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爱情叙事方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ns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改编的小说,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自面世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编电影之后更掀起了网上讨论“纯爱”的热潮,而“老三”则被誉为“中国情圣”,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但是这是一个美丽却又哀伤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个贫穷落后甚至呆板严肃,但又有执着理念的岁月里。本文通过对静秋的内心视角、老三的人物形象、本文的写作背景、小说中情节和空间的发展等方面,探索这部小说的爱情叙事方式。
  关键词:爱情 《山楂树之恋》 小说 叙事
  引言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静秋和老师一起下乡采访、体验生活、编教材的过程中,邂逅了一份纯真唯美爱情的故事。这篇小说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编写而成的,是故事的主人公静秋为了缅怀“老三”去世30周年而写的回忆录,美国华人女作家艾米在那份回忆录的基础上稍稍进行了改编。小说以主人公静秋的视角,以山楂树为线索,叙述了静秋和老三在西坪村的相识相知,在静秋回城后继续对其无微不至的关怀,直到老三被查出不治之症之后才离开静秋,被埋在那颗山楂树下的唯美悲剧爱情。该小说的文学主题有别于当代文学史上的“伤痕文学”和“知青文学”,是以“纯爱”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在物质化恋爱观念泛滥的当下社会,“80后”和“90后”的读者对纯真爱情的向往,而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50后”和“60后”的读者来说,这部小说勾起了他们对年轻时代的回忆,小说沿袭了传统“灰姑娘”爱情的精神内核,又广泛涉及人类普遍关注的爱情、青春、死亡等文艺主题,所以一经发表便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形成了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山楂树现象”。本文从原著小说的叙事视角出发,对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论述。
  一 全能视角和内向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作者在《山楂树之恋》中,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角度叙事,以“静秋”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这种全知视角使作者在阅读小说时,会随着主人公的描述来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叙事者与主人公基本等同,又抽离主人公之外的叙事声调非常有力,对人物内心世界有深刻的剖析。例如,作者在描绘“静秋”的一段后悔时的心情:“静秋真是万分后悔,像自己这样的出身……千万不能有半点闪失……这次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吃错了药一样……老三说在县城等她,就让他在县城等她……这可怎么办?”这段话逼真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对自己做的那些“一时冲动”的事而懊悔的心情,特别的主观但又符合主人公情感的真实性,也是作者创作小说的客观需要。小说的故事内容是发生在距离现在有几十年光阴的“文革”年代,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显得比较真实,扩大了叙事者和故事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故事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拉开了叙事者与故事的距离可以更充分地对故事进行更完整的描述,更好地展现故事的情境。
  《山楂树之恋》可以说是一部“静秋”的初恋回忆录,作者把静秋青春悸动的懵懂内心世界描绘得纯真动人,随着静秋生活发生的变化,内心又产生了各种变化,这些心理活动构成了整个小说的跌宕起伏。例如,小说在描写“静秋”不见老三的心态由最初“觉得有点惶惑了”、“开始失魂落魄了”、“怀疑他是否结婚了”等很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少女情怀初开、不谙世事的心理状态,刻画出了静秋平静的生活被思念搅乱了的情境。作者通过这些细致的心理刻画,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地去体会静秋慌乱无措的纯真感情。作者选用的这样一个渗透了第一视角意识的第三人称的全能视角叙述,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得叙述更加真实,这为小说的脉络结构、情境的展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 时间和事件相互交融递进的叙事方式
  《山楂树之恋》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以人物为核心,以事件的发生,使整部小说如行云流水般贯穿在一起。作者通过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物经历,把不同时间段的经历和相同时间的不同经历糅合成了一个整体,使之看上去特别自然。故事是随着静秋下乡编教材,遇见在勘察队的“老三”开始的,他们第一次遇见,静秋就被“老三”的琴声深深吸引,那是一首苏联歌曲《山楂树》,就对拉琴的人产生幻想,见到以后发现长得一点也“不革命”,甚至有点“资产阶级”。静秋从那以后就开始变得慌乱起来,开始很在乎自己的着装。以后和老三渐渐熟悉以后,老三经常利用午休时间跑出来和她聊天,静秋就习惯了他的存在。后来,老三突然几天没出现,静秋就变得失魂落魄,当得知他离开时的原因时又很理解他。再后来,静秋下乡的时间到了,他们的地下约会也结束了,静秋回到K市后,在一个早晨收到一大束老三送的山楂花后,他们又继续开始甜蜜的恋情……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随着静秋的生活而不断发展,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的感情持续升温。
  《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采用了时间倒错的手法,就是说叙事时间和小说里故事发生的时间存在着差距,但是小说的开头叙事时间就是故事的第一时间,通过对山楂树的故事渲染引出了爱情的主题。小说伊始,村长在去接要下乡采访的静秋他们的时候,就说“到了山楂树那里,我们就歇一会儿”,山楂树对于一路劳顿奔波中的大家来说具有“望梅止渴”的作用,主人公静秋在听到山楂树以后想到的是一首苏联歌曲,眼前浮现的两个小伙子站在山楂树下等待他们爱慕的姑娘的画面,少女的情愫就在这样的画面中慢慢晕开。后来,在见到老三时,他吹的正是这首歌曲……山楂树在后来的情境中不断出现,两人的感情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不断积累,成了爱和回忆的代名词。故事之外,山楂树也成为了纯爱的象征。
  三 有时代痕迹的经验叙事
  《山楂树之恋》是作者以一个少女的口吻诉说的一个悲伤爱情故事,这是一部回忆自传性质的小说,是作者在静秋写的回忆录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山楂树之恋》是两位女性共同创作出来的小说,是融入了大量真实情感体验的故事。这篇以女性的体验为视角的文学作品,以清新、朴实的文笔,书写了静秋在少女时代单纯唯美的情感经历,是对已逝的缅怀,也是对纯真情感的向往。小说穿插描写了静秋的家庭,那是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静秋的父母都遭到了批斗,后来父亲又被下放支教,母亲独自支撑那个家,要接济父亲,还要照顾孩子,生活很是清贫,又面临着“出身不好”的舆论压力,使得静秋更加敏感而好强。这些年少时期的辛酸经历在静秋后来的回忆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在《山楂树之恋》的文本叙事中,静秋的人生观和爱情情感体验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处,使这部小说更加熠熠生辉。例如,他们第一次约会的时候,静秋“一路往渡口走,觉得好激动……今天穿的这一套,不知道他喜不喜欢……像她这样长得又不好穿得又不好的人……”把这种恋爱中想要取悦所爱之人的忐忑和不安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生动而真实。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背景是在“文革”时期,但是并没有像“伤痕文学”那样对“文革”的描述带着批判和忏悔,而是对“文革”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述。把故事置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那么对“文革”的描述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小说只是对文中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真实的描述,没有表达对“文革”的态度,“文革”的是非功过,作者无意讨论,也并没有把故事的悲剧性归咎于“文革”,就算遇到一些不得不对“文革”进行描述的情节时,小说的处理方式是更好的忠于叙事。例如,小说对于学校领导派静秋他们下乡采访编教材的描述:“这个在今日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在当时就只算‘创新’了……让学生编教材,那正是教育改革的标志……”这一段用俏皮的语气描述了“文革”时期让学生下乡采访编教材的举措,并没有批判和褒扬的意味,有一些对“文革”的描述是通过人物对话进行的,“他叹了口气:‘一边是儿女,一边是事业,她也太难选择了……’”,侧面表达了静秋家庭状况的辛酸和老三的豪爽。总体上来说,小说对“文革”并没有采取避讳的态度,描绘出来文中人物对待这场浩劫的心理或者行为,从生命的个体看待“文革”。
  四 运用叙事方式丰满人物形象
  《山楂树之恋》中运用叙事的方式丰满了人物形象,例如:老三、周长林、静秋妈妈等,其中,最丰满的人物形象就是“老三”孙建新,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简化艺术处理,向读者展示了他纯真美好的一面,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朦胧美,让人觉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小说的男主角,老三的每一次出现都有很大的亮点,读者会觉得他与众不同,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这个任务多么特别,而是通过静秋的视角以及心理刻画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他们两个的遇见做了好多的铺垫,而山楂树是他们这场纯洁爱情的媒介和见证。小说从一开始老三在与静秋相遇时弹奏的那首苏联歌曲《山楂树》开始,到送钢笔给静秋,送书给静秋,讲解自己对文学的理解等,使读者感觉老三是那么的才华四溢,见多识广;老三在听说静秋给长林织毛衣表现出的气恼,使老三耿直、真挚的形象跃然纸上;老三还写了好多洋溢爱慕的情诗给静秋,后来静秋回城后,老三给她送去了山楂花,并且帮助、关心、理解、支持她……从和静秋相识到渐渐熟悉,经历的大小事的点点滴滴,连接起来,使老三的人格魅力越来越大,从而使读者被其人格魅力所吸引。后来,老三被诊出患了不治之症而故意离开静秋时,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最大的升华,“他在一个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话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老三的人物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丰满的,而且越来越有吸引力,却一直没有改变爱静秋的心。这也是小说被称为最纯洁爱情的原因之一吧。
  结语
  综上所述,这本华裔女作家艾米在静秋回忆录式自传体小说的蓝本上改编创作的《山楂树之恋》,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唯美悲伤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平淡的基调和质朴的文笔描绘一段“史上最纯洁的爱情”,这份感情在静秋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也在广大读者的心中永垂不朽。在叙事方式上,作者忠于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体验,没有进行过多的精心勾勒,拉远了叙事角度和真实的时间视角,文中处处洋溢着缅怀和纪念的深情。《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非功利、纯文学性质的小说,作者不经意间在文中写出了以往文学作品中不曾道过的地方,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也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伟大的作品具有不断思考、追寻生命意义的价值,多出自纯真的灵魂,能够深刻地、准确地、轻易地洞察红尘世事。
  参考文献:
  [1] 诸小妮:《唯美艺术与纯净爱情结合的经典——解析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叙事模式》,《大舞台》,2011年第3期。
  [2] 林朝霞:《论小说〈山楂树之恋〉特殊的爱情叙事方式》,《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 刘承海:《多维文化视野中的〈山楂树之恋〉》,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4] 郭芳丽:《〈山楂树之恋〉:纯爱故事的后现代讲述》,《电影文学》,2011年第3期。
  (祁静,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戏剧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戏剧作品以生动的世态人情的展示,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给英国戏剧舞台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了英国戏剧的复兴。本文从人物塑造、语言特点以及爱情婚姻观三个方面对王尔德的两部戏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探寻王尔德戏剧的思想内涵与创作风格。  关键词:《理想丈夫》 《不可儿戏》 人物塑造 语言特点 爱情婚姻观  奥斯卡·王尔
期刊
摘要 《水浒传》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精彩的武侠小说。《水浒传》通过描述以宋江为首的一系列梁山英雄人物闯荡江湖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北宋社会的真实情况,更展现了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武术绝技,展现了北宋期间的武侠风采,展现了中国古代“以武乱禁”的任侠风格。本文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描述,彰显北宋习武者的性格差异。  关键词:《水浒传》 武侠文化 梁山好汉  《水浒传》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精彩的武侠小说。
期刊
摘要 辽西地秧歌是东北秧歌的一种类型,属于中国民间最为常见的集体舞蹈。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翘表演的秧歌,俗称“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抚顺、辽阳、沈阳一带。辽西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其秧歌表演中呈现出明显的华北大秧歌的特征。在这种南北交融的大背景下,辽西地秧歌这种下层民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样式,保存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辽西 地秧歌 美学价值  辽西地秧歌是东
期刊
摘要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作为美国文化主要传播方式之一的好莱坞电影不仅在全球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影片中的强势文化也向各个接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价值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意义和产生深远影响的好莱坞电影来探讨美国强势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电影 好莱坞 强势文化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中的一种,其具有特殊性,它包含的声音、影像和图画以及文字等元素与文化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目前
期刊
摘要 在电影进入彩色时代后,如何利用大荧幕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成为电影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而在目前电影商业化的大潮之下,能构建出强大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电影作品往往能够取得票房上的大丰收。在视觉效果中,色彩设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电影能够适应于情绪和观影需要的色彩设计不仅可以辅助剧情发展,而且能够依靠色彩形成独特的色彩语言,构成电影艺术性的组成元素。动画电影的受众人群较为特殊和局限,但是近年来出
期刊
摘要 当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是当代文学生产的系列病症,这也使文学主体的问题再次成为文学界的一个热点。文学的主体性逐渐病态化,这使得文学的生产程序,尤其是文学的生产、文学的传播消费等关键点都需要厘清文学和传媒的关系。文学生产的主体逐渐多元化,文学的传播和文学的存在逐步被传媒媒介化,文学的消费呈现多样性。传媒化文学如何重塑文学的主体性,化解文学的“传媒化”病症,将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当
期刊
摘要 文学叙事是指利用语汇、结构和体裁等要素,通过主题建构、角色塑造和场景营造等手法,来讲述故事和阐明事理的过程。而对一些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认真分析后可以发现,每一个景观设计都是一段文学叙事,文学叙事中的要素和手法都能在景观设计上得到印证和体现。对这一特点进行研究,无疑能对当下的城市景观设计给予极大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文学叙事 景观设计 借鉴分析  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叙述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期刊
2014年9月8日,援藏以来的第二个中秋节。和援友们吃过晚饭,天已傍晚,开始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们。因为时差关系,这时的东北,天早已完全黑了下来,那大大的玉盘该跳出山脊,挂上树梢,把清光挥洒在家乡的大地上了。家人该也吃过晚饭,围坐在一起,共赏明月了吧。我在万里之外的西藏,这万家欢聚的节日,那份孤独不由袭上心头,心情立刻沉重起来。于是,带上这份对故乡的思念,从“吉林省援藏干部之家”出来,踱步走上街头,想
期刊
仲夏时节,我和中国林业作协的同志,来到吉林省白河林业局采风,按行程我们在这里只有一天半的时间,但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参观一下这里的美人松博物馆,收集和了解一些有关长白山的信息资料;第二件,就是去探访美丽神秘且中外驰名的长白山天池。  果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准备去天池时,外边却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林业局的领导叫人给山上的气象站打电话,问询山顶的天气情况,气象站的同志回答:“今天多云有阵雨,明天多云
期刊
摘要 杨绛所描写的知识分子与人力车夫的关系,并非“仰视”,也非“俯视”,她客观表现了命运宰制下人性良善的光辉与力量。本文从“人性”角度而非“阶级”角度分析作者对人力车夫老王的“活命”状态和“僵尸”般的描写,以及自身的“愧怍”。  关键词:《老王》 人性 崇高 文本细读  人的命运很多时候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尤其是在黑白颠倒、真理蒙尘的年代里,无论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知识分子,还是“满面
期刊