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好语文中考的复习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加快了中考改革的步伐。新中考理念必然引导新复习理念的构建,中考语文复习引入语文教育新理念已呈大势所趋。新复习理念的构建与复习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设计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中考新理念下的复习新理念:
   一、复习即是学习
   基础板块的考察强调语文积累和文化沿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发展的角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写作设计方面。形式上中考作文绝大多数省市采用话题作文,为学生自由表达和有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创造了条件;从写作内容上各地中考作文侧重从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成长,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等角度拟题或对学生提出要求。
   二、复习即是积累
   语文学习讲究积累,复习是其中最好的一种积累方法,语文复习绝不是方法的演练,而是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再积累的过程。
   语文中考题通常是四大板块:语文积累与语文表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
   语文积累与语文表达突出基础积累和文化积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沿袭特点。现代文阅读从选材上侧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视和矫正,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学生思想情感积累,从试题的设计上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的再积累;从学生答题的角度侧重体现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思维习惯积累的调动和调整。文言文阅读侧重强调学生文化积累,注重语文的文化沿袭。写作方面不但表现了书写和表达的再积累,更多的表现在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的过程上和方法上。
   复习是针对中考的一种学习,中考强调积累必然要求我们在中考复习中强调积累。
   三、复习即是发现
   复习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发现,是学生复习规律掌握的过程。考点的系统复习要注重规律的发现,形成新的积累;过程的体验要注重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再现和提升学习理念,引导新的复习方式的构建;训练的设计要注重新理念的贯穿,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模拟题中“现代文阅读”部分第一段强调阅读规律,第二段注重语言品味过程。
   四、复习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设计
   精心设计复习题,就能提高复习效率。复习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必须具备下列特点:
   形成专题
   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逻辑性较弱,学生对考点熟悉的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学生对考点几乎是模糊不清的。专题化复习训练题的设计就是通过专题训练强化学生对考点的熟悉程度。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每一次复习训练题的设计都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复习重点,如模拟题的设计强调表达能力训练。或者都要让学生解决一个或几个考点,如模拟题的现代文阅读第二段强调文学作品的描写品味。
   复习训练要把整个考点切分成不同的专题,在训练中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展开,形成一个专题训练系列。如“现代文阅读”,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整个复习是一个大的系统,现代文阅读复习是其中一个小系统,而每一个切分出来的现代文阅读点的训练又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系统下的一个更小的系统。
   复习不是技巧训练,而是一种积累,是语言积累和调动语言积累的过程。语文考试主要是一种知识的考查,能力的考查,思维的考查,而不是技巧的考查。语文复习主要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积累,学生思维的积累,考试实质上是调动语言积累和语言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技巧演练。这是语文教师在复习中必须认识到位的。
   五、强调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构建新知的过程,复习是再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复习也应该是一个构建新知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构建系统性新知的过程。复习训练题的设计要特别注重这一点,要让学生在训练题的阅读解答中学习。学生的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是理解阅读语段,答好阅读试题的关键。教师在复习训练题的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基础层面的阅读试题要更多地强调阅读体验,能力层面的阅读试题要强调在阅读体验基础上的思考,思维层面的题要强调思考基础上的提高。
   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注重试题顺序安排,注重试题安排的层次。前面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为后面的问题解答打下基础的。前面的问题侧重强调对阅读材料的感知实践,对阅读材料的全方位体验。后面的问题侧重对阅读材料的深入理解,感悟品析,综合概括。复习和学习一样,都需要读者或者考生的主动参与。设计复习训练题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在顺序的安排上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
  提示方法
   它主要是从掌握中考考点的层面考虑知识能力训练点的操作强化;表达类训练是通过阅读后表达的训练培养强化学生会读和会答的能力。它主要是从方法规律的层面考虑学生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掌握和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它需要教师在设计试题的过程中将方法明确设计在试题题干之前或设计在题干后面用括号标明或者需要教师在设计题干时在题干中设计试题解读和答案形成的方法,如模拟题现代文阅读第二段阅读试题的设计;或者试题题干本身就是一种解读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提示,或者试题的顺序就是一种阅读规律的提示,就是一种解题方法的提示。如上例1—4题的安排顺序就是一种阅读规律提示,第5题的题干就暗示了思考答题方法。
   精心选材
   试题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内容的教育性,让学生通过阅读试题受到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考虑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过训练形成某一方面的积累;要考虑能力形成的综合性;要考虑便于试题的整体构思。
其他文献
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试用修订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
期刊
本人总结教学反思,认为语文教师的首要是“读懂学生·读懂作者·读懂作品”,这才能构建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学习!   一、读懂学生——心中有学生   教育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能统治“学”。以“新”、“趣”、“情”、“思”四字围绕学生设计教学程序,实现语文的有效学习。 
期刊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时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人格是可以后天生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写文章需要做好积累、观察、立意。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   一、要学会积累    1.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
期刊
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会自学呢?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有一定量的学法指导,尤其是自学方法的指导。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有利于学生思想,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我曾在二年级进行了试验,对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讲读课上,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如果文《画鸡蛋》申“用心”一词的教学,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运用
期刊
我校自实施课堂改革以来,“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就备受大家青睐。因其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上,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已成为必经程序。然而,冷静下来,却发现小组讨论在教学实践上还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忽视了自主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在语文课堂中又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加强读的训练,抛开课本谈探究,谈拓展
期刊
定向阅读是指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对文章中相关部位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再阅读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训练或考场阅读解题中,面对一篇散文,我们一般先浏览文章一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基本轮廓。而对其内容与形式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重点研读品味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因此,这里的“定向”就是指文后题目给我们再阅读文章所指定的方向。这种阅读的作用主要是:培养有效阅读意识
期刊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    一、现代远程教育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优化了教师的备课空间    现在广大农村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的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教育平台上的“教学参考”资源,能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还能帮助教师走出教学的陈旧圈子,大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
期刊
我班上有一名叫张风的男同学,成绩优异,人缘特好,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在后来的班委选举中,他当仁不让成为了班长。那时起,我们班的纪律、学风羡煞了其他班。日子在风平浪静中悄悄过,只是偶尔有同学告张风的状:欺负某女生或某男同学、上课开小差……我想管理嘛毕竟会有些人不满的。后来告的人多了,我私下找他谈了,告诉他注意影响,但每次都有些轻描淡写。   第二学期,我请了产假,就由另一男老师接替了班主任工作。在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