学科问题进行分析。所谓专业化的语言,就是用学科的概念、规律等去描述现象、分析问题、规范释疑。比如,南方的天气让人感觉闷热、湿冷,北方的天气让人感觉燥热、干冷。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对天气的描述,会让人们感同身受,但只能停留在“是这样”的层面。而“为什么是这样”就需要借助于专业化的解释。天气“冷”“热”属于温度范畴,“湿”“干”属于湿度范畴。温度和湿度就是物理观念。有了物理观念,才能对物理现象和问题进行专业化的解读。因此,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下,首先要有意识地生成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这是物理观念形成的前提;其次要利用专业的概念和规律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物理问题,从而使物理观念变得有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力的概念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性质的力之后,意在帮助学生在物理观念层面,建立“同一个物体受到的不同的力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以及各个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的认识与思考。具体某个力的分解是帮助学生建立这种物理观念的一个维度。一个力的分解在无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有无数种,而实际的力的分解总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因地制宜”的。因此,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若干个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力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力分解的合理方式。比如,为帮助学生建立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在课堂引入阶段,教师演示并比较“三个钩码挂在一根棉线下方”和“在两根棉线中间挂三个钩码”这两个简单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情况下如何对钩码进行受力分析,学生容易得到一根棉线的拉力和两根棉线的拉力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由此思考二者之间直接的关系。关于这种关系的思考,就是不同情境下相互作用观念的建立过程。
  二、巧用实验,显化思维过程
  科学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包括所观察的对象、过程、事实、现象等)形成清晰的图景,并且反复加工、去粗存精,把感性认识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间接认识过程。这一过程中,感性知识和理性认知之间的关系有時候是相对隐晦的,不便于学生感知。而巧用物理实验,可将隐藏在复杂物理情境中的思维对象和过程显化、简化,进而抽象概括出模型。这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
  例如,针对具体情境中如何对某个力进行分解,教师设计了问题:“汽车在盘山公路或引桥上行驶时,汽车重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并附有相应的图片,如图1、图2。学生初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直接分析是有难度的。教师又设计了水袋放在斜面上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袋的形状变化,思考水袋重力的作用效果,如图3。接着让学生将滑块放在倾斜的手掌上,体验滑块重力的作用效果,如图4。利用两个实验将(斜面)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显化出来,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显化过程中同时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三、真实任务,助力自主探究
  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是学生习得后的结果,但是很多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面对情境、生成问题、猜想假设、进行验证等探究环节。科学探究是一种应然的学习方式。授受式教学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论,是获得性学习和结论的反复运用与训练,指向的是应试。学生经历了再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式学习,会自主形成相应的物理观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会依托必备的科学思维,接纳“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接受“是这样”,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能力。要达成探究教学的主旨,需提供真实的任务情境,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例如,学习了力的分解概念后,学习任务转变为利用力的分解概念处理三个具体情境下力的分解问题:拖拉机拉耙时拉力的作用效果,盘山公路或引桥上汽车重力的作用效果,塔吊上重物重力的作用效果。如果教师直接给出三种情况下力的分解效果,学生可以接受但印象不会深刻,只是知道了“是这样”。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探究说明三种情况下力的分解效果。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进行验证,达到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如,探究如图5所示的塔吊上重物重力的作用效果时,两位学生到教室前面合作展示,将塔吊模型转化为如图6所示的一支铅笔和两根细线组建的模型,从而切身体验到向下的拉力(重力)所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一是细线对中指有拉力,二是铅笔对掌心有压力。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主动探究过程,对这种轻杆加细线的斜拉模型,印象会很深刻。特别是同伴的模拟和展示,给了其他学生一种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学生也会自觉尝试进行猜想、模拟、交流。这正是探究能力的体现。
  再如,完成了以上三个探究任务后,教师演示了如图7所示的实验:将学生的胸卡斜插在小车上,开始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当用吹风机沿着某一角度吹胸卡时小车逆风运动。教师让学生探究小车逆风运动的原因。这是一个有难度的真实任务。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有学生画出了如图8所示的受力分析图。这是学生主动探究和集体研讨的成果,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同时,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合作的学习习惯。   四、细节浸润,培养态度与责任
  学生的成长还有社会化的需求,即成为社会人应该具备的素养。体现在物理学科方面,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追寻科学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积累,对自然现象的不断认识,就是科学知识素养的形成过程。这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基本上都能得到体现。通过物理的学习,个体认识了部分自然现象、掌握了部分自然规律。而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待细节的策略,以及和其他人交往、交流过程中的情绪反应等反映的是态度问题。在获得物理专业知识后,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务,则是责任问题。要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责任,除了对科学知识孜孜以求之外,还需要在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交往中不断形成。学校和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之外,还应关注教学细节,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在学校和班级这个小社会中,让学生能正常地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会担当,产生回报社会的抱负。传统的仅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教学方式,阻断了学生相互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讓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学生之间互不往来的孤立的学习方式应该得到改变。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协作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宽容、学会憧憬、学会担当。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应具备的品格。当然,并非每节课都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但是我们的课堂需要这种意识。
  在本节课中,师生一起分析斜面上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时的多次追问与应答,如“压斜面是重力的直接作用效果吗”“重力和分力的作用点是否一样”“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压斜面时,斜面相当于什么物体”,使学生逐渐明晰了斜面上物体的受力情况;画出力的分解图后,尝试求分力的大小时,教师敏感地将利用力的图示法和利用几何关系求力大小的方法融合到问题中。特别是力的图示法,常规教学往往对其不够重视,这节课则很好地对其用途进行了诠释。这些细节的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整节课的教学井然有序,学生能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以及同学的发言,这是相互尊重的体现;学生在分组探究过程中积极投入,这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小组代表的踊跃展示则是学习自信心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的体现……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课堂教学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及水平层级的实践研究”(编号:B-a/2016/02/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高.物理观念的构成及培养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10).
  [2] 王高.科学思维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5).
  [3] 王高.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素养的培养——以“楞次定律”的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8).
  [4] 王高.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构成及培养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1).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审辩式”教学为基调,高三复习课《鸦片战争——从挨打皆因落后谈起》紧紧围绕文明的相融与相斥、冲突的必然与偶然、战争的痛点与感悟、审辩冲击与反应来展开,通过质疑追问、问题讨论、原因探究、过程分析、观点求证等多途径,让“审辩式”教学在课堂落地生根。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 审辩式 历史教学  何谓“审辩式”历史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一切外界观点,通过理解、质疑、解读、辩证地考查史料,合理
期刊
摘要:教育的高效在于追寻教育的“同情心”,即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教学的高效在于构建学习的“共同体”,始于兴趣、终于智慧的课堂教学追求,要让自由写作成为表达生活的需要, 让自由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的文化管理在于营造生长的“土壤”,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理想教育同情心共同体文化土壤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立德树人?什么样
期刊
摘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作出教学诊断的重要资源,错误的成因更是进行教学补救的重要依据。结合“两阶段测评”的反馈资料,诊断得到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单元时出现的几类典型错误:将已有知识、经验作了过度的类推;对向量知识的各种表征无法进行必要而正确的转换;受两个直观法则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错误,教学补救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制造暴露事件;引入异例;概念调适。  关键词:学习错误教学诊
期刊
摘要:体验性学习是在情境中将社会经验转化为个人经验的持续过程。它具有三个要素:强调学习的情境、经验在主动转换、体验性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历史体验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是对精心设计的社会生活的体验。课前的适当预习和课后多元化作业的设计都是体验性学习的延展,此外,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体验。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课堂内课堂外学科素养  一、体验性学习话题的由来  但凡有一些教学经验的历史教
期刊
摘要:数学欣赏是把学过的教学素材按照研究的主题(核心概念)集中在一起让学生重新欣赏。为了在这样的复习中提升对相关主题的认识层次,避免简单地“炒冷饭”,需要对选择的教学素材进行适当的组织。以一节校本选修课《欣赏方程》的内容设计为例,谈谈“数学欣赏”教学的内容组织: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挖掘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核心概念的相同本质与不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从孤立到系统,按照某条逻辑主线,将与核心概念相
期刊
摘 要: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应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将直观粗略的几何图像转化为抽象精细的代数关系;以“集合—对应”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无限模式转化为简单的有限模式,从而充分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本质。具体可分“分析一次函数f(x)=kx”“分析二次函数f(x)=x2”“分析一般函数”“剖析序关系”四个步骤进行。  关键词:教育数学 函数单调性 “集合—对应”语言  作为中学数学的核心
期刊
摘要:常万里老师在江苏省初中英语优课评比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的Unit 4 Growing up的Reading第一课时教学,在把握文章立意、厘清层次脉络、品悟语言风格和拓展文本主题等教学环节中,智慧地体现了精准独到的文本解读艺术,值得借鉴。  关键词:文本解读把握立意厘清脉络品悟语言拓展主题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充分接触文本,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期刊
摘要:反思主要指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针对新授课设计的“一课一反思”作业具体表现为反思性小问题、反思性小文章、反思性小课题三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知识体系,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方法,提供“学会学习,勤于反思”的实现机会。对此,以“矩形”(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期刊
摘 要: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应帮助学生把准写作方向,关注特定的社会群体,关注典型的社会弊病,关注特殊的社会行为,关注重大的社会热点,关注常见的社会心理。同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厚实人文素养;积极介入,增强使命意识;独立思考,丰富思想内涵;精准表达,优化逻辑呈现。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联系现实 关注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和“为事”意味着文章要联系现实,关注时代,思现实
期刊
摘 要:文体在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联结作用,教师要基于文体协同展开读写活动,让学生基于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进行读和写的互动教学,基于文体进行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从而培养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  关键词:文体协同 词汇 句法 篇章 读写结合  一、文体学视角下的读写相关性分析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特征、本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的文体学,主要是聚焦文体的语言特征,重点表现在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