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作文修改探索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写出好文章并能进行修改。这是语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修改作文的好处不言而喻,其过程实际上是使知识与思维合乎规律的过程,也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认识深化过程。本着以上指导思想,我在指导学生作文修改上做了以下尝试:
   一、举一反三,示范修改
   在学生初稿写成之后,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年龄特点、理解能力的高低、知识表达能力的差异,找出代表性作文,把带有共性的问题习作全篇进行示范性修改。这是很重要的环节,是为学生自改作文打基础的初级阶段。
   其形式多种,可抽好、中、差三篇习作,针对普遍性问题,边读边比较;也可把学生习作用小黑板出示,针对不足之处,平息修改。当然对小作者要表示感谢,尊重劳动成果,对可取之处给与恰如其分的肯定,对美中不足处给与满腔热情地帮助,以免挫伤自尊心。
   二、各抒己见,共同修改
   当学生懂得自改作文也是习作的要求后,教师可把学生代表性习作印发给全体同学,人手一份,根据教材要求,运用各种修改方法、符号找出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归纳小结。有时教师改一部分,学生改一部分;有时教师提示,由学生重点改一部分;有时学生发现,自己修改。这种课堂活动中,教师起点播、启发作用,当教练、配角;学生脑手并动,起主体作用,当主角。
   三、因材施教,辅导修改
   教师对习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应采取“少扶多放办法”,标准要求相对高一点,对个别后进生应采取“多扶少放”的灵活措施,根据所改的内容,提出易于学生接受的修改意见,不厌其烦的教给修改方法,当场辅导修改,或通过面批面改,教给自改窍门。这种因材施教,实践辅导,自改作文习惯就能逐渐形成。
   四、激发兴趣,互相修改
   为激发自改作文的兴趣,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推选一个习作优良的同学负责,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听,逐段找出错词病句,找出不具体的内容,找出假话空话,找出不切实际的想象,提出修改建议。经集体讨论后,组长把本组作文交流分发,互相修改。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帮互学,互看互比,在学中改,在改中学,看看别人,比比自己,受益匪浅。这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奏效方法之一。常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同学之间,彼此互改,既能取长补短,又能发挥个人一技之长。当然,这对习作者有益无害,对“小先生”亦大有益处,给别人修改作文时,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会驱使自己活跃思维,尽力而为之。往往对别人的作文提意见或笔改时头头是道,极有见地,动笔动墨,评在点上。然而进入角色,自改作文却不知所措,如坠五里雾中,但一经他人点拨,便茅塞顿开。
   五、水到渠成,独立修改
   学生学习基础不同,习作能力也不同,自该作文的水平更不同,但是经过一两年的勤学苦练,有扶到放,必能独立走步,水到渠成,熟练修改。
   从初一到初二,在作文习作中有不少篇要求学生写后认真修改。教师必须按课后要求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第一遍草稿,快速修改。教师指导看稿,切中要害,学生即能写出第二稿,利于批改。时间长了,学生形成了习惯,独立修改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让学生自改作文的训练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默契配合的实践活动。学生会不会自改,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利辅导,教师必须视不同年级,循序渐进,并且形式多样的进行训练,时间长了就会取得可人的效果。学生自改作文,是在自改中发展形象思维,磨练自改耐性,从而品尝自改之乐。学生自改作文,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把老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并且充分体现了新可改的要求,这种改革尝试是十分要得的。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
期刊
我班上有一名叫张风的男同学,成绩优异,人缘特好,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在后来的班委选举中,他当仁不让成为了班长。那时起,我们班的纪律、学风羡煞了其他班。日子在风平浪静中悄悄过,只是偶尔有同学告张风的状:欺负某女生或某男同学、上课开小差……我想管理嘛毕竟会有些人不满的。后来告的人多了,我私下找他谈了,告诉他注意影响,但每次都有些轻描淡写。   第二学期,我请了产假,就由另一男老师接替了班主任工作。在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加快了中考改革的步伐。新中考理念必然引导新复习理念的构建,中考语文复习引入语文教育新理念已呈大势所趋。新复习理念的构建与复习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设计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中考新理念下的复习新理念:   一、复习即是学习   基础板块的考察强调语文积累和文化沿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发展的角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写作设计方面。形式上中考作文
期刊
初中语文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该有一些改革措施。   首先,我们必须迅速培养反思意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拥有以前的得心应手,找回如鱼得水的新感觉,对新教材胸有成竹,对新课程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有反思意识,更应该快速成熟起来,把语文教得更有活力,
期刊
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笔者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
期刊
新课程实施近一年,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一种与往不同的教学意识突现出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期刊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培养扎实的语文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养成创新、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提
期刊
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一、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的今天,我们要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这种创造型人才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第一、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发明创造最重要的因素。做每一件事,连兴趣都没有就更谈不上爱好,没有爱好也就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理想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一生中将会一事无成。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谈理想,他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材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