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误的诊断及补救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z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作出教学诊断的重要资源,错误的成因更是进行教学补救的重要依据。结合“两阶段测评”的反馈资料,诊断得到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单元时出现的几类典型错误:将已有知识、经验作了过度的类推;对向量知识的各种表征无法进行必要而正确的转换;受两个直观法则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错误,教学补救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制造暴露事件;引入异例;概念调适。
  关键词:学习错误教学诊断教学补救平面向量
  著名数学家Schwarzenberger在1984年担任英国数学学会会长时的致辞中提到:“在数学研究中,错误的答案和正确的答案一样重要,有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数学教师而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誤是作出教学诊断的重要资源,错误的成因更是进行教学补救的重要依据。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重要工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结合调查研究,对高中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单元时出现的错误进行诊断,并依此给出补救的建议。
  一、诊断的方法
  根据笔者的了解,很多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单元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在解题中就是错误百出。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将学生的错误简单地归因于学生“不认真、不努力”,进而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来矫正学生的错误,但是往往是事倍功半。
  对学生的错误应作诊断,途径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访谈、传统的纸笔测验、绘制概念图等。访谈比较低效;传统的纸笔测验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样本资料,但是只能提供对或错的信息,难以了解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绘制概念图则需要对学生(甚至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在当前的升学压力下难以实现。
  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D.F.Treagust提出的两阶段评量法,设计了两阶段评量试题作为测评工具。两阶段评量试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判断选项,第二部分为理由选项。每一道题都有5个理由选项,其中最后一个为“其他理由”——当理由不在前面四个选项中时,可以将其在此处自由地表达出来。例如:
  题目:AA是否等于0?
  □是□否
  我的理由是。
  (1)A点到A点没有移动,所以为0。
  (2)AA的实质是点A,点A没有长度,所以AA不是向量,应该等于0。
  (3)AA应该是0。
  (4)设A=5,则AA=5-5=0。
  (5)其他理由:。
  两阶段评量试题是结合前人研究、教师问卷调查、学生开放式前测(在传统考试题目的基础上增加了陈述理由的环节,理由不是由教师设置选项给出,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解答给出)的结果编拟、开发的。特别是其中的理由选项,是将学生开放式前测的结果(给出的理由)归类,选择其中典型的类别编拟而成的。
  二、对学生常见错误的诊断
  R.B.Ashlock等学者认为,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特征化,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将有助于教学补救的设计。Movshoitz-Hadar等学者提出了学生错误的分类模型。笔者借鉴这一分类模型,结合“两阶段测评”的反馈资料,诊断得到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单元时出现的几类典型错误。
  (一)将已有知识、经验作了过度的类推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行建构,即往往以已有的知识结构解释新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吸纳新知识,使得已有的知识结构得到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将旧知识、旧经验在新的环境中作出错误的类比和推广。在“平面向量”单元的学习中,由于相关概念、运算所使用的记号、名称等与旧知识、旧经验存在着很多类似甚至相同之处,致使此类错误尤为严重。
  例1向量的记号与有向线段的记号:AB=5是否表示AB是模为5、方向指向正方向的向量?
  因为向量是具有大小与方向的量,而作为旧知识的有向线段也同时具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因此学生很容易将两者联系起来。我们知道,有向线段的记号AB既表示有向线段本身,又表示其大小和方向,例如,AB=5说明有向线段AB的方向为正方向且长度为5。受此影响,学生便很自然地将这一记号类比到向量,从而出现了类似于“AB=5”的错误表示。
  例2向量的夹角与直线的夹角:在△ABC中,向量AB与BC的夹角是否为∠B?
  解答这一问题时,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从学生给出的理由来看,很多学生的错误源于将向量的夹角和直线的夹角、三角形两边的夹角混为一谈。
  例3向量的投影与线段的射影:已知AB和AC的夹角为120°,|AC|=12|AB|=1,则AB在AC上的投影是否为1?
  解答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大多数学生给出的理由表明,他们将向量的投影和线段在直线上的射影长等同起来,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此外,受到实数运算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测试中将实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错误地运用于向量运算,例如|a·b|=|a|·|b|等等。此类错误非常常见,笔者不再赘述。
  (二)对向量知识的各种表征无法进行必要而正确的转换
  众所周知,向量知识具有代数和几何的二重性,理解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应当同时关注其代数表征和几何表征,并且能够在必要时对二者进行转换。相反地,学生如果缺乏对向量多元表征的理解,不能在向量的多元表征之间自由地转换,就会导致认知困难和解题错误。
  例4数量积的多元表征:如图1,AB·AC是否等于AB·AD?
  从学生给出的理由来看,答错的学生大多根据数量积的定义式(AB·AC= |AB|·|AC|cos∠BAC),分别比较了|AC|和|AD|的大小以及∠DAB和∠CAB的大小,进而得出了错误的解答,其中选择“因为|AC|<|AD|,而∠DAB>∠CAB,所以无法比较大小”这一理由选项的人最多。   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从数量积的几何意义(AB·AC即AC在AB上的投影与AB的模的积)出发,马上就会得到这两个数量积均为|AB|2;如果学生注意到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通过建系利用坐标计算两个数量积(以B为原点,AB、BD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a,0)、C(0,c)、D(0,d),则通过坐标运算易求得AB·AC=a2),也是很容易得出正确结果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由于学生对向量数量积的多元表征缺乏认识,才导致了该题解答的错误。
  (三)受两个直观法则的影响
  学生的原始直观顽固而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是在学生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的。在直观法则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对概念作出判断,从而导致错误。
  1.受“More A-More B”法则的影响。
  在两个系统的某个量A有明显不同(不妨设A1>A2)的前提下,当被要求比较另一个量B的大小时,许多学生会自然地认为B1>B2。这种直观法则就是“More A-More B”。
  例5数量积的大小关系:若|a|>|b|,|c|>|d|,则a·c>b·d?
  部分学生对此结论表示肯定。从学生给出的理由来看,很多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给出了本题的答案。当笔者要求学生按照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公式进行演算时,他们又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这无疑表明学生是受直观法则的影响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2.受“Same A-Same B”法则的影响。
  在两个系统的某个量A相等(A1=A2)的前提下,当被要求比较另一个量B的大小时,许多学生会自然地认为B1=B2。这种直观法则就是“Same A-Same B”。
  例6向量运算的消去律:由a·b=a·c,得b=c?
  由于向量数量积运算和实数乘法运算采用的符号相同(Same A),学生便错误将向量运算等同于实数运算(Same B)。
  三、对学生常见错误的补救
  研究表明,学生的某些错误并不容易纠正,尤其是概念性、系统性错误以及直观错误,它们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和持久性,因为和新认识相比,学生更倾向于保护原有的想法。对此,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补救,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当然,不能简单地希望教学补救发挥“药到病除”的效果,还要注意教学补救效果的反馈,预防某些错误“卷土重来”。
  参考A.W.Bell等人提出的诊断教学法,笔者在教学补救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针对学生的错误原因,制订教学补救的目标;(2)通过对平面向量多元表征的呈现与转化,增加学生对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理解;(3)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修正自己的错误;(4)通过对正确的新概念和错误的旧概念的比较和辨析,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错误,笔者将教学补救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制造暴露事件,即呈现一项工作给学生,引出学生的错误;(2)引入异例,促使学生察觉到自己偏好的认识和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差异,从而产生认知冲突;(3)概念调适,即引导学生分析认知冲突产生的原因,对已有的错误进行自我调整,获得正确的认识。
  下面,以学生的典型错误“以向量记号表示向量大小:AB>AC”的教学补救为例进行说明。
  1.制造暴露事件。“在如图2所示的方格纸中,画出向量AB,CD,EF,GH,并指出向
  图2
  量的模。”此时,四个向量已经直观地“暴露”于学生面前,向量之间的关系也一目了然。
  2.引入异例。“甲同学对上述四个向量的关系给出了如下的论断:因为四个向量的模分别为4,22,5,5,所以AB>CD>EF=GH。他的论断正确吗?为什么?请结合图形做出说明。”起初,学生受到错误概念的影响,会给出错误的判断,但是,当学生对比图形时,立即会发现刚才的结论是错误的,随之产生认知冲突。
  3.概念调适。“两个向量能否比较大小?向量的‘大小’如何表示?记号AB与AB表示的意义有何区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讨论,学生能认识到先前以向量记号表示向量“大小”的认知是错误的,进而能建立起对向量记号的正确认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概念性、系统性错误,因审题不清、计算马虎等原因导致的错误也非常常见,所以,除了纠正学生的概念性、系统性错误,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减少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Treagust,D.F.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988(2).
  [2] Ashlock,R.B.Error Patteren in computation:A semi-programmed approach[J].Mathematics Teacher,1973(2).
  [3] Nitsa Movshovitz-Hadar,O.Zaslavsky,S.Inbar.An Empirical Classification Model for Errors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987(1).
  [4] 张小明.原始直观引发的认知障碍研究——以概率内容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9).
其他文献
摘 要:历史学术型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书育人的教师,还是习于研究、富有思想、开拓创新且饱含学科素养的教师。从“研究者”“思想者”和“创新者”的视域,探讨基于学科素养的历史学术型教师的思想内涵与学术特征:历史学术型教师是历史专业的研究者、历史教育的思想者、历史课程的创新者。  关键词:学科素养 学术型教师 内涵 特征  历史学术型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书育人的教师,还是习于研究、富有思想、开拓创新且饱
期刊
摘 要:数学的基本特性决定着数学学习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的必要性。为此,以“每日一题”为载体,构建微型学程,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采用先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的实施方式。以“网格背景下求锐角三角函数值”问题为例,阐述微型学程构建的基本原则、基本板块和学习成果分享的意义。由此得出:“深度”生成的缘由有任务聚焦点,开放自主编,成果必展示;激活“深度”的启示有“一题一得”比“多题多得”更深刻,开放探究比封
期刊
摘 要:安德森等人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从“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将认知领域的目标进行重新分类,从而辨识目标的确切含义与精当指向。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题目表述恰好符合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故基于认知目标分类学思想来研究语文高考试题,以期寻得命题规律,进而有根据、有指向地设计备考策略。  关键词:教育目标分类学 知识 认知过程 古代诗歌阅读  美国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等人修订的《
期刊
摘 要:“BYOD”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带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来到学校,并把这些设备(技术)用于学习。“BYOD”教学方式具有情境整合性、学习驱动性和生成多样性等特点。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9.4(2)做菱形》一课为例,说明“BYOD”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课前任务驱动性学习,促进学习资源创生;通过课中多维交互性学习,促进知能结构建构;通过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促进补偿强化学习。  
期刊
摘 要:结合一份初中数学期中测试卷的考查内容(知识)、对象(学生)、手段(试题)和结果(成绩),指出其中存在的命制问题:难题过多,超出学生现有解题水平;考点重复,逼迫学生重复相同错误;编排混乱,造成学生思维跨度过大;容量偏大,给予学生解答时间不足。由此,给出试卷命制的建议:面向全体学生,紧扣现状命题,力求“考在当下”;梳理全部考点,编排匹配考题,指向“把脉学情”;摆正命题心态,有序呈现试题,确保“
期刊
摘 要:在认真研究盐城市近两年中考卷最后一大题最后一小问的解法特点与破题关键的基础上,选取“形散神聚”的主题来统领,并且设计“浅入深出”的环节来展开,开设中考二轮微专题复习课《无处不在的边角关系》。“微专题复习课”的教学立意有:深刻理解中考把关题的主要难点,精准提炼教学主题;从简单出发生长拓展又渐次呈现,谋篇布局教学环节;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传递与渗透,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关键词:中考复习 微
期刊
摘要:备课的外在要求作为备课之“术”固然十分重要,但备课的内向审视更加可贵,它基于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能力,包括教师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综合素养,整合教学资源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备课的内外兼修。  关键词:备课内向审视内外兼修  备课的内向审视,是相对于备课的外在要求而言的。毋庸置疑,备课首先是“术”,即外在要求。特级教师于漪“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绝非煽情之辞。她采用的方法是:先“无他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突出阅读策略专题,编写体例中增加了名家点评、读书方法指导与专题研究。使用统编教材,要想“主治”甚至“根治”学生不读书或少读书的顽症,应反对替代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由学生自我完成阅读;同时,构建“1+2+N”或“1+N”的阅读体系,促进初中名著阅读向课程化建设迈进;设计专题任务,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关键词:统编教材 名著阅读 体系架构 教学建议  将统编教材与之前使用
期刊
摘 要:以“审辩式”教学为基调,高三复习课《鸦片战争——从挨打皆因落后谈起》紧紧围绕文明的相融与相斥、冲突的必然与偶然、战争的痛点与感悟、审辩冲击与反应来展开,通过质疑追问、问题讨论、原因探究、过程分析、观点求证等多途径,让“审辩式”教学在课堂落地生根。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 审辩式 历史教学  何谓“审辩式”历史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一切外界观点,通过理解、质疑、解读、辩证地考查史料,合理
期刊
摘要:教育的高效在于追寻教育的“同情心”,即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教学的高效在于构建学习的“共同体”,始于兴趣、终于智慧的课堂教学追求,要让自由写作成为表达生活的需要, 让自由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的文化管理在于营造生长的“土壤”,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理想教育同情心共同体文化土壤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立德树人?什么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