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断意连,貌离神合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l_fut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作家创作,材料占有,实践生活是基础。思路明晰,构思精巧,当是行文不可少的,即文章的线索,特别是叙述类文章中 ,它可以说文章的骨架。因为它是作者思路在行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一条无形的红线,能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卖炭翁》是白居易叙事诗的名篇佳作,历来脍炙人口。然而对此文章线索,教师教学用书却一向罕见论及。卖炭翁之“炭”在该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颇值得玩味。首先,卖炭翁之“炭”在此诗中的构思、立意等诸 方面处于中心地位。它不仅是该诗线索的连缀点、移动点,而且也展示了烧炭、卖炭等过程中的老翁形象所揭示中晚唐时期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
   《卖炭翁》是一首乐府诗,而诗中的情节正是以卖炭翁的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情节。这一点,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已初现端倪。文章依照井然有序的脉络,逐渐引领读者去认识“卖炭翁”在终南山叮咚作响,一斧一斧的伐,一窑一窑的烧艰难劳作的一幕,以此拉开了老人“烧炭”的序曲。在烟熏火烤、白发指黑的艰辛、痛苦中,透露出老人维持生计本能而又微茫的希望,“烧炭”即为“卖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现实与希冀的矛盾心理,正是在读者疑窦顿生,“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时,拨开了云雾笼罩的面纱,看到了陷入生活绝境的老人——佝偻身躯,形似朽木的形象。但作者描写并不由此搁浅,“运炭”中更是忍饥受寒,“晓驾炭车”挣扎于市南门外。“泥中歇“的卖炭老人精疲力竭的情态,更是可悲可怜。至此,卖炭翁形象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引人注目,岂只是让读者看到中唐时期“宫市”戗 民的“杂取种种人,合取一个”(鲁迅语)的老人形象,简直就是人、炭物我合一的糅合,因为人与物在形(弯曲,瘦削),色(灰黑)上何等相似,无疑“炭”是老人形象的物化,使之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创造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善至美的审美意境。既然这样,诗中对老人的种种描写,作为一种意象,也不妨看作是诗人对第二节“宫使”罪恶行径的愤怒和猛烈抨击的渴望的某种写照。这种愤怒和渴望,如果在诗中直白地写出,则又远不如这样不即不离地通过对老人的描写加以表达来得形神兼备,直达主旨。而诗人在第一节中屛声靜气,决不过早地把诗意和盘托出,则又是诗中情感表达的沉着处。写诗,单有痛快,易于露;单有沉着,易于晦。既沉着又痛快,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基于此,诗人一任笔 酣墨 畅,情绪汩汩流淌,尽情挥洒。“城外一尺雪”,铸就了炭价希望充溢于老人心胸,但好景不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宫使“劫炭”终于使老人在“惜不得”的悲愤中,“ 卸炭“, 希望成了泡影,化为子虚乌有。当然也在悄然无声中,“卸去”了老人的一生。
   同该诗的构思立意相联系,在诗的组织结构上,卖炭翁之炭可谓是“诗之枢纽”。两线交织,对比方法运用,构成了该诗线索形断意连的有机统一。
   “卖炭翁”的线索正是处于“诗之枢纽的地位而打通了诗歌的切入口。作者以“卖炭翁”为文章标题,蕴含着“炭’”是交易过程中的焦点和连接点。一方面是常年累月无休止地劳碌悲苦的生活所透露出凄凉的渺茫的希望——“炭”能卖掉,有个好价钱(烧炭——运炭——卖炭);另一方面是黄衣使者白衫儿不择手段地劫去他艰难地运到到集市的木炭,冷酷无情地击碎了他的希望(劫炭——卸炭)两相碰撞,聚点成线,推动了诗歌情节纵向发展,延续,至此第一节与第二节诗歌构成了完整的线索链条。 但从第一节,第二节内容看,由于场景,场地人物活动不同,诗人为此我们描绘了两幅不同画面。一个是衣单微薄,食不裹腹,佝偻身躯的老人;一个黄衣白衫,养尊处优,威武扬威的“宫使”。诗人就是这样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矛盾,使形象更为鲜明,从而激起人们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使”颐指气使的刻骨仇恨。可见,在谋篇结构上,内容上虽说相对单一,但突出了中心,而且形式上形断意连,有条不紊,井然布局,完整紧凑,线索交织划一,取得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卖炭翁》该诗中“烧炭”“运炭”“卖炭”“劫炭”“卸炭”的线索确是发挥了融汇情景,赅括形神,提摄全诗的作用。文章因此更富形象性,更增精炼蕴籍之美。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加快了中考改革的步伐。新中考理念必然引导新复习理念的构建,中考语文复习引入语文教育新理念已呈大势所趋。新复习理念的构建与复习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设计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中考新理念下的复习新理念:   一、复习即是学习   基础板块的考察强调语文积累和文化沿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发展的角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写作设计方面。形式上中考作文
期刊
初中语文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该有一些改革措施。   首先,我们必须迅速培养反思意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拥有以前的得心应手,找回如鱼得水的新感觉,对新教材胸有成竹,对新课程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有反思意识,更应该快速成熟起来,把语文教得更有活力,
期刊
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笔者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
期刊
新课程实施近一年,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一种与往不同的教学意识突现出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期刊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培养扎实的语文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养成创新、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提
期刊
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一、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的今天,我们要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这种创造型人才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第一、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发明创造最重要的因素。做每一件事,连兴趣都没有就更谈不上爱好,没有爱好也就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理想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一生中将会一事无成。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谈理想,他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材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期刊
素质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写出好文章并能进行修改。这是语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修改作文的好处不言而喻,其过程实际上是使知识与思维合乎规律的过程,也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认识深化过程。本着以上指导思想,我在指导学生作文修改上做
期刊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提升的过程,是审美享受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尽力让学生享受语文之美。   一、享受语文之美,首先是享受语言之美    我们使用的教材选用的大多是各家之作,作品的语言大多是精美的,有的美在简洁,有的美在丰腴,有的美在修辞,有的美在色彩,有的美在意境,有的美在哲理。教材的语言之美,不用我举例打开课本俯拾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