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wd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应帮助学生把准写作方向,关注特定的社会群体,关注典型的社会弊病,关注特殊的社会行为,关注重大的社会热点,关注常见的社会心理。同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厚实人文素养;积极介入,增强使命意识;独立思考,丰富思想内涵;精准表达,优化逻辑呈现。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联系现实 关注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和“为事”意味着文章要联系现实,关注时代,思现实问题,发时代之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要提高思辨性表达能力,阅读近期精彩的时事评论,学习论述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时的角度、观点、方法和逻辑。然而,不少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往往是对现实的埋怨,缺乏深刻的社会关注和挖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加强写作指导。
  一、把准写作方向,做到“五个关注”
  (一)关注特定的社会群体
  特定社会群体的产生受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影响。同一群体往往有着一致的意识和行动方向,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印迹。如“慢活族”,崇尚慢节奏工作、运动、阅读,关注内心成长,拒绝喧嚣急躁,拒绝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月光族”,将每个月赚的钱都花光,只追求个人吃得开心、穿得漂亮、玩得舒畅,不在乎财产的积累。诸如此类的还有“拍客”“蚁族”“草莓族”“公知”“愤青”“守望者”“垮掉的一代”“觉醒的一代”“雅皮士”“群氓”“乌合之众”“单向度的人”等社会群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或劣根性。如关注“蚁族”的生存状况,有助于反思如何在平庸的生活中实现梦想;关注“垮掉的一代”,可通过中西方比较,避免重蹈西方社会因精神危机而导致青少年群体人生迷茫的覆辙。
  (二)关注典型的社会弊病
  社会弊病,即一些暂时得不到解决的、具有负面影响的社会问题,典型的有生态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有普遍性和尖锐性,应引导学生关注。
  然而,这些社会弊病,不能不加择取地全都写进作文。如何切入社会热点现象和问题,有选择地写一些既能凸显思想深度,又能体现社会观照的话题,需要写作者加以权衡和掂量,如反思当下社会的浮躁之风,反思同质化的社会,批判大众缺少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集体无意识带来的盲从。在具体写作时,也可给予“亮光”的指引,如肯定《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突破牢笼、拒绝体制化的安迪,赞美自称是像“堂吉诃德”一样屡败屡战却一往直前地呼吁教育改革的钱理群。
  (三)关注特殊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指的是社会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种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单独行为相对应,常见的社会行为有谋生行为、交际行为、合作行为、竞争行为。学生需要关注的特殊社会行为,通常是基于一定心理认知的、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形态影响的社会行为。如“现代犬儒主义”,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他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他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如鲁迅笔下的看客行为,当事态发生时,麻木地围观,鲜有伸出援手。如汉娜·阿伦特所言的平庸之恶,在极权政体下,人们独善其身,虽然可以免于法律和道德责任,但仍然免不了要承担更沉重的、无法推卸的公民政治责任。
  这些社会行为,在更大程度上暴露了人性的缺陷和不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与批判,超越了对社会现象的表面关注,能够直击灵魂,在鞭辟入里的剖析中給人以强烈的震撼。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结合现今社会实际情况,巧妙嫁接,深入探究,不要机械地套用理论,要使文章能够彰显思想的深邃而不显得矫揉造作。
  (四)关注重大的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具有时鲜性,聚焦性强,涉及范围广,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素材。无论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还是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还是在“中国诗词大会”崭露头角的武亦姝,发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顾少强,“脑瘫诗人”余秀华,奥运会上使出“洪荒之力”的傅园慧,郎平带领下力挽狂澜再次夺魁的中国女排,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热点素材。
  学生如果能够多投注一些目光在文坛、艺术等领域,则更能弘扬正能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呐喊。如春晚上的华阴老腔艺人,表现传统文化式微主题的文艺片《百鸟朝凤》,创新传统曲艺谱写青春版《牡丹亭》的白先勇等。
  (五)关注常见的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有别于一般的个体心理,它是指在社会情境下,在他人的影响下,造成社会成员心理上的主观感觉变化。社会心理带有普遍性,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心理,自嘲、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就具有典范性,大多数中国人身上都有这样的心理印记。挖掘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度思考与剖析。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值得关注的社会心理现象还有: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维特效应等。
  写作中,关涉社会心理的思考往往是基于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解剖。教师应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突破特殊现象、偶然事件,寻觅背后的一般规律。如人们对“脑瘫诗人”余秀华的热捧,既有对余秀华在逆境中笔耕不辍的欣赏,也有对弱者境遇的同情与怜悯;人们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推崇,既有对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的礼赞,更有对当前社会浮躁、功利现状的躬省;人们对揶揄英雄、搞怪经典行为的反感,正体现了捍卫历史、维护信仰、坚守正道的社会心理。
  二、夯实写作功底,实现“深刻关注”
  上述五个方面的关注是基础,为真正实现“深刻关注”,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方面功课。
  (一)大量阅读,厚实人文素养
  多阅读一些分析社会现状的书籍,如鲁迅、梁文道、刘再复、朱铁志等人的著作,阅读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和《悉达多》、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加缪的《局外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功利主义》《论妇女的从属地位》,等等。这些书籍都对社会群体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深入的分析。还可引导学生浏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时事评论”专栏,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二)积极介入,增强使命意识
  一般而言,学生在关注社会的过程中往往看到的只是社会弊病,为了分析得“更深入”,甚至会夸大社会的病态肌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既善于发现问题、解剖问题,又善于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分析对策更能体现一个作者的公民意识、现实使命与担当精神,因为它不仅真诚地关注当下,而且在充满遗憾的现实世界里,重新发现一种新的秩序,为“那些需要照亮,需要关怀,乃至于需要拯救的群体”指引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积极介入社会问题,寻求改革措施的思考更能激荡人心。学生可以借鉴钱理群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史》,鲁迅的《〈呐喊〉自序》《死火》,白岩松的《白说》等文章,了解社会改革虽困难重重,但仍须勇往直前。
  (三)独立思考,丰富思想内涵
  关注现实,分析社会,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盲从别人的想法和观点,不机械地接受“主流”思想,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在恪守人类道德和社会规则的基础上,严谨细致地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要善于联系,从全局考量,从长远出发,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理性观照社会生活。比如,对备受追捧的“中国诗词大会”,人们通常可能会想到这是社会对传统诗词文化回归的渴望。然而,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1)“应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2)古诗文应该也能够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3)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雅语”教育。(4)要想再培养出下一个武亦姝,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往何处走?(5)一个“诗词背诵大会”是诗词文化的集中体现吗?(6)创新传播方式,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
  (四)精准表达,优化逻辑呈现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一段乃至一篇联系现实类的文章,需要蕴含思想或充满情感的文字来锦上添花,彰显思想的力量、逻辑的严密。联系现实类的作文在语言表述上要力求严谨准确,不能武断草率;要力求理性客观,不能蛊惑欺骗;要力求条理顺畅,不能逻辑混乱;要力求犀利深刻,不能疲软无力;要发人警醒,不能味同嚼蜡。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可以借助双重否定句;为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可以借助连续的问句;为凸显语言的强大逻辑,可借助交叉出现的关联词;为提升语言内涵,可留心积累富有思想张力的词语,或借鉴杂文的语言。总之,用精准的语言,体现思想的逻辑深度,才能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综上,在作文中联系现实,观照生活,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一定的社会群体、社会弊病、社会行为、社会热点、社会心理加以审视,并用一种“激扬而不失理性,犀利而充满情怀”的文字去关注现实。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
  参考文献:
  [1] 江飞.作家要有直面现实的担当[N].安庆日报,2016-9-19.
  [2] 余党绪.以公民姿態,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基于“公民表达素养”培育的写作教学[J].语文学习,2013(1).
  [3] 潘启雯.关注现实:作家学者开始接地气?[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3-14.
其他文献
摘要:备课的外在要求作为备课之“术”固然十分重要,但备课的内向审视更加可贵,它基于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能力,包括教师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综合素养,整合教学资源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备课的内外兼修。  关键词:备课内向审视内外兼修  备课的内向审视,是相对于备课的外在要求而言的。毋庸置疑,备课首先是“术”,即外在要求。特级教师于漪“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绝非煽情之辞。她采用的方法是:先“无他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突出阅读策略专题,编写体例中增加了名家点评、读书方法指导与专题研究。使用统编教材,要想“主治”甚至“根治”学生不读书或少读书的顽症,应反对替代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由学生自我完成阅读;同时,构建“1+2+N”或“1+N”的阅读体系,促进初中名著阅读向课程化建设迈进;设计专题任务,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关键词:统编教材 名著阅读 体系架构 教学建议  将统编教材与之前使用
期刊
摘 要:以“审辩式”教学为基调,高三复习课《鸦片战争——从挨打皆因落后谈起》紧紧围绕文明的相融与相斥、冲突的必然与偶然、战争的痛点与感悟、审辩冲击与反应来展开,通过质疑追问、问题讨论、原因探究、过程分析、观点求证等多途径,让“审辩式”教学在课堂落地生根。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 审辩式 历史教学  何谓“审辩式”历史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一切外界观点,通过理解、质疑、解读、辩证地考查史料,合理
期刊
摘要:教育的高效在于追寻教育的“同情心”,即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教学的高效在于构建学习的“共同体”,始于兴趣、终于智慧的课堂教学追求,要让自由写作成为表达生活的需要, 让自由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的文化管理在于营造生长的“土壤”,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理想教育同情心共同体文化土壤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立德树人?什么样
期刊
摘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作出教学诊断的重要资源,错误的成因更是进行教学补救的重要依据。结合“两阶段测评”的反馈资料,诊断得到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单元时出现的几类典型错误:将已有知识、经验作了过度的类推;对向量知识的各种表征无法进行必要而正确的转换;受两个直观法则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错误,教学补救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制造暴露事件;引入异例;概念调适。  关键词:学习错误教学诊
期刊
摘要:体验性学习是在情境中将社会经验转化为个人经验的持续过程。它具有三个要素:强调学习的情境、经验在主动转换、体验性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历史体验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是对精心设计的社会生活的体验。课前的适当预习和课后多元化作业的设计都是体验性学习的延展,此外,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体验。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课堂内课堂外学科素养  一、体验性学习话题的由来  但凡有一些教学经验的历史教
期刊
摘要:数学欣赏是把学过的教学素材按照研究的主题(核心概念)集中在一起让学生重新欣赏。为了在这样的复习中提升对相关主题的认识层次,避免简单地“炒冷饭”,需要对选择的教学素材进行适当的组织。以一节校本选修课《欣赏方程》的内容设计为例,谈谈“数学欣赏”教学的内容组织: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挖掘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核心概念的相同本质与不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从孤立到系统,按照某条逻辑主线,将与核心概念相
期刊
摘 要: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应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将直观粗略的几何图像转化为抽象精细的代数关系;以“集合—对应”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无限模式转化为简单的有限模式,从而充分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本质。具体可分“分析一次函数f(x)=kx”“分析二次函数f(x)=x2”“分析一般函数”“剖析序关系”四个步骤进行。  关键词:教育数学 函数单调性 “集合—对应”语言  作为中学数学的核心
期刊
摘要:常万里老师在江苏省初中英语优课评比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的Unit 4 Growing up的Reading第一课时教学,在把握文章立意、厘清层次脉络、品悟语言风格和拓展文本主题等教学环节中,智慧地体现了精准独到的文本解读艺术,值得借鉴。  关键词:文本解读把握立意厘清脉络品悟语言拓展主题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充分接触文本,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期刊
摘要:反思主要指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针对新授课设计的“一课一反思”作业具体表现为反思性小问题、反思性小文章、反思性小课题三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知识体系,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方法,提供“学会学习,勤于反思”的实现机会。对此,以“矩形”(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